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14:48:00 咖啡蟲_麻辣微胞

2009手沖比賽

有好朋友丟2009年手沖參賽的網誌文章給我看,有人看來不甚服氣。
說說我當這一屆評審的想法。(平常很少寫我當評審的想法)

手沖大賽從第一屆我開始參賽當選手,到後來中間因為忙碌當過裁判後,就再也沒當選手過。近年來,很多資訊都透明且開放,所以比賽的規則也就越清楚。
此次大賽的規章與評審的評審表都寫在網路上,選手可以自行下載觀看。並瞭解評審的打分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沖煮技術更趨完整。

這一次的方式是採明測,說真的,根本沒時間明測,埋頭猛測。
有人說,裁判喝這麼多怎麼不漱口,其實,若漱口,很多味道就會不一樣了,有測的方法,可以不喝水,但不會影響口感的方法做澀味的去除。

其實,36杯,除了用了大會的指定豆外,有人用非指定豆,其實表現的都還不錯,只是你是否能表現出那一支豆子的特色,那就是可以加分了!

豆子被沖煮,一定要夠乾淨,如果是自己配的豆子或烘焙的豆子,這一點一定要能達到,若雜澀感很重,那是一定不行的!

這一次評審,前一晚還大家一起校正口感,讓壞老虎再一次給評審們賽前訓練。
有人說裁判不公,一口氣喝36杯怎麼喝的出來?
自己最高紀錄在宏都拉斯當評審,那些相似度更高的同產區比賽豆,一天最高紀錄也有40杯,那又要如何能分辨好壞呢?

沖煮比賽(手沖大賽、賽風比賽,甚至是TBC評espresso、卡布或創意)都一定要能充分表達豆子的特色,而在沖煮上技術不成熟無法表達是這一項比賽的重大缺失,但是你準備的豆子若烘焙上有瑕疵那當然裁判(即消費者)就會被評比出來。
你可以說裁判喜好有差異,但是裁判在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客觀,對一個學科學的我而言,客觀是在研究上,評審上一個重要的指標。

在比賽最後結束時,講評了這一次比賽的普遍選手的缺點:
1.對於豆性的不瞭解,很多選手選用淺焙豆(一爆結束)但是卻未等豆子發展到最佳狀態,就拿來比賽沖煮(豆子是選手自行準備)那得到的咖啡口感就會有生澀感,味道也就不會這麼豐富。相信玩咖啡的人都知道咖啡豆需要aging一段時間,咖啡風味才會呈現最佳。
2.手沖要靜心,越是緊張,手部就會跟著僵硬,(雖沒看到沖煮的技巧)但是喝到的咖啡就是又濃又緊,味道完全沒有展開。即使裁判用啜吸的協助味道展開,也會喝到那一份緊張的味道。
3.決賽,關於冰塊是否在杯子裡。那一句話:冰咖啡萃取量必須有100㏄以上(不含冰塊),限原味
這一句話在裁判眼裡,就是端來時,是冰咖啡,原味,不含冰塊咖啡體積要含100CC以上。很多選手含冰塊端上來,裁判會把冰塊撈起來量一下再倒回去。要知道,故意放冰塊增加體積,那就要承擔味道變淡的風險。就好像TBC比賽想要有牛奶的甜香,卻忽略了這還是一杯含有咖啡基底的咖啡飲品,那就咖啡味道要存在。
不可否認很多選手很用心,但是對大會的規章不明白,可以打電話詢問大會,自己解讀有落差時,那就會差很多了!
決賽的選手呈現兩極,一是對咖啡豆的解說過少,二是咖啡中含冰塊,稀釋咖啡風味,即使你解說是要給大家一杯『冰沁涼』的咖啡,也不能只有涼爽,卻沒有咖啡味道吧!

寫了這麼多,把他當成如何沖好一杯咖啡的內容看看。
也是自己當評審對選手的一點點期待。

猶記四月陪父母到墾丁度假,在餐廳裡看到某品牌的咖啡豆,我腦中馬上浮現當時他比賽使用的豆子的風味,那是地雷,我還要去喝那咖啡嗎?旁邊有一台沒標示用哪家咖啡豆的機器,我按了他,安心了許多!
呵呵~大家都想要喝一杯順口的咖啡。有特色的咖啡,如果你是業者,我相信你一定也希望是如此吧!
比賽沒得獎,別灰心,再努力。

魯玉 2009-06-19 00:47:54

對於會品嚐咖啡的人,沖泡咖啡的過程就是個講究的大學問,每次老師寫這樣

的文章,我讀完都覺得好奧妙。



不過,對於我來說,咖啡只是......藥用的,讓我不會睡著的興奮劑。

版主回應
哈哈,藥用,我基本上也有藥用的功能啦!

最近比較疲累一天也要三杯左右,其中一定有一杯是espresso,這樣才能瞬間清醒。
2009-06-21 0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