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2 11:23:28書僮
【 為新詩把脈/高亦涵】-1
【前言】
寫詩是藝術。任何藝術都會有不同的外表形式和內在結構。
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詩歌。中華民族的詩歌尤其獨具特色,經過數千年的精進錘鍊,最是多彩多姿。然而最近流行一種散文體裁的詩,一般人籠統地叫它新詩。若和傳統的詩詞相比,這些散文詩體的表象和內容,常給人們一種模糊和困擾的感覺,這是值得商榷的一個課題。
新詩一名,大概是胡適先生首先提出的。五四時代,許多人提倡文學革命,新詩的誕生,主要目的是要打破舊詩詞的格律,讓思想意識自由發揮。這基本用意,固有其可取之處,但是事經八十多年,新詩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問題,至今猶在摸索試驗階段,實有從頭檢討的必要。
任何革命初期,推動者最常用的方法和口號,總是要製造對立,不問青紅皂白,先要打倒舊的一切。因此,新詩一開始就以與舊詩對立的姿態出現。胡適要造舊詩的反,他說:「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見嘗試集)。然而八十多年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新詩已經不新,而舊詩也沒有被打倒。胡適說的話,太過籠統。粗率有餘,深思不足。當初的那些說法,只能利用來作革命初期的口號,並不能引導新詩走上將來的康莊大道。
【人類接近音韻規律的本能】
什麼是詩?一般人直覺的定義是:「有聲韻可歌詠之文謂之詩」 (語見辭海)。除了近年來有些人走無韻詩歌這條路之外,歷來的詩歌都和聲韻節奏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也有人認為,無韻的詩歌形同分行寫的散文,不能算是詩。那麼,什麼是散文?顧名思義,「文之不專用對偶又不用韻者也」(語見辭海)。如此看來,詩和散文的不同點就在於有沒有表象的節奏和用韻?其實也不盡然。讓我們試從規律性和音韻性的本質上來探討。
無論寫詩作文,一個人的思維路程上,必定會經歷過某種有規律的節奏。從起筆立意,跟著承接發揮,再經過一些轉折,到後來的收合,這起承轉合之間,再加上中間很可能的反覆迴旋,抑揚頓挫,自然就會形成某種規律和節奏,只是這種規律性因個別的詩文而有強弱程度的不同。再從基本科學的生物和物理的觀點來看,人的思維狀態,主要控制在於頭腦裏無數的神經細胞 (neuron, 也叫神經原);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形成物質波或電磁波,傳達各種信息。這種在介質中的波動和傳送,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規律性。天下萬物,自然之中無不有其秩序。有些事物,外表看似零亂,其實內部的結構裡面,多少總有一些規律。大至日月星辰的運轉,小至物質內部的原子排列,紊亂現象如颱風地震,自其細處觀之,都有一定的秩序在焉。如果硬要製造澈底的無序或無定形 (amorphous) 的狀態,還必需要憑藉外來的力量 (例如製造非晶態的矽片)。這是自然的定則。明白了這個自然道理之後,寫詩作文會發生先天性的規律節奏感,也是自然的現象,不以為奇;只是各類詩文對各人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已。
詩和散文既然都有某種規律節奏,那究竟還有什麼不同?答案就在音韻性的強弱上面。音韻性是由於規律節奏感加上音韻的配合,於是便有加強、襯托、及調配節奏的作用;使詩文易於感動人,引起心靈的共鳴。音韻性強的是詩和韻文,音韻性弱的是散文。詩文配上音韻,雖然不是詩文的本質需要,但是可以發揮極其巨大的感人力量。前人留下的美妙傳統詩詞和韻文,聲調鏗鏘,而且易於讓人反覆吟詠,朗朗背誦,都得力於豐富的音韻性和節奏感。音韻雖然不是詩詞本身唯一的生命,但卻可以使詩詞能夠健康而充滿活力地延長它無窮的生命。
從生理的觀點來看,人類容易接受有韻律的詩文,更是一種本能。每個人的生理狀態,都有規律性。你的身上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韻律器官,那就是你的心臟。所以,每個人在娘胎裏就開始熟悉規律性的跳動了。音樂有感人的力量,就因為音樂韻律和你的感官起了交互作用,產生了各樣的共鳴。人的心臟平均每分鐘跳動七十二下,而大部份的音樂韻律也都環繞在這個範圍附近,漸遠漸少。你聽的歌,也以行板為最多,慢板、快板次之,極慢板和極快板較少。你的心臟如果跳動的是極慢板或者極快板,或是亂了章法,那就叫心律不整,得趕快找醫生了。依此原理,詩文之需要韻律,就像音樂需要韻律,才能發揮感人的力量。
根據這些精神和科學的論點,可見音韻之於詩歌,猶如造房子需要基礎和柱石。音韻不但能加強詩歌的美感,更能調配詩歌的節奏,促成讓人容易接受的規律性。數千年來的傳統詩詞,經過千錘百鍊,已經被廣大的群眾認可,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因為有堅固的基礎和柱石,絕不是胡適他們幾句文學革命的口號所能推翻的。相反的,缺乏音韻基礎的現代新詩,則如搭在沙灘上的帳棚,雖然有些兒規律,但是沒有柱石,總給人一種飄浮不穩的感覺。
寫詩是藝術。任何藝術都會有不同的外表形式和內在結構。
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詩歌。中華民族的詩歌尤其獨具特色,經過數千年的精進錘鍊,最是多彩多姿。然而最近流行一種散文體裁的詩,一般人籠統地叫它新詩。若和傳統的詩詞相比,這些散文詩體的表象和內容,常給人們一種模糊和困擾的感覺,這是值得商榷的一個課題。
新詩一名,大概是胡適先生首先提出的。五四時代,許多人提倡文學革命,新詩的誕生,主要目的是要打破舊詩詞的格律,讓思想意識自由發揮。這基本用意,固有其可取之處,但是事經八十多年,新詩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問題,至今猶在摸索試驗階段,實有從頭檢討的必要。
任何革命初期,推動者最常用的方法和口號,總是要製造對立,不問青紅皂白,先要打倒舊的一切。因此,新詩一開始就以與舊詩對立的姿態出現。胡適要造舊詩的反,他說:「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見嘗試集)。然而八十多年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新詩已經不新,而舊詩也沒有被打倒。胡適說的話,太過籠統。粗率有餘,深思不足。當初的那些說法,只能利用來作革命初期的口號,並不能引導新詩走上將來的康莊大道。
【人類接近音韻規律的本能】
什麼是詩?一般人直覺的定義是:「有聲韻可歌詠之文謂之詩」 (語見辭海)。除了近年來有些人走無韻詩歌這條路之外,歷來的詩歌都和聲韻節奏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也有人認為,無韻的詩歌形同分行寫的散文,不能算是詩。那麼,什麼是散文?顧名思義,「文之不專用對偶又不用韻者也」(語見辭海)。如此看來,詩和散文的不同點就在於有沒有表象的節奏和用韻?其實也不盡然。讓我們試從規律性和音韻性的本質上來探討。
無論寫詩作文,一個人的思維路程上,必定會經歷過某種有規律的節奏。從起筆立意,跟著承接發揮,再經過一些轉折,到後來的收合,這起承轉合之間,再加上中間很可能的反覆迴旋,抑揚頓挫,自然就會形成某種規律和節奏,只是這種規律性因個別的詩文而有強弱程度的不同。再從基本科學的生物和物理的觀點來看,人的思維狀態,主要控制在於頭腦裏無數的神經細胞 (neuron, 也叫神經原);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形成物質波或電磁波,傳達各種信息。這種在介質中的波動和傳送,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規律性。天下萬物,自然之中無不有其秩序。有些事物,外表看似零亂,其實內部的結構裡面,多少總有一些規律。大至日月星辰的運轉,小至物質內部的原子排列,紊亂現象如颱風地震,自其細處觀之,都有一定的秩序在焉。如果硬要製造澈底的無序或無定形 (amorphous) 的狀態,還必需要憑藉外來的力量 (例如製造非晶態的矽片)。這是自然的定則。明白了這個自然道理之後,寫詩作文會發生先天性的規律節奏感,也是自然的現象,不以為奇;只是各類詩文對各人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已。
詩和散文既然都有某種規律節奏,那究竟還有什麼不同?答案就在音韻性的強弱上面。音韻性是由於規律節奏感加上音韻的配合,於是便有加強、襯托、及調配節奏的作用;使詩文易於感動人,引起心靈的共鳴。音韻性強的是詩和韻文,音韻性弱的是散文。詩文配上音韻,雖然不是詩文的本質需要,但是可以發揮極其巨大的感人力量。前人留下的美妙傳統詩詞和韻文,聲調鏗鏘,而且易於讓人反覆吟詠,朗朗背誦,都得力於豐富的音韻性和節奏感。音韻雖然不是詩詞本身唯一的生命,但卻可以使詩詞能夠健康而充滿活力地延長它無窮的生命。
從生理的觀點來看,人類容易接受有韻律的詩文,更是一種本能。每個人的生理狀態,都有規律性。你的身上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韻律器官,那就是你的心臟。所以,每個人在娘胎裏就開始熟悉規律性的跳動了。音樂有感人的力量,就因為音樂韻律和你的感官起了交互作用,產生了各樣的共鳴。人的心臟平均每分鐘跳動七十二下,而大部份的音樂韻律也都環繞在這個範圍附近,漸遠漸少。你聽的歌,也以行板為最多,慢板、快板次之,極慢板和極快板較少。你的心臟如果跳動的是極慢板或者極快板,或是亂了章法,那就叫心律不整,得趕快找醫生了。依此原理,詩文之需要韻律,就像音樂需要韻律,才能發揮感人的力量。
根據這些精神和科學的論點,可見音韻之於詩歌,猶如造房子需要基礎和柱石。音韻不但能加強詩歌的美感,更能調配詩歌的節奏,促成讓人容易接受的規律性。數千年來的傳統詩詞,經過千錘百鍊,已經被廣大的群眾認可,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因為有堅固的基礎和柱石,絕不是胡適他們幾句文學革命的口號所能推翻的。相反的,缺乏音韻基礎的現代新詩,則如搭在沙灘上的帳棚,雖然有些兒規律,但是沒有柱石,總給人一種飄浮不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