2005-06-22 20:29:29麥可魚看世界

出口轉內銷的政治退貨

護漁事件引起不少爭議,麥可魚卻想到國產政治人物出口轉內銷的戲碼。

台灣許多人,特別是政治人物,最擅長將過去習慣的政治鬥爭或者民粹抗爭,搬到國外去,試圖透過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冠上自以為是的「國際化」,本質卻還是不超出「本土化」的思維,甚至是洋洋得意的認為招數有效。

不論什麼顏色立場的政治人物,從過去到現在,很多大官員都是在國外訪問的時候,故意表達新的意見立場,或者餵食給隨行媒體記者,一些發展中的國內新聞,或者刻意留一手不講的新聞,到了飛機上才說,到了友邦才說。跑的大老遠,衛星費用貴的要命,盡說些台灣島上的家務事、或者跟隔壁對手打架的恩怨,這是經常看到的,但是卻也經常成為編輯台上的退貨政治新聞,媒體與政治人物,兩者都沒有好處。

這些話不能在台灣講嗎?去那麼遠的地方不是要出國訪問嗎?卻少有國際視野,談些應該有的想法,或者突破創新的觀點,只等於將國內記者會搬到了海外,穿穿南洋衫、頂著厚重大衣,然後說些台灣新聞的反應稿,這是最浪費資源,也是媒體長不大的證據。

抗爭也是。

頭上綁著布條、口呼吶喊,不論是在WHA 的現場,或者某立委到日本高分貝抗議的活動,都看到純台灣味的抗議手法,很突兀的落在外國街道跟會議當中。

國際間絕對有讓人陳述意見的空間、很多國際會議也有表達意見的管道,但是要遵循人家的遊戲規則,懂得先尊重人家的會議規範,就合理的方式去抗議,以國際間可接受的理性行為言論主張,去表達應該有的堅持跟控訴,但是我們很少看到這些國際場合,有政治人物知道怎麼去運用,懂得將議題縝密的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而只有把台灣街頭的那一套搬到國際間去,讓外國人側目,原來,這就是台灣來的。

以前,台灣民眾出國旅行還不太習慣遵守國際禮儀,吃飯喧嘩、旅館內失態或者貪小便宜,把在國內旅遊或者團體聚會的習慣,拿到國外去,帶來不少負面形象的損失,漸漸的,民眾知道原來到人家國度,不只要遵守禮貌,學著入境問俗,理解當一個地球村民應該有的基本態度跟視野,這是很大的進步。

政治人物卻還是學不會。

如果只會告洋狀、把立法院國是論壇或者公聽會的招數搬出去演,把在這裡抗爭的激情,移到別人的街頭,甚至要求隨團挾帶出去的媒體得照本報導,不只得不到國際間的認同,更把台灣的公民思維能力停滯在舊時代,一點也沒辦法進步。

各位爺們、大姐們、學學人家怎麼有創意的發動國際輿論,把問題國際化,不是簡單的出口轉內銷,把可以被討論的議題,變成了無趣味的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