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0 08:03:03喵喵
不要等待別人來「革命」
由於「艾利」颱風風災和九一一大雨成災,又觸發了國內電視新聞媒體為了新聞呈現的視覺效果,不惜競相用誇張手法製造戲劇效果的惡劣行徑,導致部份看不下去的閱聽人發出批評聲浪。作為一個還有興趣繼續在新聞界發展的人,這裡就嘗試自我檢討一下,把可能的問題點出來,這些問題有些必須歸咎於大環境的不友善,以及媒體經營者的不健康心態,但大多數問題還是在於記者自己。
台灣電視新聞惡質化,主要原因來自於過度競爭,過度競爭則是因為過度供給。我曾經粗略地計算過:如果扣除每天凌晨一點到六點的收棚時段,再扣除下午一點半以前的股市資訊時段,台灣各電視台每天要提供約一百三十小時的新聞。除開綜合電視台可以在中午和傍晚整合全天新聞,以比較「細緻」的方式作處理之外,全新聞頻道一天大概可以提供約一百小時的新聞。新聞的發生和進行是有「週期」和「起伏」的,一般而言,上午以前一天深夜到當天凌晨的社會新聞,以及外電新聞為主,國內新聞還在「發生」中,經過午間新聞的呈現,重點新聞的「化學成分」會在下午繼續「凝聚」,到晚間變得更加完整。
所以大家應該可以注意到:上午電視台有很多的現場連線和前一天的新聞,剪輯製作過的當天新聞在下午出現,但是台灣的市場有沒有容納這麼多新聞的空間,不管是後製過的,還是現場連線的新聞,尤其是政治和社會新聞?我認為沒有,不過因為擁有電視媒體,就可以有很大的發言權,這種思維促使經營者競相燒錢,即使燒不下去也沒關係,因為必然會有人願意接下來繼續燒,所以台灣的電視新聞媒體很詭異:明明已經過度供給,卻沒有人願意退場,大家全部ㄍㄧㄥ在那裡,繼續向閱聽人提供過量的新聞,由於新聞過量,很多扭曲的現象也隨之而來。
過度供給和惡性競爭導致大量沒有經過完整訓練的記者和編輯投入這個市場。「職業」和「業餘」的最大差別,未必在於能力和知識,而在於經驗和態度,抱著「業餘」態度的新聞工作者投入市場,結果就是製作出來的新聞「量」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質」卻很讓人傷腦筋。
媒體經營者為了吸引更多的收視觀眾,必須使出各種招數,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強化羶色腥新聞,並且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比如說強調社會新聞,特別愛作醉漢(如果是女的就更好)大鬧馬路或警局的醜態新聞(如果醉到裸奔更棒,雖然得打馬賽克),像是吳宗憲涉嫌酒後駕車,電視台的報導重點不在「社會名人酒後駕車的法律與社會責任」,而居然是「誰是『股溝妹』」,接下來就是連篇累牘有關低腰褲、丁字褲的風尚,以及相關衛生問題的報導。農曆七月則特別愛作反智的「靈異」新聞,電梯故障,說是鬼月作怪,忘了電梯不保養也會故障;離奇車禍,就說是「鬼打牆」,忽略了酒醉、超速和疲勞駕駛,是造成八成以上車禍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變換車道或轉彎不打方向燈和不保持安全車距);某地監視器拍到奇特畫面,就說是「靈異畫面」,卻忽略拍攝解析度差,又重複使用同一捲錄影帶,拍出來的畫質可以差到什麼都看不到,當然看起來盡是「黑影」和「白光」,要什麼靈異畫面沒有!我還記得某日某地的所有地方記者,全部作了一條「擲茭擲出『立茭』」的新聞,把這個現象當成「神蹟」,似乎沒有考慮這條新聞有可能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偽新聞」(電視台充斥命理節目同樣值得探討,不過這裡暫時不去評論)。
SNG絕對是台灣電視新聞的一大患。由於SNG作業不能透過後製過濾畫面,因此必須非常審慎地使用,美國發生珍娜傑克森的「露奶秀」事件,促使美國媒體人檢討立即播出畫面的適當性,但是前幾天某家電視台直播南部某市場請來鋼管秀女郎表演,以娛樂「好兄弟」的時候,居然就把穿著三點式的表演女郎,手拿礦泉水瓶在下體戳動磨蹭,充滿性暗示的畫面播了出去!台灣各電視台現在擁有至少超過七十組的SNG,但我們看到了哪些Breaking News?可能是某過氣日本AV女優代言產品的「激突」畫面(這裡是另外一個問題:使用非正規語言),可能是某政治人物長達一個半小時,內容極其無味的「精神講話」,甚至可能只是消防人員設法營救一群困在溪流中的水牛(令人不解的是還有記者比喻成「八掌溪事件重演」),或是某賣場用消費者穿內衣走秀就送內衣的方式推銷商品(這種方式剛好又符合「素人」的情色觀點),這些進行中的新聞事件,起碼有一半沒有必要以直播的方式呈現,硬要用SNG,結果是讓羶色腥新聞傳播更廣。
媒體喜歡作羶色腥新聞,有一部分責任要由閱聽人來負,因為這樣的新聞製作方式,確實可以刺激收視率,也就是說,觀眾的默許甚至縱容,是電視台不願意「正正經經」作新聞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作為電視觀眾,這一點一定要承認。
新聞內容偏向羶色腥,或許還可以怪罪觀眾,但是新聞內容粗糙,可就怪不了誰了。毛病之一是亂用成語,錯別字一大堆,像是「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不分,用「罄竹難書」稱讚人;編輯亂下標題,看見傘兵跳傘跳進魚塭,便說是「烏龍空降」;大量引用方言或e世代網路語言作標題,像是「粉絲」、「爆料」、「古惑仔」、「醬子」、「猴犀利」,前一陣子許純美走紅的時候,標題裡也出現「偶」、「學『猴』」等字眼,把新聞搞得像是綜藝節目。
毛病之二是欠缺基本專業知識。日前陸軍實施代號「天雷」和「崑崙」的重砲保養射擊操演,使用M110八吋自走砲,結果有某電視台編輯擅自改成「一一○吋自走砲」,其「笑」果遠勝當年胡主播的把「盤旋一周」改成「盤旋一個禮拜」;多數記者還是分不清楚地震「震度」和「規模」的差別;日前桃園縣舉辦「二○○四航空嘉年華」,有部分記者推崇是「亞洲最大航空展」,完全不知道光是在亞洲,就有新加坡「亞洲航空展」和中國「珠海航空展」兩項規模可與巴黎、法因堡等大型航展媲美,保證比桃園的航空秀更大更可觀的航空活動;某位平面媒體記者出身,以「龍」當作節目名稱的廣播名嘴,日前在某節目裡分析台灣與新加坡關係時,從頭到尾還在稱「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似乎忘了發言批評台灣朝野政黨的是李顯龍;張國榮跳樓輕生時,記者拿陳寶蓮、于楓類比張國榮,忘了只有一九七九年在台北跳樓自殺的小生谷名倫,帶給台港兩地演藝界的震撼和傷害,可以和張國榮案相比(這裡岔個題:媒體的連篇報導,是否也放大了徐子婷自殺的震撼,放大了游聖白和Candy的「罪惡」,放大了徐明和應采靈的悲傷,卻忘了年輕人感情受傷的悲劇天天都在上演,徐子婷選擇自殺,其實是情緒和人際關係管理最壞的示範?)。記者扮演的是收集、整理、傳遞訊息的角色,閱聽人有權利不懂這些,但是記者恐怕沒有這樣的權利。
毛病之三是「腹笥甚窘」。和欠缺基本專業知識不同,有些記者連起碼的「詞能達意」、「口齒清晰」都做不到,大家最常見的是電視記者在作SNG現場連線時,經常掛在嘴上的「正在進行一個╳╳的動作」,或是「正考驗著╳╳的智慧」是最明顯,最極端的例子,其次就是贅詞廢話特別多,都是因為肚裡沒料又缺乏準備。很多記者在採訪的時候「架式」、「姿態」一流,但是問起問題卻完全沒有內容。沒有料的記者擺出一流架式,到底是因為「心虛」還是「自大」?腹笥甚窘也讓記者在第一時間面對新聞事件的時候,無法立即作出判斷,因此只能「照本宣科」,處理回應來回應去的口水,媒體成了爭議人物宣傳的舞台(政治人物不提,如過去的許純美,現在的江承澐,哪個不是靠著媒體曝光行銷出來的,但我們曾經深入思考過這些「社交名媛」到底是什麼來歷嗎?江承澐到底是個有「裝聾作啞」老公的「名媛」,還是美麗的「籠中金絲雀」?),只是自貶地位。
毛病之四是「明星」式的炒作行銷。這個問題在電視台的新聞主播上表現得最為直接極端,大家熟悉的侯佩岑和薛楷莉就不用提了,各電視台都把旗下當家主播當成明星來行銷,行銷方式包括穿上道具衣服(我立刻想到的就有泳裝、棒球裝和賽車服),擺出宣傳姿勢,或是在情人節大談如何與另一半度過浪漫情人節,甚至大談如何應付熱情「粉絲」的告白或騷擾。美國的Walter Cronkite、Dan Rather或Peter Jennings,沒有人能否認他們不是「明星主播」,但是他們不需要像台灣這樣的像是在行銷偶像明星的行銷方式建立形象。我們要的到底是「權威主播」,還是「漂亮讀稿機」?雖然有不少新聞主播都是我的好朋友,難聽的實話此時還是要講。
毛病之五是談話性節目。少數談話節目主持人開始穿上廠商提供的美麗時裝,內容則愈來愈傾向討好特定收視群眾,不是挺綠就是挺藍,節目裡沒有也不需要平衡討論,節目一開始先定下一看就知道立場何在的題目,接下來就是一小時立場鮮明的東拉西扯,例如「╳╳高峰會」請來軍方官員說明六千億軍購案,標題卻是「在野黨反軍購,為反對而反對?」,穿著軍服的將領頓時成了修理在野黨的打手;某家週刊日前才專訪當年造成吳淑珍受傷的拼裝車駕駛,這位真正的升斗小民希望有人能為他說出完全沒有政治陰謀的真相,好還他失落將近二十年的清白,但是「二一○○全民開講」請來的卻是某位「行政院顧問」,重提一九八五年台南縣長選舉的「下毒事件」(那件事讓陳水扁坐著擔架參加政見會,連他自己後來都承認是吃壞肚子),當然,在那集節目裡,車禍和三一九槍擊案都成了「政治暗殺」。沒有交流,不想意見交換,不必尋求共識的談話節目,卻能鞏固至少一半的收視,這種怪現象大概也只有台灣才有吧!如果台灣的社會和美國一樣,陷入了「大分裂」(Great Divide),台灣的媒體就算不是元兇,也是幫兇。
記者也好,電視記者也好,都有很多的問題,絕對不是寥寥幾千字能清楚完整說明的,這篇文章也只是嘗試點出其中一小部分問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和討論,不是學術論文,不想引發筆戰。總統大選前,「非常光碟」曾經引發爭議,「媒體革命工作室」的行徑與思維或許荒唐可笑,但是如果不是台灣主流媒體的環境也有荒唐可笑之處,又怎麼會有這種專門以嘲笑操作主流媒體,作為打知名度方式的「工作室」出現?當我們質疑民進黨政府的新聞局,正以比國民黨更高明的方式箝制媒體的時候,我們媒體從業人員又是否想過,台灣媒體人是否「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對記者蹲在水裡,誇大淹水深度感到奇怪,對什麼怪現象都不再感到奇怪,台灣終究將只是個「曾經有希望」的地方。
台灣電視新聞惡質化,主要原因來自於過度競爭,過度競爭則是因為過度供給。我曾經粗略地計算過:如果扣除每天凌晨一點到六點的收棚時段,再扣除下午一點半以前的股市資訊時段,台灣各電視台每天要提供約一百三十小時的新聞。除開綜合電視台可以在中午和傍晚整合全天新聞,以比較「細緻」的方式作處理之外,全新聞頻道一天大概可以提供約一百小時的新聞。新聞的發生和進行是有「週期」和「起伏」的,一般而言,上午以前一天深夜到當天凌晨的社會新聞,以及外電新聞為主,國內新聞還在「發生」中,經過午間新聞的呈現,重點新聞的「化學成分」會在下午繼續「凝聚」,到晚間變得更加完整。
所以大家應該可以注意到:上午電視台有很多的現場連線和前一天的新聞,剪輯製作過的當天新聞在下午出現,但是台灣的市場有沒有容納這麼多新聞的空間,不管是後製過的,還是現場連線的新聞,尤其是政治和社會新聞?我認為沒有,不過因為擁有電視媒體,就可以有很大的發言權,這種思維促使經營者競相燒錢,即使燒不下去也沒關係,因為必然會有人願意接下來繼續燒,所以台灣的電視新聞媒體很詭異:明明已經過度供給,卻沒有人願意退場,大家全部ㄍㄧㄥ在那裡,繼續向閱聽人提供過量的新聞,由於新聞過量,很多扭曲的現象也隨之而來。
過度供給和惡性競爭導致大量沒有經過完整訓練的記者和編輯投入這個市場。「職業」和「業餘」的最大差別,未必在於能力和知識,而在於經驗和態度,抱著「業餘」態度的新聞工作者投入市場,結果就是製作出來的新聞「量」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質」卻很讓人傷腦筋。
媒體經營者為了吸引更多的收視觀眾,必須使出各種招數,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強化羶色腥新聞,並且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比如說強調社會新聞,特別愛作醉漢(如果是女的就更好)大鬧馬路或警局的醜態新聞(如果醉到裸奔更棒,雖然得打馬賽克),像是吳宗憲涉嫌酒後駕車,電視台的報導重點不在「社會名人酒後駕車的法律與社會責任」,而居然是「誰是『股溝妹』」,接下來就是連篇累牘有關低腰褲、丁字褲的風尚,以及相關衛生問題的報導。農曆七月則特別愛作反智的「靈異」新聞,電梯故障,說是鬼月作怪,忘了電梯不保養也會故障;離奇車禍,就說是「鬼打牆」,忽略了酒醉、超速和疲勞駕駛,是造成八成以上車禍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變換車道或轉彎不打方向燈和不保持安全車距);某地監視器拍到奇特畫面,就說是「靈異畫面」,卻忽略拍攝解析度差,又重複使用同一捲錄影帶,拍出來的畫質可以差到什麼都看不到,當然看起來盡是「黑影」和「白光」,要什麼靈異畫面沒有!我還記得某日某地的所有地方記者,全部作了一條「擲茭擲出『立茭』」的新聞,把這個現象當成「神蹟」,似乎沒有考慮這條新聞有可能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偽新聞」(電視台充斥命理節目同樣值得探討,不過這裡暫時不去評論)。
SNG絕對是台灣電視新聞的一大患。由於SNG作業不能透過後製過濾畫面,因此必須非常審慎地使用,美國發生珍娜傑克森的「露奶秀」事件,促使美國媒體人檢討立即播出畫面的適當性,但是前幾天某家電視台直播南部某市場請來鋼管秀女郎表演,以娛樂「好兄弟」的時候,居然就把穿著三點式的表演女郎,手拿礦泉水瓶在下體戳動磨蹭,充滿性暗示的畫面播了出去!台灣各電視台現在擁有至少超過七十組的SNG,但我們看到了哪些Breaking News?可能是某過氣日本AV女優代言產品的「激突」畫面(這裡是另外一個問題:使用非正規語言),可能是某政治人物長達一個半小時,內容極其無味的「精神講話」,甚至可能只是消防人員設法營救一群困在溪流中的水牛(令人不解的是還有記者比喻成「八掌溪事件重演」),或是某賣場用消費者穿內衣走秀就送內衣的方式推銷商品(這種方式剛好又符合「素人」的情色觀點),這些進行中的新聞事件,起碼有一半沒有必要以直播的方式呈現,硬要用SNG,結果是讓羶色腥新聞傳播更廣。
媒體喜歡作羶色腥新聞,有一部分責任要由閱聽人來負,因為這樣的新聞製作方式,確實可以刺激收視率,也就是說,觀眾的默許甚至縱容,是電視台不願意「正正經經」作新聞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作為電視觀眾,這一點一定要承認。
新聞內容偏向羶色腥,或許還可以怪罪觀眾,但是新聞內容粗糙,可就怪不了誰了。毛病之一是亂用成語,錯別字一大堆,像是「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不分,用「罄竹難書」稱讚人;編輯亂下標題,看見傘兵跳傘跳進魚塭,便說是「烏龍空降」;大量引用方言或e世代網路語言作標題,像是「粉絲」、「爆料」、「古惑仔」、「醬子」、「猴犀利」,前一陣子許純美走紅的時候,標題裡也出現「偶」、「學『猴』」等字眼,把新聞搞得像是綜藝節目。
毛病之二是欠缺基本專業知識。日前陸軍實施代號「天雷」和「崑崙」的重砲保養射擊操演,使用M110八吋自走砲,結果有某電視台編輯擅自改成「一一○吋自走砲」,其「笑」果遠勝當年胡主播的把「盤旋一周」改成「盤旋一個禮拜」;多數記者還是分不清楚地震「震度」和「規模」的差別;日前桃園縣舉辦「二○○四航空嘉年華」,有部分記者推崇是「亞洲最大航空展」,完全不知道光是在亞洲,就有新加坡「亞洲航空展」和中國「珠海航空展」兩項規模可與巴黎、法因堡等大型航展媲美,保證比桃園的航空秀更大更可觀的航空活動;某位平面媒體記者出身,以「龍」當作節目名稱的廣播名嘴,日前在某節目裡分析台灣與新加坡關係時,從頭到尾還在稱「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似乎忘了發言批評台灣朝野政黨的是李顯龍;張國榮跳樓輕生時,記者拿陳寶蓮、于楓類比張國榮,忘了只有一九七九年在台北跳樓自殺的小生谷名倫,帶給台港兩地演藝界的震撼和傷害,可以和張國榮案相比(這裡岔個題:媒體的連篇報導,是否也放大了徐子婷自殺的震撼,放大了游聖白和Candy的「罪惡」,放大了徐明和應采靈的悲傷,卻忘了年輕人感情受傷的悲劇天天都在上演,徐子婷選擇自殺,其實是情緒和人際關係管理最壞的示範?)。記者扮演的是收集、整理、傳遞訊息的角色,閱聽人有權利不懂這些,但是記者恐怕沒有這樣的權利。
毛病之三是「腹笥甚窘」。和欠缺基本專業知識不同,有些記者連起碼的「詞能達意」、「口齒清晰」都做不到,大家最常見的是電視記者在作SNG現場連線時,經常掛在嘴上的「正在進行一個╳╳的動作」,或是「正考驗著╳╳的智慧」是最明顯,最極端的例子,其次就是贅詞廢話特別多,都是因為肚裡沒料又缺乏準備。很多記者在採訪的時候「架式」、「姿態」一流,但是問起問題卻完全沒有內容。沒有料的記者擺出一流架式,到底是因為「心虛」還是「自大」?腹笥甚窘也讓記者在第一時間面對新聞事件的時候,無法立即作出判斷,因此只能「照本宣科」,處理回應來回應去的口水,媒體成了爭議人物宣傳的舞台(政治人物不提,如過去的許純美,現在的江承澐,哪個不是靠著媒體曝光行銷出來的,但我們曾經深入思考過這些「社交名媛」到底是什麼來歷嗎?江承澐到底是個有「裝聾作啞」老公的「名媛」,還是美麗的「籠中金絲雀」?),只是自貶地位。
毛病之四是「明星」式的炒作行銷。這個問題在電視台的新聞主播上表現得最為直接極端,大家熟悉的侯佩岑和薛楷莉就不用提了,各電視台都把旗下當家主播當成明星來行銷,行銷方式包括穿上道具衣服(我立刻想到的就有泳裝、棒球裝和賽車服),擺出宣傳姿勢,或是在情人節大談如何與另一半度過浪漫情人節,甚至大談如何應付熱情「粉絲」的告白或騷擾。美國的Walter Cronkite、Dan Rather或Peter Jennings,沒有人能否認他們不是「明星主播」,但是他們不需要像台灣這樣的像是在行銷偶像明星的行銷方式建立形象。我們要的到底是「權威主播」,還是「漂亮讀稿機」?雖然有不少新聞主播都是我的好朋友,難聽的實話此時還是要講。
毛病之五是談話性節目。少數談話節目主持人開始穿上廠商提供的美麗時裝,內容則愈來愈傾向討好特定收視群眾,不是挺綠就是挺藍,節目裡沒有也不需要平衡討論,節目一開始先定下一看就知道立場何在的題目,接下來就是一小時立場鮮明的東拉西扯,例如「╳╳高峰會」請來軍方官員說明六千億軍購案,標題卻是「在野黨反軍購,為反對而反對?」,穿著軍服的將領頓時成了修理在野黨的打手;某家週刊日前才專訪當年造成吳淑珍受傷的拼裝車駕駛,這位真正的升斗小民希望有人能為他說出完全沒有政治陰謀的真相,好還他失落將近二十年的清白,但是「二一○○全民開講」請來的卻是某位「行政院顧問」,重提一九八五年台南縣長選舉的「下毒事件」(那件事讓陳水扁坐著擔架參加政見會,連他自己後來都承認是吃壞肚子),當然,在那集節目裡,車禍和三一九槍擊案都成了「政治暗殺」。沒有交流,不想意見交換,不必尋求共識的談話節目,卻能鞏固至少一半的收視,這種怪現象大概也只有台灣才有吧!如果台灣的社會和美國一樣,陷入了「大分裂」(Great Divide),台灣的媒體就算不是元兇,也是幫兇。
記者也好,電視記者也好,都有很多的問題,絕對不是寥寥幾千字能清楚完整說明的,這篇文章也只是嘗試點出其中一小部分問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和討論,不是學術論文,不想引發筆戰。總統大選前,「非常光碟」曾經引發爭議,「媒體革命工作室」的行徑與思維或許荒唐可笑,但是如果不是台灣主流媒體的環境也有荒唐可笑之處,又怎麼會有這種專門以嘲笑操作主流媒體,作為打知名度方式的「工作室」出現?當我們質疑民進黨政府的新聞局,正以比國民黨更高明的方式箝制媒體的時候,我們媒體從業人員又是否想過,台灣媒體人是否「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對記者蹲在水裡,誇大淹水深度感到奇怪,對什麼怪現象都不再感到奇怪,台灣終究將只是個「曾經有希望」的地方。
很棒內容
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