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2 11:27:54書僮
【 為新詩把脈/高亦涵】-4
【附錄】
詩詞賞析舉例 ─ 比較幾首不同體裁的詩詞
談過新詩和傳統詩詞的形式音律異同之後,我們來欣賞幾首不同體裁的詩詞,略作比較。
先來看一首月下生情的傳統五言律詩:
<望月懷遠> (盛唐作者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開頭二句“點題”巧妙,後面六句,無奈的相思情愫耀然紙上。長夜漫漫,遙隔兩地,只好把渺茫的希望寄託在夢裏相會。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第三句遙字犯孤平,三四兩句是流水對,那是舊俗詩規不容的,現在不要太講究,我主張此類嚴謹陳舊的格律應該打破,使得創作容易。
再來看一首現代的月下情詩:
<新月> (現代作者 沙鷗)
新月一彎,
像一條小船。
我乘船歸去,
越過萬水千山。
花紅, 夜暖,
故鄉正是春天。
你睡著了麼?
我在你夢中靠岸。
這是一首清新可愛的小詩。用新月一彎和一條小船的聯想,表現出真摯的相思之情。最後兩句,也是把希望寄託在夢裏,通過船月的比喻,又是那麼的自然動人。作者顯然深通音韻,韻腳 “彎”,“船”,“山”,“天”,“岸”,用得順暢恰切。但有兩點可以留意:“天”字的母音是結合韻母 ian,但仍是押和“彎”,“船”,“山” 同韻的 an 的音;“岸”字是去聲,跟其他的平聲韻腳“彎”,“船”,“山”,“天” 不同。我認為這種平仄通押的辦法是可行的,元曲中用的很多。這兩點也都是我提倡的“新體詩詞”中強調的改革辦法,即放寬舊俗音韻的限制,使得寫作容易。尤其詩詞入樂之後,同韻平仄的分別不大。(請參閱拙著前文「締造詩詞新生命」和新編的 「簡化統一詩韻」。)
再來看兩首癡情的詩:一首是元稹的「離思」一首是陳之藩翻譯的普希金的「在春風裏」。
<離思> (唐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迴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在春風裏>(陳之藩 譯 普希金 原詩)
天上有多少星光,
城裏有多少姑娘,
但人間只有一個你,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
這兩首詩作,雖然形式上截然不同,但那份癡情卻是中西一樣。人是感情動物,無分中外,都有無數的嘔心瀝血之作。陳之藩的譯筆流暢,久負盛名,翻譯詩句,也一樣精彩。因為韻用得好,雖是白話,簡單的四句,仍然是一首好詩。我認為這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可取的方向。只要能夠保持中國的風格和音韻特質,現代詩詞當然可以從西方文學中吸取營養,拓廣我們的心靈視野。以前詩僧蘇曼殊曾用傳統詩詞方法翻譯拜侖的詩,傳誦一時。
下面來比較同一首詩的兩種寫法。以余光中寫的散文詩「三生石」 的第一段「當渡船解纜」為例。當時「三生石」發表後四日,作家高陽先生用七絕的方式賦詩相和,詩意相同。余光中的原詩有四段,高陽的七絕也有四首。這裏只比較第一首,作為參考。
<三生石> -- 當渡船解纜 余光中
當渡船解纜
風笛催客
只等你前來相送
在茫茫的渡頭
看我漸漸地離岸
水闊,天長
對我揮手
我會在對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荒的渡頭
看你漸漸地靠岸
水盡,天迴
對你招手
與前詩對應的一首七絕 高陽
水闊天長揮手時,
待君相送竟遲遲,
一朝緣征三生石,
如影隨形總不離。
詩意是余光中的,但是寫的手法和風格不一樣。留給人的回想空間也不一樣,各有優點。可見傳統詩詞照樣可以寫出很羅漫蒂克的情趣,用的語言詞彙雖然傳統,詩意一點也不輸給現代,但是卻多了一些含蓄和隱示。不要把話說「白」,似乎更覺得有詩意。有些人認為傳統詩詞不容易適合現代社會生活,其實這僅是應用語言詞彙的習慣問題。用傳統方式寫現代生活情態多了以後,自然會增加新的詞彙,也逐漸會習慣於新的詞彙,這只是時間和做不做的問題。
讓我們看看出名的「過河卒子」胡適寫的白話新詩:
<四十自述> 胡適
偶有幾莖白髮,
性情微近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
只有拚命向前。
這裏請注意,舉著大旗,口口聲聲要「造舊詩的反」 的胡大師,雖然想寫的是白話詩,還是難免用韻了。再看看,他的這首六言四句,和下面例舉李後主的「開元樂」,有沒有太多相像之處?
<開元樂> 李後主
心事數莖白髮,
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
野路無人自還。
不但出句相似,連用的韻都相似。敢說胡適不是從李後主那裡得到靈感和啟示?可見受傳統詩詞的力量影響,連胡適也不能例外。
再看一首這位過河卒子有情的新詩,據說是寫給陸小曼的「瓶花」。
<瓶花> 胡適
不是怕風吹雨打,
不是羨燭照香薰,
只喜歡那折花的人,
高興和伊親近。
花瓣兒紛紛落了,
勞伊親手收存,
寄與伊心上的人,
當一封沒有字的書信。
這是一首意象清新,情意感人的有韻很好的白話新詩。你不妨想想,假如把它換成現在無韻又胡亂分行的散文詩寫法,味道如何,是不是會破壞那份深沉又動人的美感?有韻無韻的差別,很容易看到了嗎?
下面我另舉一例,反走高陽先生的作法,把傳統詩借原意改寫成新詩, 一時戲筆,作個比較而已。
<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即景> (借杜牧詩意,戲仿現代散文詩作法) 高亦涵
白的蠟燭
搖曳著暗淡的光
雕畫屏風 站出了
秋色的冷清
夜晚的台階下
涼涼的 像
水
揮一下絲質小扇 撲向那 流動的
螢火
坐下看看,滿天
星閃
那兒是織女
那兒是牛郎
這可以算是“新散文”吧,中間還夾著“強制斷句”哩。“站”是學現代散文詩的做法,胡用動詞,似乎也有點新意,但嫌太“抽象”了。“水”是“強制分行”,仿現代詩的“常用手筋”(圍棋術語),似乎很“那個”,但是自己已經不敢再看。古人說:“單字不成行”,現在已被濫用了。
下面我用有韻新詩再作類似的一首:
<七夕即景>(重仿杜牧詩意,有韻新詩寫法) 高亦涵
白燭搖映秋光,
涼意溜上小窗,
看階前夜色,
羅扇撲螢,
晚風如水,
銀漢遼長,
遙想,
牛郎織女,
可已入了夢鄉?
三首比較,是不是高下立見?有韻的這首新詩,把屏風改成小窗,求其較為現代化,我也特地留下一些想像的空間,可以多一點迴想。這詩勉強可以列入“新體詩詞”之中,只是字句少了一點傳統的口味。但是,怎麼能跟杜牧的千古絕唱相提並論呢?也許難免會有“畫虎不成”之譏。一時戲筆,聊博讀者一粲耳。
末了,例舉三首我提倡的新體詩詞,藉供讀者參考。新體詩詞之立論及簡易作法,請參閱前載「締造詩詞新生命」一文。下次專欄,將再加進一步討論。
<旅美感懷> 徐持慶
六月遙臨七番駐,
轉瞬又屆西風.
天倫酣敘,
情浸皤翁!
忘卻江湖舊事,
撒手懶與爭鋒.
敲詩復填詞,
其意自融融!
驚高樓暗襲,
遇冷箭橫攻;
嘆繁華頓散,
悲盡付狼烽.
哀哀遺孤淚,
泣似飄紅.
嘶聲問:
「何時能見, 普世息兵戎」?
徐持慶先生是馬來西亞怡保山城詩社社長,博古通今,著有「敲夢軒詩稿」(可以在「網韻天聲」http://shici.tripod.com上看到 ),寫作傳統詩詞多年,超過千首,詩風直追唐宋,為當今華人之中第一流詩家。他支持“新體詩詞”的寫法,此詩用的是傳統字句,描寫旅美情懷,尤其911紐約世貿災難,生動感人。形式上有古詩詞風味,但是韻律上,已經衝破舊詩詞的束縛,足可引為新體詩詞寫作的典範。
<初秋感懷> 高亦涵
不覺秋已至,
常憶少年遊,
壯志思飛江渚上,
高歌豪語大觀樓。
世亂多遷徙,
飄蓬過九州,
韶華轉眼去,
樂事夢中休。
殘花零落佳人老,
暮年朋侶盡白頭,
一生無意爭名利,
未效飛花逐水流。
醉月松雲臥,
詩書可解憂,
心靜神馳天地闊,
也無怨悔也無求。
<惜別西子> 高亦涵
又到江南,
來尋夢裏湖山,
斷橋,蘇堤,平湖,花港,
曲院,南屏,柳浪,三潭,
年去歲來,
多少思量,幾許魂牽,
欲來偕隱久盤桓。
到而今,佳麗地,
堪嘆,
人潮騰擠,叫賣聲喧,
詩情畫意儘摧殘。
柳堤上,
陣陣車塵,滾滾濃煙,
十里荷花,香歸何處,
忍見那塵霧瀰漫。
熙來攘往,馬達聲響,
不見了漁翁釣竿,
市聲噪雜,渡頭汙染,
何處尋煙波畫船?
臨水翠軒,人滿,
無處插足可憑欄。
山色空濛,水光瀲灩,
遙想淡妝濃抹,昔日俊俏,
怎奈他,
今朝西子披著洋衫。
縱樂天佳句,蘇公好詞,
都付與,庸道俗談。
只贏得:
詩情錯落,
詞客哀還,
三更夢醒,
意興闌珊。
這些新體詩詞,可以看成沒有詞牌的詞,或是打破五七言格律採用長短句的詩,或者是用字比較古典的有韻新詩。以後當然可以逐漸加入現代新的詞彙甚至翻譯的名詞 (例如“洋衫”,“馬達”)。 真正目的在掙脫舊詩詞的音韻格律枷鎖,不必去翻韻書詞譜,寫作容易;但是一定要用韻,并維持傳統詩詞的高雅風格。希望有此興趣的朋友們多提意見,儘量批評,也歡迎參加我們的創作行列。
詩詞賞析舉例 ─ 比較幾首不同體裁的詩詞
談過新詩和傳統詩詞的形式音律異同之後,我們來欣賞幾首不同體裁的詩詞,略作比較。
先來看一首月下生情的傳統五言律詩:
<望月懷遠> (盛唐作者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開頭二句“點題”巧妙,後面六句,無奈的相思情愫耀然紙上。長夜漫漫,遙隔兩地,只好把渺茫的希望寄託在夢裏相會。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第三句遙字犯孤平,三四兩句是流水對,那是舊俗詩規不容的,現在不要太講究,我主張此類嚴謹陳舊的格律應該打破,使得創作容易。
再來看一首現代的月下情詩:
<新月> (現代作者 沙鷗)
新月一彎,
像一條小船。
我乘船歸去,
越過萬水千山。
花紅, 夜暖,
故鄉正是春天。
你睡著了麼?
我在你夢中靠岸。
這是一首清新可愛的小詩。用新月一彎和一條小船的聯想,表現出真摯的相思之情。最後兩句,也是把希望寄託在夢裏,通過船月的比喻,又是那麼的自然動人。作者顯然深通音韻,韻腳 “彎”,“船”,“山”,“天”,“岸”,用得順暢恰切。但有兩點可以留意:“天”字的母音是結合韻母 ian,但仍是押和“彎”,“船”,“山” 同韻的 an 的音;“岸”字是去聲,跟其他的平聲韻腳“彎”,“船”,“山”,“天” 不同。我認為這種平仄通押的辦法是可行的,元曲中用的很多。這兩點也都是我提倡的“新體詩詞”中強調的改革辦法,即放寬舊俗音韻的限制,使得寫作容易。尤其詩詞入樂之後,同韻平仄的分別不大。(請參閱拙著前文「締造詩詞新生命」和新編的 「簡化統一詩韻」。)
再來看兩首癡情的詩:一首是元稹的「離思」一首是陳之藩翻譯的普希金的「在春風裏」。
<離思> (唐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迴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在春風裏>(陳之藩 譯 普希金 原詩)
天上有多少星光,
城裏有多少姑娘,
但人間只有一個你,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
這兩首詩作,雖然形式上截然不同,但那份癡情卻是中西一樣。人是感情動物,無分中外,都有無數的嘔心瀝血之作。陳之藩的譯筆流暢,久負盛名,翻譯詩句,也一樣精彩。因為韻用得好,雖是白話,簡單的四句,仍然是一首好詩。我認為這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可取的方向。只要能夠保持中國的風格和音韻特質,現代詩詞當然可以從西方文學中吸取營養,拓廣我們的心靈視野。以前詩僧蘇曼殊曾用傳統詩詞方法翻譯拜侖的詩,傳誦一時。
下面來比較同一首詩的兩種寫法。以余光中寫的散文詩「三生石」 的第一段「當渡船解纜」為例。當時「三生石」發表後四日,作家高陽先生用七絕的方式賦詩相和,詩意相同。余光中的原詩有四段,高陽的七絕也有四首。這裏只比較第一首,作為參考。
<三生石> -- 當渡船解纜 余光中
當渡船解纜
風笛催客
只等你前來相送
在茫茫的渡頭
看我漸漸地離岸
水闊,天長
對我揮手
我會在對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荒的渡頭
看你漸漸地靠岸
水盡,天迴
對你招手
與前詩對應的一首七絕 高陽
水闊天長揮手時,
待君相送竟遲遲,
一朝緣征三生石,
如影隨形總不離。
詩意是余光中的,但是寫的手法和風格不一樣。留給人的回想空間也不一樣,各有優點。可見傳統詩詞照樣可以寫出很羅漫蒂克的情趣,用的語言詞彙雖然傳統,詩意一點也不輸給現代,但是卻多了一些含蓄和隱示。不要把話說「白」,似乎更覺得有詩意。有些人認為傳統詩詞不容易適合現代社會生活,其實這僅是應用語言詞彙的習慣問題。用傳統方式寫現代生活情態多了以後,自然會增加新的詞彙,也逐漸會習慣於新的詞彙,這只是時間和做不做的問題。
讓我們看看出名的「過河卒子」胡適寫的白話新詩:
<四十自述> 胡適
偶有幾莖白髮,
性情微近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
只有拚命向前。
這裏請注意,舉著大旗,口口聲聲要「造舊詩的反」 的胡大師,雖然想寫的是白話詩,還是難免用韻了。再看看,他的這首六言四句,和下面例舉李後主的「開元樂」,有沒有太多相像之處?
<開元樂> 李後主
心事數莖白髮,
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
野路無人自還。
不但出句相似,連用的韻都相似。敢說胡適不是從李後主那裡得到靈感和啟示?可見受傳統詩詞的力量影響,連胡適也不能例外。
再看一首這位過河卒子有情的新詩,據說是寫給陸小曼的「瓶花」。
<瓶花> 胡適
不是怕風吹雨打,
不是羨燭照香薰,
只喜歡那折花的人,
高興和伊親近。
花瓣兒紛紛落了,
勞伊親手收存,
寄與伊心上的人,
當一封沒有字的書信。
這是一首意象清新,情意感人的有韻很好的白話新詩。你不妨想想,假如把它換成現在無韻又胡亂分行的散文詩寫法,味道如何,是不是會破壞那份深沉又動人的美感?有韻無韻的差別,很容易看到了嗎?
下面我另舉一例,反走高陽先生的作法,把傳統詩借原意改寫成新詩, 一時戲筆,作個比較而已。
<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即景> (借杜牧詩意,戲仿現代散文詩作法) 高亦涵
白的蠟燭
搖曳著暗淡的光
雕畫屏風 站出了
秋色的冷清
夜晚的台階下
涼涼的 像
水
揮一下絲質小扇 撲向那 流動的
螢火
坐下看看,滿天
星閃
那兒是織女
那兒是牛郎
這可以算是“新散文”吧,中間還夾著“強制斷句”哩。“站”是學現代散文詩的做法,胡用動詞,似乎也有點新意,但嫌太“抽象”了。“水”是“強制分行”,仿現代詩的“常用手筋”(圍棋術語),似乎很“那個”,但是自己已經不敢再看。古人說:“單字不成行”,現在已被濫用了。
下面我用有韻新詩再作類似的一首:
<七夕即景>(重仿杜牧詩意,有韻新詩寫法) 高亦涵
白燭搖映秋光,
涼意溜上小窗,
看階前夜色,
羅扇撲螢,
晚風如水,
銀漢遼長,
遙想,
牛郎織女,
可已入了夢鄉?
三首比較,是不是高下立見?有韻的這首新詩,把屏風改成小窗,求其較為現代化,我也特地留下一些想像的空間,可以多一點迴想。這詩勉強可以列入“新體詩詞”之中,只是字句少了一點傳統的口味。但是,怎麼能跟杜牧的千古絕唱相提並論呢?也許難免會有“畫虎不成”之譏。一時戲筆,聊博讀者一粲耳。
末了,例舉三首我提倡的新體詩詞,藉供讀者參考。新體詩詞之立論及簡易作法,請參閱前載「締造詩詞新生命」一文。下次專欄,將再加進一步討論。
<旅美感懷> 徐持慶
六月遙臨七番駐,
轉瞬又屆西風.
天倫酣敘,
情浸皤翁!
忘卻江湖舊事,
撒手懶與爭鋒.
敲詩復填詞,
其意自融融!
驚高樓暗襲,
遇冷箭橫攻;
嘆繁華頓散,
悲盡付狼烽.
哀哀遺孤淚,
泣似飄紅.
嘶聲問:
「何時能見, 普世息兵戎」?
徐持慶先生是馬來西亞怡保山城詩社社長,博古通今,著有「敲夢軒詩稿」(可以在「網韻天聲」http://shici.tripod.com上看到 ),寫作傳統詩詞多年,超過千首,詩風直追唐宋,為當今華人之中第一流詩家。他支持“新體詩詞”的寫法,此詩用的是傳統字句,描寫旅美情懷,尤其911紐約世貿災難,生動感人。形式上有古詩詞風味,但是韻律上,已經衝破舊詩詞的束縛,足可引為新體詩詞寫作的典範。
<初秋感懷> 高亦涵
不覺秋已至,
常憶少年遊,
壯志思飛江渚上,
高歌豪語大觀樓。
世亂多遷徙,
飄蓬過九州,
韶華轉眼去,
樂事夢中休。
殘花零落佳人老,
暮年朋侶盡白頭,
一生無意爭名利,
未效飛花逐水流。
醉月松雲臥,
詩書可解憂,
心靜神馳天地闊,
也無怨悔也無求。
<惜別西子> 高亦涵
又到江南,
來尋夢裏湖山,
斷橋,蘇堤,平湖,花港,
曲院,南屏,柳浪,三潭,
年去歲來,
多少思量,幾許魂牽,
欲來偕隱久盤桓。
到而今,佳麗地,
堪嘆,
人潮騰擠,叫賣聲喧,
詩情畫意儘摧殘。
柳堤上,
陣陣車塵,滾滾濃煙,
十里荷花,香歸何處,
忍見那塵霧瀰漫。
熙來攘往,馬達聲響,
不見了漁翁釣竿,
市聲噪雜,渡頭汙染,
何處尋煙波畫船?
臨水翠軒,人滿,
無處插足可憑欄。
山色空濛,水光瀲灩,
遙想淡妝濃抹,昔日俊俏,
怎奈他,
今朝西子披著洋衫。
縱樂天佳句,蘇公好詞,
都付與,庸道俗談。
只贏得:
詩情錯落,
詞客哀還,
三更夢醒,
意興闌珊。
這些新體詩詞,可以看成沒有詞牌的詞,或是打破五七言格律採用長短句的詩,或者是用字比較古典的有韻新詩。以後當然可以逐漸加入現代新的詞彙甚至翻譯的名詞 (例如“洋衫”,“馬達”)。 真正目的在掙脫舊詩詞的音韻格律枷鎖,不必去翻韻書詞譜,寫作容易;但是一定要用韻,并維持傳統詩詞的高雅風格。希望有此興趣的朋友們多提意見,儘量批評,也歡迎參加我們的創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