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0 11:51:08喵喵
驚異大奇航
這次陳水扁總統出訪南美洲友邦巴拉圭和中美洲友邦哥斯大黎加,過程猶如一場處處驚奇的「自由行」,從相關單位宣稱可以過境美國紐約舊金山,到只能過境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到我方臨時決定「不去了」,再到一度傳出降落黎巴嫩,到最後謎底揭曉,華航專機降落阿布達比和阿姆斯特丹,一大串的猜測終於告一段落。回程過程更精彩,專機降落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又降落印尼巴譚島,完全沒有過境美國,堪稱最曲折的一次出訪。
這次出訪當然有很多事情可以探討,但是有幾個問題可能要先釐清。
首先,「中國打壓」無所不在,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也還會繼續存在,所以在進行相關規劃的時候,「中國打壓」應該被視為「常數」而不是「變數」,也就是說,「中國打壓」不能拿來當成作業不成功的理由,倘若因為「中國打壓」導致阿扁無法過境美國本土城市,那麼2003年阿扁風光地到紐約領取「人權奬」,那時中國就沒有打壓嗎?以美國在當前世界上的「單極強權」地位,美國可能被中國打壓嗎?中國敢打壓美國嗎?
其次,辦外交不是交男女朋友,一般人待人處世還可以賭氣,辦外交絕對要細緻,要講究藝術,不能把話完全說死,永遠要留下任何可能。這次美國只同意阿扁過境阿拉斯加「加油」,當然是極為難堪的對待,但是如果因為美國以難堪的方式對待,就這樣把手一甩,弄得像小孩離家出走,去哪還不知道,先背了包包出門再說,對台灣的國家利益又有什麼好處?
我認為這次曲折的旅程絕對不是「臨時起意」的,原先規劃降落黎巴嫩應該是「不願」或「不能」過境美國時的備案,而且以台灣外交系統在中東地區的慣常佈局來看,安排黎巴嫩肯定是國安會的手筆。但降落黎巴嫩的消息曝光後,中國焉有不打壓之理,結果當然是降不成。改降阿布達比和阿姆斯特丹是無可奈何,但也是保證不會有問題的方案,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華航的航點,航線是現成的,機場設施是現成的,只要用「包機」的名義,絕對可以降落,所以不降落阿拉斯加,如果改降黎巴嫩成功,用立法院長王金平的話,這算是「增加一分力量」,但是還稱不上「突破」(這實在是因為這幾年「突破」二字被濫用得太厲害),但結果是降落兩個華航現有的航點,花了將近22小時的飛行時間,卻沒有任何讓人眼睛一亮的進展。降落利比亞其實是過去四十多年台灣在利比亞下的功夫的「驗收」,功勞不是阿扁或國安會的;降落巴譚島則有點技術犯規,我倒覺得如果阿扁如果是在利比亞,而不是在巴譚島過夜,外交上的效果或許更好。
其實,國家領導人出訪,因為航程或其他因素,中途路過邦交或非邦交國根本是常態,不值得大書特書,陳水扁就任總統以來,連這次共出訪十次,外界關注的焦點都不在出訪國家的官式訪問活動,反倒都集中在過境美國的規格和活動上,原因自然不難理解:一、我們的友邦多半在國際上無足輕重,既然無足輕重,在那兒有啥活動也就不重要了;二、過境美國待遇規格的高低,往往是台美關係的「溫度計」,所以規格高自然欣喜若狂,規格低就會如喪考妣。
所以,阿扁出訪能不能有任何「突破」,關鍵不在外交部,不在國安會,當然更不在台灣的「民主成就」,而在於美國老大哥的態度,美國態度鬆一點,大家都愉快,態度緊一點,駐美代表就得哇哇叫。現在美方要求阿扁如果在回程要過境阿拉斯加,台灣方面必須出具書面保證書,白紙黑字地保證一定會經過阿拉斯加,這很不合理,比限制阿扁過境時只能短暫停留,不能有公開活動更狠,更像大人打小孩,讓大家都感覺很傷,但是沒有辦法,政治現實是台灣必須「聽命」美國,不「聽話」的結果就是這樣。
美國對台灣的對外與兩岸關係發展,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這是小國弱國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既然台灣希望美國在兩岸有事的時候介入,最起碼也要「調停」,最好是能「出兵」,台灣在處理對外和兩岸關係事務的時候,就不能不顧及美國的看法。換句話說,經營對美關係絕對是最重要的外交工作。
回顧陳水扁上任以來,2001和2003年兩次出訪都獲得美方相當的尊重,阿扁過境紐約,美方也默許他有公開活動,這是對一位雖然不是邦交國,但是卻是剛剛透過民選程序產生的國家領導人的尊重與肯定,但是自從2003年發表「一邊一國」,2004年執意推動公民投票,到今年初推動「廢統」,阿扁一再在美中台三邊關係裡製造「驚奇」,成就的是他個人在台灣內部的政治槓桿,卻在美中台三邊製造不穩定因素。有鑒於以往的操作手法(例如布希罵阿扁),都無法讓台灣方面,至少讓陳水扁體會問題嚴重性,這次美國直接從阿扁最在乎,真正會覺得「痛」,但是又不會實質傷害台美關係的地方,也就是過境規格下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幾次發言形同撕破臉(稱呼阿扁「他」),但是又強調雙方關係不變,顯示美國處理對台關係,已經把「台灣」與「陳水扁」作了區隔切割。
讓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台灣方面先釋放「可望過境紐約和舊金山」的訊息,阿扁數度接見AIT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強硬地表示「過境紐約,否則免談」,最後決定賭氣出訪,寧可且戰且走,也不過境阿拉斯加,請問台灣有何本錢可以和美國「攤牌」?有什麼本事可以跟美國玩你一拳我一腳的遊戲?國家元首出訪要怎麼走,是很技術性的問題,只需要外交部去協調就好,要勞動總統出面,對國務院科長級的官員撂狠話,顯示整個協調過程必然會很情緒化,最後決定「不去了」,更是「使性子」的表現。外交這樣搞,實在是無話可說。
台灣能不能表達憤怒?可以,絕對可以,但是要講方法,講效果,負氣到處繞不是辦法,我認為最能表現台灣憤怒,卻又不會讓美國認為台灣在耍賴的方法,就是在行前一週宣布「不出訪」,友邦訪問行程由「總統特使」代表,美方自然會了解我方的憤怒與不滿,搞現在這種「負氣出走」的把戲,形同和美國決裂,要是在19世紀,接下來搞不好就是降旗撤館,兩國宣戰,台灣能這樣搞嗎?
這顯然是動氣動情緒的結果,看不出對台灣的國家利益有何好處,合理的解釋是:阿扁飽受各種牽涉家人或親信的弊案,以及美國因為「終統」,導致對扁個人極不信任的困擾,想要用出訪「拼外交」爭取版面並翻轉形象,有鑒於馬英九三月出訪美國,才受到美國很明顯,甚至是刻意的高規格對待(AIT甚至十分罕見地「提醒」部分台灣媒體要「記得辦簽證」,對申辦簽證的媒體記者,也有專人帶領,簽證官略問一兩句話便立即核發簽證),這次我方也要求接待規格能高一點,問題在於一開始就底牌盡出,而且姿態太高,一開始就撂下「過境紐約,否則免談」的架式,忽略台灣和美國其實站在不對等位置上,台灣根本沒有「強硬要求」的資格。如果姿態稍低一點,態度緩和一些,說不定還有轉圜餘地(因為國務院的簽呈是建議過境舊金山),現在一下子把話說死路走絕(用黃志芳的話,這叫「子彈用盡」),這下子臉又要往哪裡拉?還能說是「中國打壓」嗎?
以台灣被高度壓縮(壓力同時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國際關係,任何對外關係的嘗試,都可以視為突破,但是要設法達成突破,前提仍然是有利於,最起碼無損於國家利益,要能增進與邦交或非邦交國的關係,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新的緊張。過去李登輝曾經利用「拒不下機」的方式向美國表達抗議,爭取到專程出訪,而非過境美國的機會,曾經以「度假外交」的名義,出訪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非邦交國;連戰也曾經以「度假外交」的名義,出訪冰島、烏克蘭、捷克等非邦交國,而不會為「過境」哪裡,或是接待規格高不高而沾沾自喜。
這一趟出訪回來,政府宣傳機器又在大肆宣揚此行成效如何巨大,達成如何偉大的「突破」,中國又在如何可惡地打壓……然而,這趟出訪的許多難堪與曲折,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卻因為領導人賭氣,導致這個結果。這讓我想起某文字工作者對阿扁的評論:
方向不明決心大,胸中無墨點子多。
這次出訪當然有很多事情可以探討,但是有幾個問題可能要先釐清。
首先,「中國打壓」無所不在,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也還會繼續存在,所以在進行相關規劃的時候,「中國打壓」應該被視為「常數」而不是「變數」,也就是說,「中國打壓」不能拿來當成作業不成功的理由,倘若因為「中國打壓」導致阿扁無法過境美國本土城市,那麼2003年阿扁風光地到紐約領取「人權奬」,那時中國就沒有打壓嗎?以美國在當前世界上的「單極強權」地位,美國可能被中國打壓嗎?中國敢打壓美國嗎?
其次,辦外交不是交男女朋友,一般人待人處世還可以賭氣,辦外交絕對要細緻,要講究藝術,不能把話完全說死,永遠要留下任何可能。這次美國只同意阿扁過境阿拉斯加「加油」,當然是極為難堪的對待,但是如果因為美國以難堪的方式對待,就這樣把手一甩,弄得像小孩離家出走,去哪還不知道,先背了包包出門再說,對台灣的國家利益又有什麼好處?
我認為這次曲折的旅程絕對不是「臨時起意」的,原先規劃降落黎巴嫩應該是「不願」或「不能」過境美國時的備案,而且以台灣外交系統在中東地區的慣常佈局來看,安排黎巴嫩肯定是國安會的手筆。但降落黎巴嫩的消息曝光後,中國焉有不打壓之理,結果當然是降不成。改降阿布達比和阿姆斯特丹是無可奈何,但也是保證不會有問題的方案,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華航的航點,航線是現成的,機場設施是現成的,只要用「包機」的名義,絕對可以降落,所以不降落阿拉斯加,如果改降黎巴嫩成功,用立法院長王金平的話,這算是「增加一分力量」,但是還稱不上「突破」(這實在是因為這幾年「突破」二字被濫用得太厲害),但結果是降落兩個華航現有的航點,花了將近22小時的飛行時間,卻沒有任何讓人眼睛一亮的進展。降落利比亞其實是過去四十多年台灣在利比亞下的功夫的「驗收」,功勞不是阿扁或國安會的;降落巴譚島則有點技術犯規,我倒覺得如果阿扁如果是在利比亞,而不是在巴譚島過夜,外交上的效果或許更好。
其實,國家領導人出訪,因為航程或其他因素,中途路過邦交或非邦交國根本是常態,不值得大書特書,陳水扁就任總統以來,連這次共出訪十次,外界關注的焦點都不在出訪國家的官式訪問活動,反倒都集中在過境美國的規格和活動上,原因自然不難理解:一、我們的友邦多半在國際上無足輕重,既然無足輕重,在那兒有啥活動也就不重要了;二、過境美國待遇規格的高低,往往是台美關係的「溫度計」,所以規格高自然欣喜若狂,規格低就會如喪考妣。
所以,阿扁出訪能不能有任何「突破」,關鍵不在外交部,不在國安會,當然更不在台灣的「民主成就」,而在於美國老大哥的態度,美國態度鬆一點,大家都愉快,態度緊一點,駐美代表就得哇哇叫。現在美方要求阿扁如果在回程要過境阿拉斯加,台灣方面必須出具書面保證書,白紙黑字地保證一定會經過阿拉斯加,這很不合理,比限制阿扁過境時只能短暫停留,不能有公開活動更狠,更像大人打小孩,讓大家都感覺很傷,但是沒有辦法,政治現實是台灣必須「聽命」美國,不「聽話」的結果就是這樣。
美國對台灣的對外與兩岸關係發展,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這是小國弱國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既然台灣希望美國在兩岸有事的時候介入,最起碼也要「調停」,最好是能「出兵」,台灣在處理對外和兩岸關係事務的時候,就不能不顧及美國的看法。換句話說,經營對美關係絕對是最重要的外交工作。
回顧陳水扁上任以來,2001和2003年兩次出訪都獲得美方相當的尊重,阿扁過境紐約,美方也默許他有公開活動,這是對一位雖然不是邦交國,但是卻是剛剛透過民選程序產生的國家領導人的尊重與肯定,但是自從2003年發表「一邊一國」,2004年執意推動公民投票,到今年初推動「廢統」,阿扁一再在美中台三邊關係裡製造「驚奇」,成就的是他個人在台灣內部的政治槓桿,卻在美中台三邊製造不穩定因素。有鑒於以往的操作手法(例如布希罵阿扁),都無法讓台灣方面,至少讓陳水扁體會問題嚴重性,這次美國直接從阿扁最在乎,真正會覺得「痛」,但是又不會實質傷害台美關係的地方,也就是過境規格下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幾次發言形同撕破臉(稱呼阿扁「他」),但是又強調雙方關係不變,顯示美國處理對台關係,已經把「台灣」與「陳水扁」作了區隔切割。
讓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台灣方面先釋放「可望過境紐約和舊金山」的訊息,阿扁數度接見AIT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強硬地表示「過境紐約,否則免談」,最後決定賭氣出訪,寧可且戰且走,也不過境阿拉斯加,請問台灣有何本錢可以和美國「攤牌」?有什麼本事可以跟美國玩你一拳我一腳的遊戲?國家元首出訪要怎麼走,是很技術性的問題,只需要外交部去協調就好,要勞動總統出面,對國務院科長級的官員撂狠話,顯示整個協調過程必然會很情緒化,最後決定「不去了」,更是「使性子」的表現。外交這樣搞,實在是無話可說。
台灣能不能表達憤怒?可以,絕對可以,但是要講方法,講效果,負氣到處繞不是辦法,我認為最能表現台灣憤怒,卻又不會讓美國認為台灣在耍賴的方法,就是在行前一週宣布「不出訪」,友邦訪問行程由「總統特使」代表,美方自然會了解我方的憤怒與不滿,搞現在這種「負氣出走」的把戲,形同和美國決裂,要是在19世紀,接下來搞不好就是降旗撤館,兩國宣戰,台灣能這樣搞嗎?
這顯然是動氣動情緒的結果,看不出對台灣的國家利益有何好處,合理的解釋是:阿扁飽受各種牽涉家人或親信的弊案,以及美國因為「終統」,導致對扁個人極不信任的困擾,想要用出訪「拼外交」爭取版面並翻轉形象,有鑒於馬英九三月出訪美國,才受到美國很明顯,甚至是刻意的高規格對待(AIT甚至十分罕見地「提醒」部分台灣媒體要「記得辦簽證」,對申辦簽證的媒體記者,也有專人帶領,簽證官略問一兩句話便立即核發簽證),這次我方也要求接待規格能高一點,問題在於一開始就底牌盡出,而且姿態太高,一開始就撂下「過境紐約,否則免談」的架式,忽略台灣和美國其實站在不對等位置上,台灣根本沒有「強硬要求」的資格。如果姿態稍低一點,態度緩和一些,說不定還有轉圜餘地(因為國務院的簽呈是建議過境舊金山),現在一下子把話說死路走絕(用黃志芳的話,這叫「子彈用盡」),這下子臉又要往哪裡拉?還能說是「中國打壓」嗎?
以台灣被高度壓縮(壓力同時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國際關係,任何對外關係的嘗試,都可以視為突破,但是要設法達成突破,前提仍然是有利於,最起碼無損於國家利益,要能增進與邦交或非邦交國的關係,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新的緊張。過去李登輝曾經利用「拒不下機」的方式向美國表達抗議,爭取到專程出訪,而非過境美國的機會,曾經以「度假外交」的名義,出訪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非邦交國;連戰也曾經以「度假外交」的名義,出訪冰島、烏克蘭、捷克等非邦交國,而不會為「過境」哪裡,或是接待規格高不高而沾沾自喜。
這一趟出訪回來,政府宣傳機器又在大肆宣揚此行成效如何巨大,達成如何偉大的「突破」,中國又在如何可惡地打壓……然而,這趟出訪的許多難堪與曲折,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卻因為領導人賭氣,導致這個結果。這讓我想起某文字工作者對阿扁的評論:
方向不明決心大,胸中無墨點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