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2 08:16:42喵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孫運璿走了。對一位高齡93,飽受病痛折磨超過20年的老人來說,離開人世其實是解脫,但是換個角度想,他的過世也算是「死得其時」,因為孫運璿先生在此時過世,讓大家又有檢視過去那個年代的機會。
對年輕一代的人來說,打他們一出生,高速公路、北迴鐵路和中正機場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根本無法想像沒有這一切的台灣是什麼樣子,進而會以為這一陣子媒體對孫運璿的報導與追憶只是在「造神」。而這似乎也是台灣社會目前面臨的重大危機,台灣不只沒有Glory,沒有Legacy,更不相信英雄,這種Cynical的觀念充斥在社會每個角落,我認為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
孫運璿出生在山東蓬萊,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台灣光復時被派到台灣,出任台灣電力公司機電處長,當時的台灣是個百廢待舉的地方,戰爭幾乎毀掉了所有基礎建設,被遣送回日本的日本技師斷言三個月後,台灣將陷入一片黑暗。30出頭的孫運璿以不服輸的精神,帶領一群還在唸書的工業學校學生,硬是重建了台灣的供電系統,讓日本人的預言沒有成真。
當交通部長的孫運璿,規劃了中正機場、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等六項重大交通建設,現在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些,或是現在才著手建設這些,會遭遇多大阻力,得多花多少錢;當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在軍方反對的情況下排除阻力,建立新竹科學園區(軍方反對的原因是「距離新竹空軍基地太近」,多可笑的理由),才有今天的科技產業。大家能想像沒有竹科,沒有工研院的台灣,能發展出什麼高附加價值產業嗎?
當閣揆的孫運璿,挺過了和美國斷交的重大危機,挺過了第二次能源危機,讓台灣經濟繼續成長,貧富差距卻沒有擴大。如果孫運璿沒有中風,台灣政經情勢會怎麼發展,因為無法驗證,所以無從判斷;但是我很確定,最近20年台灣的主政者,其實都在消費孫運璿在經濟上打下的基礎,過了20年的時間,這些老本應該快用完了。
孫運璿走了,很多人都在問:民進黨政府可能出現像孫運璿這樣的行政首長嗎?未來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還有可能出現另一個孫運璿嗎?
我認為是「不可能」,原因很多。
第一,環境不同,孫運璿先生當時有政治強人當後盾,有放手做事的空間,我們也別忘記當時的國會還是資深代表居多,還沒全面改選的國會,根本沒有反對黨監督的空間,媒體也沒有開放,換到今天,不論是國會、財團還是輿論,恐怕都不會讓孫先生好過。然而,也就是因為當時的環境是相對威權封閉的,更可以顯示出這些人的操守,試想如果他們的操守不佳,這麼大的權力交到他們手上,他們會怎麼惡搞!
第二,不論大家怎麼看待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功過,我們都必須承認,國民黨在政治上或許幹了不少蠢事,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帶來了全中國的菁英,至少當時的技術官僚水準都是一流的。就以財經官員來說,從早年的劉大中、尹仲容、嚴家淦,到六、七○年代的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王昭明、俞國華、李達海,不但個個學有專精,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清廉操守都禁得起考驗,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財經政策或方案,都是在這些人手中完成的。不同於現在的政府以七拼八湊的方式弄出「八一○○」、「擴大內需」或「新十大建設」,十大建設和建立新竹科學園區都是極為前瞻的政策與建設,當然,這和當時外界阻力較小也有關係。不只是民進黨政府,國民黨執政後期的「六年國建」或「十二項建設」規模都很大,但也都缺少促進產業升級的基礎建設,幾乎都在搞公共工程,顯然是缺乏遠見的做法。
第三,也正由於有強人作後盾,政治環境還不很開放,這些技術官僚不會受到外在壓力影響,作出媚俗的決定。今天台灣的政治人物不論藍綠,口說「尊重民意」,其實都在媚俗,所以即使已經負債累累,還是寧願花錢放煙火辦活動,而不把建設重點放在衛生下水道等看不見,但是真正有用的項目上。孫運璿是工程師,不是學文法政的,不會去搞詭辯,不必討好大家,只需要想辦法把事情做好,這樣的環境條件如今也不存在。
第四,我認為台灣在過去20年裡,尤其是政黨輪替後,從政的人幾乎把所有心力都放在政治上。去年當局不是還說要召開第二次經發會嗎?但是在「廢統論」發表後,我們還聽到有人提經發會嗎?不要說還沒召開的經發會,上次經發會的結論又有幾項落實啦?請執政當局不要怪罪所謂「媒體亂寫」或「泛藍掣肘」或「中國打壓」,如果連民眾的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燒炭自殺不是嗎?),還在侈談「正常國家」或「制憲」,怎麼不讓人懷疑這根本是轉移「治國無方」焦點的手段?在野黨老想等著執政黨爛到底好坐享其成,沒有提出解決台灣困境的具體想法,「台獨選項」居然成為議題,那根本不是現在台灣最重要的問題嘛,你們又在幹嘛?
孫運璿先生過世,象徵又一位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成為「夙昔」,我不但覺得難過,還有更多的感慨。既然政府是民眾選出來的,我認為大家更應該「在不疑處有疑」,政府是拿來監督的,而不是拿來「支持」甚至「信仰」的。作得好,拍拍手,那是你該做的;作不好,批評你,那是我的義務,你不能說我在「唱衰台灣」。如果多數民眾懷念一個因中風退出政壇超過20年,或是一個死了快20年的政治人物,不管他是不是所謂的「威權領袖」,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論在朝在野)都該感到羞愧才是。
對年輕一代的人來說,打他們一出生,高速公路、北迴鐵路和中正機場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根本無法想像沒有這一切的台灣是什麼樣子,進而會以為這一陣子媒體對孫運璿的報導與追憶只是在「造神」。而這似乎也是台灣社會目前面臨的重大危機,台灣不只沒有Glory,沒有Legacy,更不相信英雄,這種Cynical的觀念充斥在社會每個角落,我認為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
孫運璿出生在山東蓬萊,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台灣光復時被派到台灣,出任台灣電力公司機電處長,當時的台灣是個百廢待舉的地方,戰爭幾乎毀掉了所有基礎建設,被遣送回日本的日本技師斷言三個月後,台灣將陷入一片黑暗。30出頭的孫運璿以不服輸的精神,帶領一群還在唸書的工業學校學生,硬是重建了台灣的供電系統,讓日本人的預言沒有成真。
當交通部長的孫運璿,規劃了中正機場、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等六項重大交通建設,現在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些,或是現在才著手建設這些,會遭遇多大阻力,得多花多少錢;當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在軍方反對的情況下排除阻力,建立新竹科學園區(軍方反對的原因是「距離新竹空軍基地太近」,多可笑的理由),才有今天的科技產業。大家能想像沒有竹科,沒有工研院的台灣,能發展出什麼高附加價值產業嗎?
當閣揆的孫運璿,挺過了和美國斷交的重大危機,挺過了第二次能源危機,讓台灣經濟繼續成長,貧富差距卻沒有擴大。如果孫運璿沒有中風,台灣政經情勢會怎麼發展,因為無法驗證,所以無從判斷;但是我很確定,最近20年台灣的主政者,其實都在消費孫運璿在經濟上打下的基礎,過了20年的時間,這些老本應該快用完了。
孫運璿走了,很多人都在問:民進黨政府可能出現像孫運璿這樣的行政首長嗎?未來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還有可能出現另一個孫運璿嗎?
我認為是「不可能」,原因很多。
第一,環境不同,孫運璿先生當時有政治強人當後盾,有放手做事的空間,我們也別忘記當時的國會還是資深代表居多,還沒全面改選的國會,根本沒有反對黨監督的空間,媒體也沒有開放,換到今天,不論是國會、財團還是輿論,恐怕都不會讓孫先生好過。然而,也就是因為當時的環境是相對威權封閉的,更可以顯示出這些人的操守,試想如果他們的操守不佳,這麼大的權力交到他們手上,他們會怎麼惡搞!
第二,不論大家怎麼看待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功過,我們都必須承認,國民黨在政治上或許幹了不少蠢事,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帶來了全中國的菁英,至少當時的技術官僚水準都是一流的。就以財經官員來說,從早年的劉大中、尹仲容、嚴家淦,到六、七○年代的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王昭明、俞國華、李達海,不但個個學有專精,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清廉操守都禁得起考驗,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財經政策或方案,都是在這些人手中完成的。不同於現在的政府以七拼八湊的方式弄出「八一○○」、「擴大內需」或「新十大建設」,十大建設和建立新竹科學園區都是極為前瞻的政策與建設,當然,這和當時外界阻力較小也有關係。不只是民進黨政府,國民黨執政後期的「六年國建」或「十二項建設」規模都很大,但也都缺少促進產業升級的基礎建設,幾乎都在搞公共工程,顯然是缺乏遠見的做法。
第三,也正由於有強人作後盾,政治環境還不很開放,這些技術官僚不會受到外在壓力影響,作出媚俗的決定。今天台灣的政治人物不論藍綠,口說「尊重民意」,其實都在媚俗,所以即使已經負債累累,還是寧願花錢放煙火辦活動,而不把建設重點放在衛生下水道等看不見,但是真正有用的項目上。孫運璿是工程師,不是學文法政的,不會去搞詭辯,不必討好大家,只需要想辦法把事情做好,這樣的環境條件如今也不存在。
第四,我認為台灣在過去20年裡,尤其是政黨輪替後,從政的人幾乎把所有心力都放在政治上。去年當局不是還說要召開第二次經發會嗎?但是在「廢統論」發表後,我們還聽到有人提經發會嗎?不要說還沒召開的經發會,上次經發會的結論又有幾項落實啦?請執政當局不要怪罪所謂「媒體亂寫」或「泛藍掣肘」或「中國打壓」,如果連民眾的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燒炭自殺不是嗎?),還在侈談「正常國家」或「制憲」,怎麼不讓人懷疑這根本是轉移「治國無方」焦點的手段?在野黨老想等著執政黨爛到底好坐享其成,沒有提出解決台灣困境的具體想法,「台獨選項」居然成為議題,那根本不是現在台灣最重要的問題嘛,你們又在幹嘛?
孫運璿先生過世,象徵又一位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成為「夙昔」,我不但覺得難過,還有更多的感慨。既然政府是民眾選出來的,我認為大家更應該「在不疑處有疑」,政府是拿來監督的,而不是拿來「支持」甚至「信仰」的。作得好,拍拍手,那是你該做的;作不好,批評你,那是我的義務,你不能說我在「唱衰台灣」。如果多數民眾懷念一個因中風退出政壇超過20年,或是一個死了快20年的政治人物,不管他是不是所謂的「威權領袖」,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論在朝在野)都該感到羞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