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2 16:42:00memey

安藤物語



SEC-01

ando的建築肅穆深禪,令人神往;

但大量使用混凝土,
姑且不論臺灣與日本營建工匠的素質巨大落差,
生活/活動在滿是硬鋪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空間裡,
其實對人身或環境都是一種破壞。
臺灣建築教育延襲工業革命後的泥水硬建築工法,
西化至國人對建築的思考已失卻最初始的思維,
一切在簡單/快速/耗損環境及容易另起爐灶的方式在過日子
連我去到山地裡,
也都是一律鋼筋混凝土加鐵皮屋的公式在複製,
所以土地性及美學的基本內容完全無法看到,
說實在,我覺得混凝土真的要適可而止,
我們對建築材料的成見應該有所醒思。


SEC-02


清水模工法在臺灣有兩個人物可以參考
(個人經驗)
我喜歡簡學義建築師其簡約如ando的空間質氣
其作品如鶯歌陶瓷博物館
只是工匠的落差很明顯
但卻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另外在臺南一個小建商姓毛
也創造出一些清水模建築
應用在商業空間
個人住宅
表現前衛時尚及冷調的氛圍

基於成本關係
許多私人建築或商業空間
喜歡用其他素樸質材來取代清水模的原味
只是通常無法達到那種冷冽的疏離味道

對於臺灣的地理環境氣候及文化
到底清水模是否就是好的工法及材料表現
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據悉
混凝土在製造過程就是挖山炸山且高耗能
在成為建築物的結構材後
會在數十年間持續釋出二氧化碳
我們國人習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早已讓我們吸飽惡質氣息
清水模甚或"骯髒模"(模板是傳統粗糙的那種)
表現空間最好是局部

ando的大型作品通常連整片地景也全面硬鋪面或清水模化
對環境的破壞其實是蠻大的
希望臺灣建築師或空間設計師
能只吸取日人的工匠精神
及設計嚴謹
而思考在地的安全材料及文化特色
要以清水模或混凝土表現突出於世界或拉近與國際潮流的作法
其實是不必的心思


SEC-03

連一隻鳥築巢都要樹枝葉片
棲息本就需借助其他物質來達到目的
只是"程度"的問題
還有"長遠眼光"的程度
鋼鐵/水泥都是高耗能
鋼鐵可回收/回收再製時也會再耗能但比較少
水泥無法回收
對環境的破壞很大
對身體的戕害也大

臺灣是人口承載十分超限的土地
一個人可分到的開放空間本就十分有限
一個人能接觸到的自然物十分稀少
我想臺灣耗用太大量的水泥在~
公園/'廣場/建築的無謂造型/水域/山坡上
還有環島一周的海岸上

我不認為這是美麗的
尤其天地異動頻率極高的新生土地上
除了永遠有"補強"的新工程可做外
大概沒多大好處

木頭用在建築上可有許多層次
是結構是隔間是家具是裝飾還是做為景觀
砍樹不一定錯
樹林也是一種再生資源
可以用平地造林的"農場式"經營
臺灣做不到的不一定世界其他地方不適合

我對安藤質疑其大量地景也是水泥化的做法
而他把水泥材料用到如此"美妙"是否其他建築師就要學習效尤
或者考慮自身土地的適性去發展呢

宜蘭厝的例子是一個十分具實驗性的開端
用到的材料其實很多元
在建築法規或稅制上
我們是否該思辯去
鼓勵對環境較友善的材料及設計
讓商業的運轉能"有遠見"一點

每一吋自然的土壤都有其天定的使命
越少的干預
越少的人工或許能省下諸多的無謂設計及工程
空間足夠就好了
追求那種巨大空間玩具是政客及商人的共同喜樂之所在
我們浪擲了稅金卻還幫這些人數鈔票

或許絕大部分的人認為混凝土是堅固安全的
不知大家有去瞭解臺灣的水泥產業一直把持在少數家族手上
還有建商營造商如何在"結構"上嚴格控管"成本"
及在混凝土中掺入的其他不合理材料這些問題

當然臺灣的問題與安藤何涉
只是我看到一樣的水泥崇拜該適可而止
我欣賞他絕妙的設計美學
感配他們嚴謹的工藝哲學
但是單一材料崇拜或許不必
我想
臺灣該有更多選擇及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