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7 23:19:58麻辣微胞

老股板做研究--感謝柯老師

這學期一開學接獲屏東科技大學舉辦SCI論文寫作的課程信件。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一定要參加!
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明天將是最後一次上課,柯老師生平節儉,我們學生舉行一個小小謝師宴,並舉行合照,老天配合,下了一星期的雨,終於停了!我把對柯老師的致謝,放上來。每一位同學都要寫一張對老師感謝的話。我想,我就寫一篇文章來謝謝老師吧!
文章以論文格式書寫,列印的模式也像論文出版。在這看不太出格式。文章如下:
.............................................
摘要

SCI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 縮寫,收錄科學技術類期刊計 5,900 餘種,涵蓋主題約 150 餘種。收錄年限自 1945 年起,1991 年起之資料含作者摘要,也是一般科學雜誌被引用次數多寡的一種評量。被引用的次數越多,點數就越高,也被默許這雜誌的學術成就。所以在台灣申請研究計畫,教授升等等,都以SCI的點數為基礎評分標準。所以要如何將自己的原創發表在SCI科學雜誌上是一門須要的功課。本課程交你如何拿著釣竿釣魚,將你的研究報告送進SCI雜誌群裡。不能投稿於SCI並非等同你的研究原創不好,只因我們的環境必須如此,所以我們須要努力。柯老師秉持這樣的理念與大家分享一學期的課程。
要有魚吃,還是先學會怎麼釣魚吧!

前言

一封學校的電子郵件,寄到我的信箱裡,『SCI論文寫作』我的天!!這是一個很棒的機會耶。找了同事一起報名參加,不過在報名的時候看到了一系列的課程,當場傻眼,原來不是上一次講座就可以的,而是向學生一樣,有課程進度表的!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能耐把一學期的課上完。自己能不能不蹺課像個當學生的樣子好好把課上完?心中帶著對自己的問號來到屏科大。滿坑滿谷的人,看到同事或者已經到他校的同事,我們像在聚會一般聊天,敘舊。

材料與研究方法

老師走進教室,怎麼會是這樣一位老師呢?穿得極簡單,瘦小,很實驗室的一位教授。屏科大校長介紹『柯老師』,看來是一位很令人尊重的老師,連校長都親自出席,想來不是一般普通的課程講座而已。這是我對柯老師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上課就給了自己許多震撼教育,我們習慣思考的模式,通通都被柯老師統整,沒有教條,看起沒有rule,但是硬生生的把你從複雜的思路中理出一條路來。

結果與討論

上課總是坐在第二排,老師喜歡問問題,要我們『思考問題』常天馬行空的回答問題,也常常不小心的劃地自限,跟老師反映:『老師我們不是學這個領域的,所以我們無法去思考這個問題』這一句話總是被老師駁回:『去思考,這不一定要念植病的人才會回答的,很多時候創造力就從這裡出現,別先說自己做不到』
每次上課之後都有簡單的回家作業,總是要到上課前一晚才想起作業沒做(呵呵,就算已經是當老師的人了,還是有當學生的惡習),匆忙做了簡單的作業,在校園裡散步,找尋漫生性植物的爬藤方向,在尋找的過程除了找答案之外,也發現自己不知道有多久沒走出實驗室看看外面的自然。
因為有產學合作案連續兩次上課都未到。再次恢復上課時,老師看了我好一陣子,不知道是心虛還是怎麼著,覺得蹺課很對不起老師。也或許老師根本不是在看我,只是自己心虛罷了!
一天下課,聽到同事很恭敬的在講電話,而且這樣的口氣在當天已經出現第二次了!忍不住好奇,問了他,原來是柯老師打電話來關切他的論文與實驗,同事告訴我,他在星期六跟柯老師討論、諮商論文書寫與論文架構後,老師就打了兩次電話給他!給他鼓勵、題點問題。天呀!才隔一個星期日,老師就已經又有想法打電話討論了!讓自己開始為下個月的諮商要捏把冷汗準備了!
偶而老師會請諮商過的同學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做一些經驗分享,這都是難得的經驗,可以看問題、思考問題,看老師如何協助解決問問題。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輪到自己與柯老師會談諮商的那一天,其實幾位老師都熬夜把東西準備好,一一上場,我們這個學群的領域,柯老師比較陌生,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用評審的角度看我們的論文提出一些看法,但卻題題命中問題的關鍵,不得不佩服老師看問題的眼光,在共同討論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常常看自己的問題時總在問題中打轉,看別人的問題卻又鬼點子一堆。這或許就是被墨守成規的概念所束縛吧!老師果然在星期一一大早就打手機給我,討論星期六他覺得沒討論結束的話題。真是佩服老師的體力與毅力,這麼早週末的週車勞頓,星期一早起至辦公室打電話,老師也親身示範要做好研究也得有健康的身體。在課程中也二次請到劉醫師來為同學們解說養生之道,大家埋首研究工作時,也常常忘記照顧自己!老師除了對研究的認真以外,也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非常關愛。有好的健康才會有好的研究。

結論

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一學期的潛移默化,跟學生討論研究時已經慢慢扎根,也學著跟柯老師一樣的方式跟同學討論我們自己的研究問題。不要說不可能,一個答案出來時,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沒有更好的,再來一一討論設計實驗,不要這麼快的將答案否決,往往創造力就在出其不意間發現。
謝謝柯老師給我們的一切,除了論文架構的清楚瞭解外,創意思考,老師的身教,都影響學生致深,很感謝有這一個機會,謝謝老師!

參考文獻:
1.洪哲勝,http://www.asiademo.org/news/2004/12/20041223.htm#art10
2.李宗祐,處女土育苗 解決木瓜疫病,中國時報,第A9版,2005.1.24
3.徐銀磯,獲魯斯亞蘭獎柯文雄回台服務,台灣日報,第8版,2005.01.04
4.觀澄,創木瓜育苗法當地人受惠特訂紀念日表揚,人間福報電子報,2004.12.24
5.許敏溶,台灣之光 夏威夷訂「柯文雄博士日」自由時報,200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