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3 08:39:52喵喵
陳納德助台作戰?
為了紀念814空戰勝利,空軍在8月份舉行一連串基地開放活動,8月12號開放花蓮基地,還請來「飛虎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女士,替原先擺在228和平公園,後來移到新生公園,現在搬到花蓮基地的陳納德銅像,以及飛虎隊文物館揭幕。這原本是個可以讓大家重新檢視一下這段中華民國與美國合作歷史的機會,不過,我們的媒體還是有本事,把這則應該是嚴肅或溫馨的歷史新聞,變成荒謬的爆笑劇,閒話休說,我們就從55頻道駐花蓮記者張╳中發回的新聞看起……
親自揭開陳納德將軍的銅像,妻子陳香梅表情嚴肅,還感性的說,這裡才是陳納德的家。陳納德將軍遺孀陳香梅:「陳納德將軍的像今天終於回家來了,真的回家來了。」
已經高齡82歲的陳香梅,仍舊神采奕奕,她來台灣最重要的行程,就是這個儀式,一早空軍還很禮遇她,還派車接送。
一旁跟著的是陳香梅的男友,兩人一前一後,因為今天的活動讓他們必須刻意低調。
陳納德將軍當初帶領飛虎隊到台灣支援戰爭,駐守的地方,就是花蓮空軍基地,飛虎隊的聲名也因此大噪,所以原本放置在228公園的陳納德將軍銅像,趁著今天舉行814空軍節活動,也一並將銅像移到這裡。
而陳納德將軍昔日麾下也特別從美國來台,將當年所穿的飛虎隊衣服脫下來送給花蓮空軍部隊。
這件皮衣上別有飛虎徽章,裡面還繡有中華民國國旗,意義特別,留給台灣,也紀念陳納德將軍對台灣的奉獻。
陳納德將軍在對日抗戰結束後,救回了七十多架中國與中央「兩航」的飛機,籌組「民航空運大隊」,也就是後來的「民航空運公司」CAT,對台灣自然有相當貢獻,但是「帶領飛虎隊到台灣支援戰爭,駐守的地方,就是花蓮空軍基地」……?這麼說吧,除非「飛虎隊」在二戰期間是幫日本人作戰,否則飛虎隊和台灣唯一的關聯,應該是第14中美混合大隊在二戰末期轟炸台灣,至於「駐守」在花蓮基地……嗯,這還真是個有幽默感的詮釋哪……
除了55頻道,一家號稱「最本土化」的報紙,在稍早發出以下這則新聞,令我不解的是撰稿記者本身曾經擔任過軍職,被同業公認是最具有軍事專業知識的地方記者,怎麼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為紀念美軍空軍中將陳納德於二戰期間率領美國志願隊(飛虎隊)協助台灣作戰,空軍今年將配合「飛虎年會」在台舉辦,擴大舉行「八一四空軍節」營區開放活動。
12日並將在第四○一聯隊成立「飛虎紀念館」,陳納德的銅像和相關文物,將由北市新生公園等地遷至花蓮基地內。當天,陳納德的遺孀陳香梅女士將親自主持銅像揭幕,而在台擴大舉行的台美「飛虎年會」也格外有意義。
空軍第四○一聯隊指出,去年9月底台灣參與台美「飛虎年會」代表團,由聯隊長田在勱少將率團與會。當時大會鑑於由二戰時飛虎隊員組成的「中美混合團協會」與「第十四航空軍協會」成員均年事已高且逐漸凋零,除表決二○○六及2007年的年會兩個協會合併辦理,並移師台灣參與2006年「八一四空軍節」活動,廣邀美國飛虎隊員及眷屬到台灣參訪。
曾隸屬於第四○一聯隊的飛行第五大隊,當年為飛虎隊一份子,空軍為紀念陳納德事蹟,同意曾擔任第五大隊大隊長的田在勱建議承辦飛虎年會外,也將原在台北市新生公園的陳納德將軍銅像等相關歷史文物,全部遷移至第四○一聯隊隊史館永久保存。
空軍聞名的「飛虎隊」,其實是二戰時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美軍稱為「第十四航空隊」。一九八一年起,美國的飛虎隊員開始邀請台灣空軍第五大隊成員聚會,迄今已歷二十五年。每年「飛虎年會」參加單位包括美國的「中美混合團協會」與「第十四航空軍協會」及台灣的「中美混合團第五大隊協會」及空軍第四○一聯隊代表等。
這項年會備受台美空軍重視,美國空軍將領及我駐美代表都會出席,台灣國防部也視為年度盛事,近年來均指派少將副聯隊長以上層級率團參與,成為台美非官方軍事交流中甚受矚目的一項活動。
二戰前任美國空軍少校的陳納德,一九三七年退伍,應蔣宋美齡之邀,擔任台灣空軍顧問。中日戰爭爆發後,他號召美國志願隊員至中國戰區參戰,在雲南昆明籌建航空學校,協助訓練台灣空軍飛行員,隔年返美遊說總統羅斯福,同意我國購入一百架英製的P-40型戰鬥機,並編成「中美空軍混合團」,美國空軍則稱為「第十四航空隊」。
一九四一年12月7日,陳納德率領兩中隊戰機抵達昆明,三天後,日機十架來襲,被擊落六架、擊傷三架,中美飛機無損,昆明民心士氣大振,輿論稱這些空軍健兒為「飛虎」,「飛虎隊」因此得名。
二戰期間,飛虎隊擊落敵機二百九十九架,只損失了十二架,傑出的訓練與戰術聲威遠播。戰爭勝利前夕,陳納德因與長官史迪威不和,黯然返美,出現成千上萬民眾夾道送行的場面。退伍後的陳納德仍堅持支持我國,並在一九四五年重返中國成立民航公司,協助國民政府遷台運輸工作,一九四七年迎娶常報導飛虎隊英勇事蹟的女記者陳香梅,雖然兩人年齡相差三十餘歲,但堅貞的愛情成為一段佳話。
一九五八年7月18日,美國國會有感於他對亞太和平貢獻,同意晉任為榮譽中將,九天後,陳納德病逝紐奧良,但他的英勇事蹟,不但傳誦迄今,也讓飛虎隊的精神長存於台美空軍。
撰稿的這位大哥一直是我相當敬佩的新聞界前輩,和他也有數面之緣,按理講他應該不至於不了解飛虎隊的歷史,我因此懷疑他的稿子沒這樣寫,但在進了編輯台後,編輯擅自把「中華民國」改成了「台灣」,才會有這種稿子出現。
陳納德將軍召集美國志願飛行員,組成飛虎隊,負責保護中國當時唯一的對外聯繫管道滇緬公路,年代既不久遠,也不算冷門歷史事件,更沒有政治忌諱,只要還記得高中歷史課本內容的人,就應該知道這段故事,不論記性再怎麼差,都不會把陳納德和飛虎隊從滇緬邊境搬到台灣花蓮,無中生有地硬掰出一段「帶領飛虎隊到台灣支援戰爭,駐守的地方,就是花蓮空軍基地」的故事。合理的解釋,就是記者過去不用功,現在不讀書,看到新聞資料提到五大隊隊史,就想當然爾地認為飛虎隊是從花蓮基地開始發跡……
當社會上繼續有「與媒體對抗」的聲音,當「廣電基金」繼續替執政當局扮演「導正媒體」的角色,當社會大眾不認為政治或商業介入媒體不正常的時候,台灣的媒體為何沒有發出不平之鳴?因為,我們已經作了太多讓我們自己抬不起頭來的事情,把陳納德和飛虎隊搬到花蓮,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親自揭開陳納德將軍的銅像,妻子陳香梅表情嚴肅,還感性的說,這裡才是陳納德的家。陳納德將軍遺孀陳香梅:「陳納德將軍的像今天終於回家來了,真的回家來了。」
已經高齡82歲的陳香梅,仍舊神采奕奕,她來台灣最重要的行程,就是這個儀式,一早空軍還很禮遇她,還派車接送。
一旁跟著的是陳香梅的男友,兩人一前一後,因為今天的活動讓他們必須刻意低調。
陳納德將軍當初帶領飛虎隊到台灣支援戰爭,駐守的地方,就是花蓮空軍基地,飛虎隊的聲名也因此大噪,所以原本放置在228公園的陳納德將軍銅像,趁著今天舉行814空軍節活動,也一並將銅像移到這裡。
而陳納德將軍昔日麾下也特別從美國來台,將當年所穿的飛虎隊衣服脫下來送給花蓮空軍部隊。
這件皮衣上別有飛虎徽章,裡面還繡有中華民國國旗,意義特別,留給台灣,也紀念陳納德將軍對台灣的奉獻。
陳納德將軍在對日抗戰結束後,救回了七十多架中國與中央「兩航」的飛機,籌組「民航空運大隊」,也就是後來的「民航空運公司」CAT,對台灣自然有相當貢獻,但是「帶領飛虎隊到台灣支援戰爭,駐守的地方,就是花蓮空軍基地」……?這麼說吧,除非「飛虎隊」在二戰期間是幫日本人作戰,否則飛虎隊和台灣唯一的關聯,應該是第14中美混合大隊在二戰末期轟炸台灣,至於「駐守」在花蓮基地……嗯,這還真是個有幽默感的詮釋哪……
除了55頻道,一家號稱「最本土化」的報紙,在稍早發出以下這則新聞,令我不解的是撰稿記者本身曾經擔任過軍職,被同業公認是最具有軍事專業知識的地方記者,怎麼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為紀念美軍空軍中將陳納德於二戰期間率領美國志願隊(飛虎隊)協助台灣作戰,空軍今年將配合「飛虎年會」在台舉辦,擴大舉行「八一四空軍節」營區開放活動。
12日並將在第四○一聯隊成立「飛虎紀念館」,陳納德的銅像和相關文物,將由北市新生公園等地遷至花蓮基地內。當天,陳納德的遺孀陳香梅女士將親自主持銅像揭幕,而在台擴大舉行的台美「飛虎年會」也格外有意義。
空軍第四○一聯隊指出,去年9月底台灣參與台美「飛虎年會」代表團,由聯隊長田在勱少將率團與會。當時大會鑑於由二戰時飛虎隊員組成的「中美混合團協會」與「第十四航空軍協會」成員均年事已高且逐漸凋零,除表決二○○六及2007年的年會兩個協會合併辦理,並移師台灣參與2006年「八一四空軍節」活動,廣邀美國飛虎隊員及眷屬到台灣參訪。
曾隸屬於第四○一聯隊的飛行第五大隊,當年為飛虎隊一份子,空軍為紀念陳納德事蹟,同意曾擔任第五大隊大隊長的田在勱建議承辦飛虎年會外,也將原在台北市新生公園的陳納德將軍銅像等相關歷史文物,全部遷移至第四○一聯隊隊史館永久保存。
空軍聞名的「飛虎隊」,其實是二戰時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美軍稱為「第十四航空隊」。一九八一年起,美國的飛虎隊員開始邀請台灣空軍第五大隊成員聚會,迄今已歷二十五年。每年「飛虎年會」參加單位包括美國的「中美混合團協會」與「第十四航空軍協會」及台灣的「中美混合團第五大隊協會」及空軍第四○一聯隊代表等。
這項年會備受台美空軍重視,美國空軍將領及我駐美代表都會出席,台灣國防部也視為年度盛事,近年來均指派少將副聯隊長以上層級率團參與,成為台美非官方軍事交流中甚受矚目的一項活動。
二戰前任美國空軍少校的陳納德,一九三七年退伍,應蔣宋美齡之邀,擔任台灣空軍顧問。中日戰爭爆發後,他號召美國志願隊員至中國戰區參戰,在雲南昆明籌建航空學校,協助訓練台灣空軍飛行員,隔年返美遊說總統羅斯福,同意我國購入一百架英製的P-40型戰鬥機,並編成「中美空軍混合團」,美國空軍則稱為「第十四航空隊」。
一九四一年12月7日,陳納德率領兩中隊戰機抵達昆明,三天後,日機十架來襲,被擊落六架、擊傷三架,中美飛機無損,昆明民心士氣大振,輿論稱這些空軍健兒為「飛虎」,「飛虎隊」因此得名。
二戰期間,飛虎隊擊落敵機二百九十九架,只損失了十二架,傑出的訓練與戰術聲威遠播。戰爭勝利前夕,陳納德因與長官史迪威不和,黯然返美,出現成千上萬民眾夾道送行的場面。退伍後的陳納德仍堅持支持我國,並在一九四五年重返中國成立民航公司,協助國民政府遷台運輸工作,一九四七年迎娶常報導飛虎隊英勇事蹟的女記者陳香梅,雖然兩人年齡相差三十餘歲,但堅貞的愛情成為一段佳話。
一九五八年7月18日,美國國會有感於他對亞太和平貢獻,同意晉任為榮譽中將,九天後,陳納德病逝紐奧良,但他的英勇事蹟,不但傳誦迄今,也讓飛虎隊的精神長存於台美空軍。
撰稿的這位大哥一直是我相當敬佩的新聞界前輩,和他也有數面之緣,按理講他應該不至於不了解飛虎隊的歷史,我因此懷疑他的稿子沒這樣寫,但在進了編輯台後,編輯擅自把「中華民國」改成了「台灣」,才會有這種稿子出現。
陳納德將軍召集美國志願飛行員,組成飛虎隊,負責保護中國當時唯一的對外聯繫管道滇緬公路,年代既不久遠,也不算冷門歷史事件,更沒有政治忌諱,只要還記得高中歷史課本內容的人,就應該知道這段故事,不論記性再怎麼差,都不會把陳納德和飛虎隊從滇緬邊境搬到台灣花蓮,無中生有地硬掰出一段「帶領飛虎隊到台灣支援戰爭,駐守的地方,就是花蓮空軍基地」的故事。合理的解釋,就是記者過去不用功,現在不讀書,看到新聞資料提到五大隊隊史,就想當然爾地認為飛虎隊是從花蓮基地開始發跡……
當社會上繼續有「與媒體對抗」的聲音,當「廣電基金」繼續替執政當局扮演「導正媒體」的角色,當社會大眾不認為政治或商業介入媒體不正常的時候,台灣的媒體為何沒有發出不平之鳴?因為,我們已經作了太多讓我們自己抬不起頭來的事情,把陳納德和飛虎隊搬到花蓮,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篡改歷史 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