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6 12:02:00喵喵
終於看見夠長進的學生運動了
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一陣子有台灣藝術大學學生發起了「天佑台灣許願淚」活動,以收集眼淚的方式表達訴求,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媒體太多的關注,我先引述一段當時的報導:
對現況不滿,又無力反抗,那就勇敢地哭吧!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學生發起「天佑台灣許願淚」活動,今天晚上起,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等各地方同步登場。包括台北市長馬英九、台中市長胡志強等人都將到現場流淚。主辦單位邀請所有民眾,共同發揮小市民的眼淚力量,喚醒大人物,也為國家祈福,讓愛起飛。
學生運動不一定要很激情、很暴力,表達對社會的關懷,也不一定非得和政治結合,從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概念出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朝陽科技大學等二十一所學校學生共同發起「天佑台灣許願淚」全民集淚活動,星期五晚上開始連續三天,目標募集至少一萬瓶以上眼淚。
活動參與單位之一,全國學生聯合會執行長王柏智表示,很多大人總批評六、七年級只是草莓族,但透過這項活動,希望讓大家感受他們對社會的關懷,雖然眼淚看來很消極,但期待藉此讓心靈淨化,再從自己出發改造社會。發起這項活動的台藝大應媒所所長謝章富表示,儘管這次活動很趕,但透過小市民間積極主動參與,已經讓他們看見台灣民間的力量。這回他們堅持不收現金贊助,但包括製造玻璃瓶工廠、筆、蠟燭工廠、T恤、飲料廠商都陸續主動贊助,大家出人出力,也看見台灣未來的希望。
主辦單位希望在收集一萬瓶眼淚後,租用熱氣球把眼淚灑在喜馬拉雅山上。看完這段報導,我不得不佩服他們,因為這是十幾年來,台灣難得的有水準、有格調,能引人深思的學生運動。
台灣的學運歷史其實不算短,只不過在戒嚴時期,任何社會運動都會碰觸政治地雷,更何況是學生運動,所以學生運動是被禁止的,任何被允許的學生運動(如保釣或抗議中國與美國建交)都必須是「愛國」的,也就和政治脫離不了關係。也許是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在外在的政治因素逐漸解除,台灣的學生運動開始發展,並開始衝撞現有體制的時候,我們想當然爾地認為學生運動「必然」是政治性的,學生運動的主題「必然」得和政治有關,甚至「必然」要有政黨背景。
於是,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校園裡便出現了政黨對決的氣氛,一九八七年李文忠被退學,一九八八年台大首度直選學生會長,一九九○年三月學運,以及一九九○年台大學生會第一次「輪替」,背後都有政黨操作的陰影。現在約三十五到四十歲的政界人士,不少都是當年的「學運世代」,舉凡羅文嘉、馬永成、林佳龍、鄭麗文、孫大千、林奕華、李文忠、賴勁麟、段宜康、鄭文燦等都是,還有一些人在玩過這一段路之後,就完全脫離這個圈子,沒有在政治場合聽到他們的名字,例如范雲、黃舒駿。
學運世代對台灣社會的貢獻,是不能被抹滅的。學運衝撞了一些我們過去被認為是「想當然爾」的體制,在台灣的政治發展帶來了許多活力。不過,也正因為學運一開始從事的就是政治運動,「學運」從此也被限制在政治的牢籠內。當學運被認為只會跟,甚至只能跟政治有關係,而忽略了一些在我認為可能更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不但格局會變小,一旦脫離政治,學生的眼光看起來不僅短淺,而且可笑。
首先,所有學生社團都有個共同毛病,就是口號響亮,理想崇高,但是永遠有一屁股爛帳。其實,一個學生會一年可能就有幾十上百萬的預算,二十出頭的年輕學生根本不可能弄清楚,那就誠實一點嘛,不要把自己的調門兒拉得太高,「眼高手低」不正是年輕人輕浮的象徵?這群人現在進了政治圈,不少人還位居要津,但是當年的毛病依然沒改,還是話說得漂亮,還是沒什麼能力,還是眼高手低。我尤其痛恨的是這群人當年口號叫得尤其響亮,陳述的理想尤其崇高,進了政治圈才發現全都是屁,理想理念與堅持消失無形,只剩下妥協與權謀。
千萬不要以為我在批綠營,藍營某學生運動領袖出身的政治人物,在選定打算參加的陣營後,選擇其他同僚不選擇的「夫人路線」,在黨內取得相當地位,但任何由他負責的活動,都曾經出現男女感情或金錢糾紛,學生時代還可以說你能力不足,現在還有問題,老實說我就得懷疑你的操守了。這位曾經被某家週刊跟拍到與美女當街擁吻的學運世代政治人物,在他所屬的政黨裡雖然有明星的架式,但是似乎已經沒有成為明星的價值,據傳很可能就和他的「私人行為」有關。
我再舉個例子:某位剛上任的時候,號稱騎著「小綿羊」上班的立委(天知道現在他還是不是還騎機車),前一陣子猛打連戰個人家產,結果發現他把連戰擁有的土地面積放大了一萬倍,後來把「公頃」改成「公畝」,還是大了一百倍。原先聽他說「弄錯就退出政壇」,但現在一直沒聽他再提這件事,他的大老闆也只輕描淡寫地說「年輕人把小數點點錯了」。小數點點錯?換在其他民間企業,有種你就錯錯看!
一九九○年,李登輝任命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綠營發起「反軍人干政」的抗議運動,部分學運社團還發起罷課,別的地方我不知道,至少在台大,很多「學生代表」的代表性是有問題的。當時工學院某系的幾個小蘿蔔頭,自製了一塊「台大╳╳」的牌子,便去參加抗議遊行,根本沒有獲得全系同學任何形式的同意或授權,去參加遊行的某人還說「要不是系上的『反動份子』太多,一定可以發起罷課」。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的語氣很熟悉?現在的民進黨對不願意投公投票,或是對公投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的人,不就馬上先扣上一頂「反民主」、「反公投」、「不愛台灣」、「中共同路人」的帽子,就差沒有加上「反動」、「台奸」的頭銜嗎?經過了十多年,台灣的學生運動,似乎還是逃脫不掉為政治(修正,為政黨)服務的宿命,藍綠陣營各自都有「跳樑」級的「青年朋友」敲邊鼓,不管是「青年軍」還是「美少女溫柔問政團」,都只是sidekick而已,別真的以為他們比他們的學長們進步了多少。
說穿了,在台灣的中國人(唉,肯定有人會有意見,好吧,在台灣的「華人」)還是不能接受民主多元思想,他們還是要君主,過去反對國民黨是因為他們不是我想要的君主,等到政黨輪替,現在的執政者是我喜歡的人,我便把他當成君主,他的主張就是聖旨,我當然不會反對,而其他人也「不能」反對,否則就是「反動」,就是「反民主」,我心目中的君主要作什麼都可以。最讓我討厭的地方是這些腦袋裡還有君主思想的人,都用「民主」作包裝,當「君主」的內涵碰上「民主」的包裝,就成了「民粹」,結果是什麼人都得選邊站,不然就等著別人替你上顏色。
那些眼淚灑出去沒有,我不知道,但最起碼這些學生找到了一條新路,讓學生運動的格局更開闊,而不只是在政治裡打轉。當年高喊民主,敢於衝撞體制的學運世代,在進入體制後,一個個都成了令人厭煩的政客。在華人社會裡,台灣是最有機會發展出成熟完整民主體制的地方,但是觀察新生代政治人物的表現,我不禁要感嘆:難道華人真的只能接受「開明專制」式的寡頭統治嗎?
對現況不滿,又無力反抗,那就勇敢地哭吧!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學生發起「天佑台灣許願淚」活動,今天晚上起,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等各地方同步登場。包括台北市長馬英九、台中市長胡志強等人都將到現場流淚。主辦單位邀請所有民眾,共同發揮小市民的眼淚力量,喚醒大人物,也為國家祈福,讓愛起飛。
學生運動不一定要很激情、很暴力,表達對社會的關懷,也不一定非得和政治結合,從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概念出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朝陽科技大學等二十一所學校學生共同發起「天佑台灣許願淚」全民集淚活動,星期五晚上開始連續三天,目標募集至少一萬瓶以上眼淚。
活動參與單位之一,全國學生聯合會執行長王柏智表示,很多大人總批評六、七年級只是草莓族,但透過這項活動,希望讓大家感受他們對社會的關懷,雖然眼淚看來很消極,但期待藉此讓心靈淨化,再從自己出發改造社會。發起這項活動的台藝大應媒所所長謝章富表示,儘管這次活動很趕,但透過小市民間積極主動參與,已經讓他們看見台灣民間的力量。這回他們堅持不收現金贊助,但包括製造玻璃瓶工廠、筆、蠟燭工廠、T恤、飲料廠商都陸續主動贊助,大家出人出力,也看見台灣未來的希望。
主辦單位希望在收集一萬瓶眼淚後,租用熱氣球把眼淚灑在喜馬拉雅山上。看完這段報導,我不得不佩服他們,因為這是十幾年來,台灣難得的有水準、有格調,能引人深思的學生運動。
台灣的學運歷史其實不算短,只不過在戒嚴時期,任何社會運動都會碰觸政治地雷,更何況是學生運動,所以學生運動是被禁止的,任何被允許的學生運動(如保釣或抗議中國與美國建交)都必須是「愛國」的,也就和政治脫離不了關係。也許是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在外在的政治因素逐漸解除,台灣的學生運動開始發展,並開始衝撞現有體制的時候,我們想當然爾地認為學生運動「必然」是政治性的,學生運動的主題「必然」得和政治有關,甚至「必然」要有政黨背景。
於是,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校園裡便出現了政黨對決的氣氛,一九八七年李文忠被退學,一九八八年台大首度直選學生會長,一九九○年三月學運,以及一九九○年台大學生會第一次「輪替」,背後都有政黨操作的陰影。現在約三十五到四十歲的政界人士,不少都是當年的「學運世代」,舉凡羅文嘉、馬永成、林佳龍、鄭麗文、孫大千、林奕華、李文忠、賴勁麟、段宜康、鄭文燦等都是,還有一些人在玩過這一段路之後,就完全脫離這個圈子,沒有在政治場合聽到他們的名字,例如范雲、黃舒駿。
學運世代對台灣社會的貢獻,是不能被抹滅的。學運衝撞了一些我們過去被認為是「想當然爾」的體制,在台灣的政治發展帶來了許多活力。不過,也正因為學運一開始從事的就是政治運動,「學運」從此也被限制在政治的牢籠內。當學運被認為只會跟,甚至只能跟政治有關係,而忽略了一些在我認為可能更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不但格局會變小,一旦脫離政治,學生的眼光看起來不僅短淺,而且可笑。
首先,所有學生社團都有個共同毛病,就是口號響亮,理想崇高,但是永遠有一屁股爛帳。其實,一個學生會一年可能就有幾十上百萬的預算,二十出頭的年輕學生根本不可能弄清楚,那就誠實一點嘛,不要把自己的調門兒拉得太高,「眼高手低」不正是年輕人輕浮的象徵?這群人現在進了政治圈,不少人還位居要津,但是當年的毛病依然沒改,還是話說得漂亮,還是沒什麼能力,還是眼高手低。我尤其痛恨的是這群人當年口號叫得尤其響亮,陳述的理想尤其崇高,進了政治圈才發現全都是屁,理想理念與堅持消失無形,只剩下妥協與權謀。
千萬不要以為我在批綠營,藍營某學生運動領袖出身的政治人物,在選定打算參加的陣營後,選擇其他同僚不選擇的「夫人路線」,在黨內取得相當地位,但任何由他負責的活動,都曾經出現男女感情或金錢糾紛,學生時代還可以說你能力不足,現在還有問題,老實說我就得懷疑你的操守了。這位曾經被某家週刊跟拍到與美女當街擁吻的學運世代政治人物,在他所屬的政黨裡雖然有明星的架式,但是似乎已經沒有成為明星的價值,據傳很可能就和他的「私人行為」有關。
我再舉個例子:某位剛上任的時候,號稱騎著「小綿羊」上班的立委(天知道現在他還是不是還騎機車),前一陣子猛打連戰個人家產,結果發現他把連戰擁有的土地面積放大了一萬倍,後來把「公頃」改成「公畝」,還是大了一百倍。原先聽他說「弄錯就退出政壇」,但現在一直沒聽他再提這件事,他的大老闆也只輕描淡寫地說「年輕人把小數點點錯了」。小數點點錯?換在其他民間企業,有種你就錯錯看!
一九九○年,李登輝任命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綠營發起「反軍人干政」的抗議運動,部分學運社團還發起罷課,別的地方我不知道,至少在台大,很多「學生代表」的代表性是有問題的。當時工學院某系的幾個小蘿蔔頭,自製了一塊「台大╳╳」的牌子,便去參加抗議遊行,根本沒有獲得全系同學任何形式的同意或授權,去參加遊行的某人還說「要不是系上的『反動份子』太多,一定可以發起罷課」。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的語氣很熟悉?現在的民進黨對不願意投公投票,或是對公投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的人,不就馬上先扣上一頂「反民主」、「反公投」、「不愛台灣」、「中共同路人」的帽子,就差沒有加上「反動」、「台奸」的頭銜嗎?經過了十多年,台灣的學生運動,似乎還是逃脫不掉為政治(修正,為政黨)服務的宿命,藍綠陣營各自都有「跳樑」級的「青年朋友」敲邊鼓,不管是「青年軍」還是「美少女溫柔問政團」,都只是sidekick而已,別真的以為他們比他們的學長們進步了多少。
說穿了,在台灣的中國人(唉,肯定有人會有意見,好吧,在台灣的「華人」)還是不能接受民主多元思想,他們還是要君主,過去反對國民黨是因為他們不是我想要的君主,等到政黨輪替,現在的執政者是我喜歡的人,我便把他當成君主,他的主張就是聖旨,我當然不會反對,而其他人也「不能」反對,否則就是「反動」,就是「反民主」,我心目中的君主要作什麼都可以。最讓我討厭的地方是這些腦袋裡還有君主思想的人,都用「民主」作包裝,當「君主」的內涵碰上「民主」的包裝,就成了「民粹」,結果是什麼人都得選邊站,不然就等著別人替你上顏色。
那些眼淚灑出去沒有,我不知道,但最起碼這些學生找到了一條新路,讓學生運動的格局更開闊,而不只是在政治裡打轉。當年高喊民主,敢於衝撞體制的學運世代,在進入體制後,一個個都成了令人厭煩的政客。在華人社會裡,台灣是最有機會發展出成熟完整民主體制的地方,但是觀察新生代政治人物的表現,我不禁要感嘆:難道華人真的只能接受「開明專制」式的寡頭統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