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6 16:13:59 風聆

資優班萬歲?

咱臺灣不愧是寶島,尤其是台中!不但西瓜比地瓜大(廢話)、太陽餅幾百家每家都是本店,連資優學生都比人家多。

瞧這一陣子實在是太歡樂了,原本資優生總不見得有足夠的師資與環境來培育,這會兒各校都開資優班、到處都可以考資優班,台中可真是「資優生天堂」!
局長說這是「良性競爭」;許多學校說這是「來自家長的壓力」;市長說是「尊重專業」。

恕小弟我說一句:「屁啦!」

明眼人每個也都知道,當整個台中有一般資優班時,那是資優教育。
但當各間學校都有資優班時,那叫做能力分班。

你不能怪家長聽到這個消息後拼命去考,要說我聽到可能也會叫我小孩去考。為什麼?不是為了「資優生」的虛榮心,而是因為當處處是資優班時,其他不是資優班的班級,就很容易變成「後段班」。

大家都明白這不合理,但當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出現時,每個人也只好趕快搶個好位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成為犧牲品。
拿這個當例子吧:
有些小學設有「管樂班」、「國樂班」,說是防止干擾其他班級(因為學生去練習時會使班級少掉一堆人,這時老師做什麼都不行,因為還有一半人不在,有些事做了得要再重做一次),而他們也通常請了專門的音樂師資來培訓。

可你知道這背後代表了什麼含意嗎?代表了一個貴族班的產生。
原本這是無所謂的,反正有足夠的師資就教嘛!但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那個「特殊班」中的學生大多比較乖巧、成績也比較好,主要原因是家長社經地位要比一般高,而且投注在小孩的關懷(或金錢)也多。

所以呢?
所以原本一個班裡頭會有三、四個難搞的特殊學生,在管樂班、國樂班裡就會只剩下一、兩個甚至沒有。而其他班級卻可能增加到五、六個,普通班老師的負擔就會加重。

現在我們回來看看這些資優班,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家長,我們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對於家長,資優班的存在代表著兩件事:
1.這個班的學生可以得到比較多的資源;其他班學生相對被排擠而得到比較少的資源。
2.這個班的同學大多是資優生;其他班同學的平均素質則是降低。

關於第一點我要抱持保留意見,因為我實在不覺得目前臺灣各公私立校的資優班都得到足夠的資源,說穿了很多資優生受到的教育經常只是更多重複的練習與訓練,而不是啟發。簡單地說,就是仍以成績、升學為主的考量仍深深影響家長師生校長局長們的觀念。

第二點問題就大了,因為國中以上正是特別容易受同儕影響的年紀。

「我的孩子會不會在念國中時交到壞朋友?或者受到同學影響而成績變差?」我可以理解會有很多家長這樣想。

這背後仍隱藏著濃厚的「升學主義」、「好壞班」觀念,如果在教育相關場合上要說出來是很不恰當的,但當大家都還抱著這種觀念時,這件事也很容易成為事實。

其實我也很想說,上面這批人的說詞顛倒了。

當家長向學校施壓,要有資優班或能力分班時,學校該說的話不該是「我們受到來自家長的壓力」,而是市長的那句「請尊重專業」。
而當局長再三向市長保證說不會浮濫或讓幾間學校將資優生並成一班時,他不該說「尊重專業」,而是該好好質疑一下局長到底專不專業。

因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背東西=考試好=上好學校=有競爭力」的時代了。
icecream 2006-05-17 08:24:30

(下半段)



為什麼會廢不掉這樣統一的考試?為什麼沒辦法讓多元入學落實?我覺得

裡頭還有一個令人感到很不舒服的原因,就是「老師在校評的成績無法被

信任」。

教改當初在推時,曾在小學大力施行「多元評量」,到現在很多學校仍是

多元評量,但大多只是把一些習作小考平時納進評量標準罷了,筆試萬歲

的情況仍很嚴重,但相較於國中根本推不起來的情況,其實是好很多。

只是我們可以把這幾件事串連起來:「多元評量」、「基本學力測驗」、

「能力指標」、「多元入學」、「打開升學窄門」,其實它們都是彼此關

連的。



我在心裡曾畫出過這樣理想的畫面:老師在校依照能力指標來規劃多元評

量,而這些成績與內容變成申請學校時的標準,各校因為自己的強項收取

不同專長的學生,至此完全廢除聯考,如果有「學測」,它也真的是學測

而不是聯考,純粹只佔這些成績的一小部分(因為這方面的能力真的就只

是標準的一小部分,過去因為公平性而被我們過度擴大)。



但這件事可能嗎?我覺得至少短時間內很難,主要問題還是在「觀念」:

老師的觀念、家長的觀念、校長的觀念、教育局長的觀念、教授們的觀念

(這種派系的角力是很可怕的)、教育部的觀念。



世界上最難改變的,就是要讓一元標準的人理解多元標準。可我也覺得很

恐怖,因為這世界已經不斷往這個方向在進行了,怎麼教育這一環還停在

原地?這就好像一條軟橡皮,一邊被往前拉,一邊還停在那邊不動(因為

大家認為應該擺在這裡),結果頭尾距離愈拉愈長,誰也不曉得它什麼時

候會斷掉......

icecream 2006-05-17 08:24:11

其實能力分班「原本應該」是很好的東西,因為它確實可以避免教育資源

的浪費,還可以讓老師便於「因材施教」。

但……在台灣,這卻變成一種階級,因為我們只有一種標準,不管你在哪方

面很厲害,只要考試沒辦法考好,你就會被分在比較低的階級。(簡單地

說,我們的能力分班大多只依照背誦能力去分,或者是國英數成績)

那些美術班、音樂班、體育班之所以可以設立,其實背後也隱含著「可以

用術科升學」的想法在。我覺得很可怕的是:無論這個學校有哪些特殊的

班級或學生,大家仍會有一種「只有成績好的升學班才是正統的上層階

級」這種觀念。

弄到後來沒辦法,只好先強制要求要常態分班。其實常態分班並不見得是

最好的方法,但至少跟我們原本扭曲的能力分班比起來,至少可以讓學生

的犧牲少一點。



我非常認同沃克的話,尤其是「社會該做的,不應該是蓄意的打消各種階

級差異,而是提供更開放的心態接受更多元的階級出現」這句話說得更是

好!而其實這也是教改一直想努力的事,我想他們也針對此採取了一些方法:



1.既然大家都為了升學,那我們就把原本的升學窄門拉寬,等到人人都有

書唸時,這種「考試才有書唸」的觀念就會改變。

2.不要只有考試一種方式,而是要以多元入學為主,最好連聯考都廢掉。



這些都是教改幹過的事,說真的,如果是我,一開始我也會這麼想。

但結果卻不是那麼理想,比方拉寬升學窄門之後,就被批評學校設置得太

過浮濫,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弄到後來還是在追求特定的幾間學校,原

因仍是「這幾間學校的學歷在企業界才被重視」(關於這種結果,我覺得

蠻困惑的)。

多元入學跟廢除聯考遭受到的批評也不少,尤其聯考廢了之後卻來個學

測,而大家還是把這個學測當作聯考大神來拜。



(它說我超過一千字 Orz)

workboy 2006-05-17 07:12:10

To冰老師:



我針對你所說「教師所提供給資優學生的可能並非其所需」這項問題,

斟酌兩三遍之後,認為這樣的情形雖然存在,但也並非不能處理。



以自身例子回想,當時教我們的老師,除了教導我們扎實的學識之外,

其實很明顯的想要提供我們一些比較道德層次的引導。當時看不出來,

只是默默的吸收聽進去,然而現在回想起來,不禁認為他們在教學的同

時,其實也思考過「這個學生的品德培養若是被忽視是否相當不妙」而

對於自己的教導內容有過改變。



在我們犯錯的時候,老師們鮮少因為我們的身分而對我們放水,反而常

說「你們的身分本來就使大家注意你們,你們對自己的行為要求應該更

高,不要有不愛惜羽毛的作法」之類的教誨,從這一點來看,當時教導

我們的人,其實都不是只重視我們的成績的,他們其實都很關心我們的

人格和道德,雖然他們逼成績也逼的緊,我們也被打過罵過(而且理化

老師很兇的),但我們後來其實都不覺得老師是情緒性的斥責我們,可

見老師的用心並非完全看不到。



說偏了,我只是想說,如果老師在平日的言行就不斷強調某個標準,也

許是成績,也許是禮貌,隨便,則學生一定會感受到,就算不特地開一

堂課,只需要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這種道德思想,其實也就有

潛移默化的效果了。



(從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說,應該夠具可信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