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5 16:22:02Michelle

排灣族琉璃珠製作「失傳」與「創新」

michelle 950509-族群與藝術報告之摘要---2-2
排灣族原住民魯拉登-巫瑪斯再經歷三年多苦心鑽研下,於民國六十五年五月研發成功仿古琉璃珠,終於創造弟一顆排灣第一代玻璃(Kinralum如影)琉璃珠,他便開始小量製作以供族人的需要。民國六十八年,巫瑪斯創設珠藝工廠,晉用殘障朋友廖文敏、馮賢男、陳福祥為工作助理與學徒,經細心指導,三人很快就學會了玻璃質玻璃珠技法,並於民國七十一年成立部落第一家珠藝工藝坊-「雷賜琢磨藝坊」後來改名為「三地門珠串工坊」。此後陸續進用養成技術員工包括:韓秀玉、韓秀美、顧美麗、卓麗美、王麗珠、賴玉枝、陳美菊、ISAY、林清美、馮志美、陳秀英、陳貴美、包碧玉、邱雪玲等十餘位。巫瑪斯不斷研究於民國八十四年又推出第二代晶土(Kipuan,巫瑪斯先生命名排灣族語意為真正的土。)琉璃珠;八十五年第三代水玉(marozlom,像水一樣的)琉璃珠;九十三年第四代琉璃天珠(cemasan靈性)也研發成功,並在年初上市。
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將琉璃珠稱為「tombotama」意為蜻蜓珠,他們從來不叫琉璃珠。透過訪談惜魯琉璃工坊女主人葛利絲克斯得知,家裡擁有日本人所建的陶窯。五十年代左右,陳俄安夫婦以觀光客為對象做小生意,特邀請日本技師來台製作,使得琉璃珠的製作的技術又推到日據時代。根據學者施翠峰先生的說法-對排灣族人來說琉璃珠的製作方式不是「失傳」而是「創新」的技術。
現代琉璃珠經由巫瑪斯的研發,確立了排灣族琉璃珠的傳承,但在傳統製作的意義上,卻是值得研究的。因為時間不夠就暫定追查到日據時代製作方法,至於不是「失傳」而是「創新」的技術,在製作工具尚未找到及有關文獻未出現前,並不代表排灣族沒有製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