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3 14:54:10mgci.琦鈺

恆產、恆心--兼論理組文組新舊差距

這學期我應徵上物理系老師的助理,家瑋曾在凝態中心打工閒聊中告訴我她的觀察:理工科的人好像走在世界最尖端新穎的科技發展,相對文組的人則在浸淫於古老泛黃的典籍。我當下的疑問是:「該如何面對新、舊之間的差距?」

上星期六沾家瑋的光跟著參加導生宴,席間聽到老師回憶曾經做客於一位法律系學生嘉義東石的老家,漁夫捕魚辛苦生活艱困直讓老師感嘆道:前總統實為現代陳世美,不是指現實生活拋棄糟糠,而是他窮迫過卻刻意遺忘那段日子,急忙欲蓋窮人印記。

新是否真的就全然良善?舊是否真上不了抬面?我沒有意圖替文組做辯護,甚至有時候面對理組同學不免羞赧起來對他們投以欽羨目光,總覺得自己念的東西只要識字人人皆可讀懂,就算透過層層翻譯跨越字辭限制後,真正能涵養落實的人才是所謂「讀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正說明孟子:「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新、舊的差距在此成為恆產、恆心的拉鋸,孟子不直接討論有恆產有恆心的美好境界(是否真美好也語帶保留)、也不討論有恆產無恆心的殘忍現實;直接針對無恆產進行討論,當物資匱乏能否堅定不疑的相信,同時,孟子非常仁慈的說,沒有恆產、沒有恆心的人是一般大眾百姓,就只是平凡人而沒有過多嚴刻要求或鄙視,在此溫柔勸說,都沒有恆產情況下,其差別便在是否有恆心,也是「士」與「民」細微差別。

回到如何面對新、舊差距問題時,不禁想起俄片「創世紀」台詞:「每個人都想看到未來卻沒有人會記得過去。」未來是根植於過去,彼此之間有著濃厚血緣關係,不論是理組還是文組,終究回歸人性(不是有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重點在「始終」二字,萬變不離其宗),否則我們將會沒有記得過去的未來,這也是導演所暗示的「創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