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9 23:19:44
風聆
記者想像中的一綱多本?
我老早就懷疑過這件事了。
之前偶爾會在報紙上看到一些關於教改的討論,每次一提到教改,記者所寫的論述中總會一再提到一綱多本所帶來的問題,歸咎到最後多半結論是「出部編版的教科書」。
每次看到我總要覺得很困惑:在你們想像中的教改是什麼?該不會只知道一綱多本吧?
甚或者只知道「多本」,而根本搞不清楚「一綱」是什麼東西。
說起來很簡單,一綱就是中央規範學生必須在這個階段達成的能力,幾乎可以等同「能力指標」。
而「多本」就是各種不同的教科書都可以使用,只要他們是根據「能力指標」來編寫,經過審核後即可。
在原本的想像中,當你想達成某項能力指標或教學目標時,你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材料來達成。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今天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可以瞭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族群,他們因為生活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習俗,所以我們應該要尊重與我們不同的人。」
我們可以從吃的東西下手,先介紹「外國人眼中的台灣食物是什麼」,比方臭豆腐、豬血湯,我們覺得好吃,但細想製作過程與材料,就不難理解外國人對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心態。
然後再來介紹一些外國的習俗,還可以帶學生想一想差異背後的原因。
甚至從911事件下手,去想想看從美國觀點跟從中東觀點看待同一件事時,他們如何有差異,以及為什麼會有差異。最後導入「該如何實現互相尊重」。(當然這中間的教學活動跟引導應該很多,這裡跳得比較快些)
我也可以換一個題材,從泉漳械鬥、閩客關係、漢人與原住民關係來下手,同樣可以達成我的教學目標。
這是理想的狀態,但在教改倉促上路的情況下,各出版社的教科書來不及做完整規劃,也來不及實驗,因此經常會有錯誤或者不太能達成目標情況。
但我始終覺得,如果此時恢復全面部編版,恐怕問題會更大。
當然記者舉過很多問題,但我要說,這些的確是教改的問題,但不見得是一綱多本造成的。
(所以我才說,記者該不會只知道一綱多本吧?)
之前立法委員說因為一綱多本所以家長要買很多參考書,可是經濟狀況又不好……
其實這是外行人的說法(多虧他買那麼多本 Orz),誰會買那麼多本啊!
而且基測都已經說讀一本就好,原因就是不管讀哪一版本,最後都只是為了達成「一綱」,如果把一本讀通達成「一綱」,那根本不需要買其他本。
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什麼叫做「讀通」。
就這件事來說,教改的「讀通」跟家長記者們所謂的「讀通」是不一樣的。
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好了:
如果我用的版本是藉911事件來達成「族群差異與互相尊重」這樣的教學目標,那麼他真正要學的就是「判斷為什麼族群的認知會有差異」以及「思考族群間該如何互相尊重」這兩件事。
而不是911發生了什麼事?中東地區的習俗是怎樣?美國的習俗是怎樣?
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家長學生甚至不少老師都還是認為材料本身才是重點(這就是以前那種一本背到熟透的觀念導致)。
所以使用「泉漳械鬥」這個版本的學生家長就會開始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學生沒學到911事件,於是就得要買另外那一套教材,但其實只為了達成同樣的教學目標。
說得難聽一點,如果用舊方法來上,無論你買幾個版本來上課、做幾個版本的複習卷,你都一樣沒達成教學目標跟能力指標!
更糟糕的是,大家不夠相信基測可以真的照指標出,所以不夠相信只讀一本就可以去考試,所以大家還是拼命的在比對題目、在整理不同版本之間的相同材料。
(但只讀材料不讀通的話,做這些事根本都沒個屁用)
而基測只能一再再的宣導:讀一本就夠了,因為基測是根據「指標」來出的……
可是真正照指標來上課的老師仍然寥寥無幾,大家還是一樣在那邊對題目、對版本……
(我覺得其實基測的存在也代表著不信任老師,但這件事說來話長,先按下來不談)
這很詭異,那就好像賣鎖的商人告訴某人,保險箱的新密碼就是家人的生日,問一下就知道。
可是他卻寧可按照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去對上千上百個密碼,也不肯開口問一下家人的生日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傢伙不太相信賣鎖的商人,可是他卻又非要用他的鎖不可。
再者,可能他從以前就一直習慣這麼做了,而且根深蒂固地相信這樣才是對的。
我不禁要想,如果今天部編版再現,會發生什麼事?
教改不斷想把大家從過去那種背到底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但這個戰爭還在進行中,而且看來還有很長的仗要打。
這時候如果恢復到部編版,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可以很清楚的預測到,大家會把911事件的每個細節記誦清楚、把中東的每個習俗講述清楚,然後認為這就是考試會考的材料。
而基測再怎麼依據指標來出(縱使我對這件事還是有些意見),也頂多被人認為「出得比較活」而已。
那就好像打戰時已經在短兵相接了,指揮官忽然下令大家後退三十公尺然後再拿起武器來戰一樣。
今天無數的人在罵教改,我也是其中之一,但罵來罵去還是在他的「匆促」、「配套不足」,而非教改的方向錯誤。
有很多罵教改的人其實不知道教改是什麼的。
(還有人拿建構式數學來批評九年一貫,這有點詭異,就好像怪漢高祖焚書坑儒一樣,莫名其妙)
甚至我也經常想問這些人:你認為你罵的是教改嗎?
現在很多問題其實是教改沒有確實實現出來的問題,而非教改本身的問題。
這兩者的差異是很大的,前者罵的是推行政策的機構沒有適當的配套去實踐它;後者則是要把教改掠倒,換一個新的(或舊的)上來。
但說真的,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教改真的成功了,真的實現出來,好不好呢?
當然好,我非常期望能看到那一天,而我也在努力讓它實現。
該罵的地方罵,但更該花時間去修補它,而不是等著它失敗,因為萬一真的失敗,我們可以預想隨之而來的會是什麼。
那恐怕是比過去更一言堂式的新教育政策,而這只會讓我們國家未來失去更多競爭力。
之前偶爾會在報紙上看到一些關於教改的討論,每次一提到教改,記者所寫的論述中總會一再提到一綱多本所帶來的問題,歸咎到最後多半結論是「出部編版的教科書」。
每次看到我總要覺得很困惑:在你們想像中的教改是什麼?該不會只知道一綱多本吧?
甚或者只知道「多本」,而根本搞不清楚「一綱」是什麼東西。
說起來很簡單,一綱就是中央規範學生必須在這個階段達成的能力,幾乎可以等同「能力指標」。
而「多本」就是各種不同的教科書都可以使用,只要他們是根據「能力指標」來編寫,經過審核後即可。
在原本的想像中,當你想達成某項能力指標或教學目標時,你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材料來達成。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今天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可以瞭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族群,他們因為生活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習俗,所以我們應該要尊重與我們不同的人。」
我們可以從吃的東西下手,先介紹「外國人眼中的台灣食物是什麼」,比方臭豆腐、豬血湯,我們覺得好吃,但細想製作過程與材料,就不難理解外國人對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心態。
然後再來介紹一些外國的習俗,還可以帶學生想一想差異背後的原因。
甚至從911事件下手,去想想看從美國觀點跟從中東觀點看待同一件事時,他們如何有差異,以及為什麼會有差異。最後導入「該如何實現互相尊重」。(當然這中間的教學活動跟引導應該很多,這裡跳得比較快些)
我也可以換一個題材,從泉漳械鬥、閩客關係、漢人與原住民關係來下手,同樣可以達成我的教學目標。
這是理想的狀態,但在教改倉促上路的情況下,各出版社的教科書來不及做完整規劃,也來不及實驗,因此經常會有錯誤或者不太能達成目標情況。
但我始終覺得,如果此時恢復全面部編版,恐怕問題會更大。
當然記者舉過很多問題,但我要說,這些的確是教改的問題,但不見得是一綱多本造成的。
(所以我才說,記者該不會只知道一綱多本吧?)
之前立法委員說因為一綱多本所以家長要買很多參考書,可是經濟狀況又不好……
其實這是外行人的說法(多虧他買那麼多本 Orz),誰會買那麼多本啊!
而且基測都已經說讀一本就好,原因就是不管讀哪一版本,最後都只是為了達成「一綱」,如果把一本讀通達成「一綱」,那根本不需要買其他本。
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什麼叫做「讀通」。
就這件事來說,教改的「讀通」跟家長記者們所謂的「讀通」是不一樣的。
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好了:
如果我用的版本是藉911事件來達成「族群差異與互相尊重」這樣的教學目標,那麼他真正要學的就是「判斷為什麼族群的認知會有差異」以及「思考族群間該如何互相尊重」這兩件事。
而不是911發生了什麼事?中東地區的習俗是怎樣?美國的習俗是怎樣?
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家長學生甚至不少老師都還是認為材料本身才是重點(這就是以前那種一本背到熟透的觀念導致)。
所以使用「泉漳械鬥」這個版本的學生家長就會開始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學生沒學到911事件,於是就得要買另外那一套教材,但其實只為了達成同樣的教學目標。
說得難聽一點,如果用舊方法來上,無論你買幾個版本來上課、做幾個版本的複習卷,你都一樣沒達成教學目標跟能力指標!
更糟糕的是,大家不夠相信基測可以真的照指標出,所以不夠相信只讀一本就可以去考試,所以大家還是拼命的在比對題目、在整理不同版本之間的相同材料。
(但只讀材料不讀通的話,做這些事根本都沒個屁用)
而基測只能一再再的宣導:讀一本就夠了,因為基測是根據「指標」來出的……
可是真正照指標來上課的老師仍然寥寥無幾,大家還是一樣在那邊對題目、對版本……
(我覺得其實基測的存在也代表著不信任老師,但這件事說來話長,先按下來不談)
這很詭異,那就好像賣鎖的商人告訴某人,保險箱的新密碼就是家人的生日,問一下就知道。
可是他卻寧可按照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去對上千上百個密碼,也不肯開口問一下家人的生日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傢伙不太相信賣鎖的商人,可是他卻又非要用他的鎖不可。
再者,可能他從以前就一直習慣這麼做了,而且根深蒂固地相信這樣才是對的。
我不禁要想,如果今天部編版再現,會發生什麼事?
教改不斷想把大家從過去那種背到底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但這個戰爭還在進行中,而且看來還有很長的仗要打。
這時候如果恢復到部編版,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可以很清楚的預測到,大家會把911事件的每個細節記誦清楚、把中東的每個習俗講述清楚,然後認為這就是考試會考的材料。
而基測再怎麼依據指標來出(縱使我對這件事還是有些意見),也頂多被人認為「出得比較活」而已。
那就好像打戰時已經在短兵相接了,指揮官忽然下令大家後退三十公尺然後再拿起武器來戰一樣。
今天無數的人在罵教改,我也是其中之一,但罵來罵去還是在他的「匆促」、「配套不足」,而非教改的方向錯誤。
有很多罵教改的人其實不知道教改是什麼的。
(還有人拿建構式數學來批評九年一貫,這有點詭異,就好像怪漢高祖焚書坑儒一樣,莫名其妙)
甚至我也經常想問這些人:你認為你罵的是教改嗎?
現在很多問題其實是教改沒有確實實現出來的問題,而非教改本身的問題。
這兩者的差異是很大的,前者罵的是推行政策的機構沒有適當的配套去實踐它;後者則是要把教改掠倒,換一個新的(或舊的)上來。
但說真的,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教改真的成功了,真的實現出來,好不好呢?
當然好,我非常期望能看到那一天,而我也在努力讓它實現。
該罵的地方罵,但更該花時間去修補它,而不是等著它失敗,因為萬一真的失敗,我們可以預想隨之而來的會是什麼。
那恐怕是比過去更一言堂式的新教育政策,而這只會讓我們國家未來失去更多競爭力。
上一篇:[學校] 奇怪的第三名邏輯
下一篇:班上的小偷
Eous
2006-03-23 23:17:56
身為基本學測第一屆學生
其實不太瞭解為什麼一綱多本在國中引起這麼多風波
因為國中用的是部編本
高中用的是一綱多本
但即使版本的差異
我們也不會去多買幾個版本的參考書
教育 有時候去試著瞭解教改
身為師範學生也去念了一些教育理論
常常問自己
到底教育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有沒有學習並非只是去記住知識 而不是到了大學才真正開始瞭解 什麼
是學習
icecream
2006-01-09 11:44:40
話說回來我一直搞不清楚現在高中大學是怎麼回事……
不過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資優生……
(話說在台灣的資優生不一定是真的)
我也是在念師範學校時,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
在這之前,一切都只是聽別人說,自己的意見其實很少經過思考,雖說是
「自己的意見」,但說穿了大多只是「老師的意見」、「爸媽的意見」、
「書上的意見」,之所以這樣想,只是因為剛好看到這樣的書、剛好聽到
這樣的老師。
而當理論與實際衝突時,又花上好一陣子在思考、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
(以前念師範院校時一直覺得『教育理念』是很空泛的東西,技巧才是重
點,到後來卻發現『理念』是一切的根本,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現在總算慢慢理出一個頭緒了(花的時間還真久)......
雖然如此,又有多少人曾像你我這樣詢問自己呢?
許多即使能夠說出「學習不只是記誦知識」、「應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這類道理的人,他們是真正理解裡頭的意思?而不是人云亦云?
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培養出能獨立思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