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11 13:33:01喵喵

「星戰啟示錄」的啟示

 「復仇」似乎是「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系列電影最喜歡拿來用作故事題材的主軸。在「星戰大怒吼」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裡,可汗為了報復遭到放逐,精心設計讓寇克艦長陷入險境,最後還弄死了Spock;而在「終極先鋒」Star Trek V: The Final Frontier裡,克林貢人一路追殺寇克,也是為了復仇。「邁入未來」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裡,寇克因為無法忘懷親生兒子大衛的死(見「石破天驚」Star Trek III: Search for Spock),對克林貢謀和抱著抗拒態度,最後中了克林貢與星際聯邦叛徒的設計,差點送了性命,也是被復仇的心害了。
 此外,在「日換星移」Star Trek: Generations裡,索倫因為家鄉被柏格人同化,體認生命裡唯一有常的事就是死亡,決定窮一生之力追尋代表永恆的「時空大門」Nexus,甚至不惜摧毀整個星球;「戰鬥巡航」Star Trek: First Contact裡的畢凯艦長因為曾經被柏格人同化,使他面對柏格人時,讓私人恩怨矇蔽了理性判斷,差點讓整個地球被同化;「星際叛變」Star Trek: Insurrection裡的索納人,為了巴庫星的長生不老能源,不顧巴庫人的生命,但歸結還是報復,因為索納人其實就是遭到放逐的巴庫人,爭奪能源是表象,動機還是復仇。
 整個來看,這次貫穿「星戰啟示錄」Star Trek: Nemesis的主題意識也是復仇。Shinzon是羅慕倫人Ramulans用來設計星際聯邦的「產品」,不料這個產品卻沒有被拿出來使用,最後被放逐到其他星球上,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復仇的種子就此在Shinzon的心中發芽,他雖然繼承了畢凯的遺傳基因和能力特質,但「仇恨」卻讓他走上和畢凯完全不一樣的路。
 「星戰啟示錄」維持前九集系列電影的特色,視覺效果一直是最大的賣點,此外,「本尊」和「分身」的相互探索與衝突(電影裡使用的字眼是Voice和Echo),除了畢凯和Shinzon,ST: TNG系列最受歡迎的百科Data和意外發現的原型機械人B4(巧妙的安排,因為發音如Before)之間的互動,也是相當有趣的。Shinzon讓畢凯產生內省,如果他的成長環境和Shinzon一樣,他是否也會是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人?畢凯想必對這個問題非常困惑,因為最後他必須親手殺死Shinzon時,他的心情是矛盾掙扎的。
 而百科在結尾犧牲自己,象徵他雖然是一個Android,卻在人性上有了進展和提升,最後百科犧牲,留下原始的,還沒有學習體驗人性的B4,想必以後還有可以發揮的空間。
 不過,TNG系列的電影,似乎已經快要發展到盡頭了。Riker升任艦長,和Troi結婚,一同調往「泰坦」號,再加上百科犧牲,TNG原班人馬除了畢凯,只剩下武夫Worf,輪機長鷹眼Geordi La Forge,以及貝芙麗醫官Beverly Crusher,除非能設法安插新人物,否則很難維持下去。記得在「邁入未來」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裡,老一輩的企業號故事以星際聯邦和克林貢人開始談判,結束七十年武裝衝突作結束,「星戰啟示錄」帶出羅慕倫人願意展開和談的話頭,這將會是TNG系列的終結嗎?不管是Trekker還是Trekkies,大家就等著瞧吧。不過呢,現實世界裡的畢凱艦長(由英國籍演員Patrick Stewart演出)已經六十二歲,好像也不應該再硬撐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