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督盟的一些想法
立院上會期結束
新會期開始之前
對該會期立委的評鑑作業
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重頭戲
要評國內一百餘席立委的成積做為選民的投票參考
分各委員會各選出前幾名及墊後的幾名
今年的評鑑委員擴大了區域範圍
從以往的台北取向
擴大了東、中、南部公民的參與
希望讓評鑑結果更有客觀性
參加這樣的評鑑委員是無給的義務職
由各地的NGO團體推薦人選
並於八月初即展開各地的評鑑辦法說明會
並於九月初集中台北一次評鑑出成績
當場馬上公佈
並擇期舉行前幾名的頒獎
其評鑑標準大多以量化為主
現時的評鑑機制尚無法完全的質化來給分
只能靠多元獎項來求得周全
不過難度很高
評鑑值來自幾個方向
- 出席率
- 主題案數量
- 連署提案數量
- 自提特殊表現資料供委員評鑑
- 增議性法案加減分
- 脫序行為討論加減分
- 評鑑委員主客觀觀察
這些資料來自立院提供
網路VOD影片記錄
新聞報導收集
並由公督盟職員、義工、秘書群等協助評鑑節奏及議題討論
各委員會分開討論以專業分工(評鑑委員得自行選擇)
其實一個會期的立院院會有很多影片要看
短時間內評鑑委員跟本看不完
所以質化部分會不甚周全
日後應該提前遴選評委
確實分配委員會
才能有更多時間監看議事VOD
及針對評鑑委員會的立委縮小關注範圍
還有各分組小密書的訓練要更精密一些
才不會帶著一堆評委亂了討論程序
公督盟做為一個民間機構
沒錢沒權要辦這樣的評鑑確有許多挑戰
甚至還會被評鑑"待觀察名單"的立委們告
真是吃力不討好
不過
評鑑的效益並不求於一時
而是希望拉長時間
讓每次選舉都能多少淘汰掉相對不專業的後段班立委
一次選舉就進步一些
也達到監督、驅使國會改善的做為
現在願意主動提供問政資料給公督盟的立委越來越多了
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拿分數"的主動方法
這也是民代關心公民想法的結果的市場導向
還有議事院會委員會討論內容的透明度及即時性越來越高
對公民而言
這都是有利的監督利器
高雄市民間也有監督議會的NGO成立了
趁此時觀摩國會監督的作法
慢慢各縣市有了同樣的NGO
公民的職能也才能慢慢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