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游藝林】仰望萬神殿 ◎陳雲和
陽光從天眼投射在穹頂上。圖/陳雲和
萬神殿入口的十六根柱廊,宏偉而壯觀。圖/陳雲和
直徑四十三公尺的圓頂沒有任何支撐。圖/陳雲和
萬神殿(Pantheon)是古代的羅馬神廟,Pan意指「全部」,Theon意為「神」,建於西元前二十七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後因大火焚毀。目前的建物是西元一二五年,羅馬帝國喜愛建築的哈德良皇帝所下令重建,是世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
西元六○九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此神廟獻給教宗,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也是如今萬神殿的正式名稱。成為宗教領地後,萬神殿被改為基督教堂,內部布置以基督教祭壇、宗教畫、雕像為主,另有幾座名人陵墓。
萬神殿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對後世的建築理念有著深遠的影響。十六根筆直的科林斯式花崗岩圓柱,高十二‧五公尺,重達六十噸,襯托出萬神殿的雄偉與壯觀;正面的山型牆及圓形穹頂外圍,有精雕細琢的圖案。「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就曾經前來取經,將它完美的古典幾何比例,讚譽為「天使的設計」。
二○二四年春天,我跟團前來義大利的羅馬參觀萬神殿。
排了一個多小時後終於來到門口,訝然發現,直徑和最高點同樣為四十三公尺的巨大圓頂,竟沒有任何支撐。其結構原理是:上薄下厚,以不同物料混合成混凝土澆灌而成,最輕和最多氣孔的材料放在最上層,最重的則在最下層;穹頂的五層凹格面積往上逐層縮小,數量卻相同。
跟著人龍進入殿內仰頭觀望,美麗的穹頂正中央有個直徑八‧九公尺、稱為「天眼」的圓孔,是萬神殿唯一的光源,會隨著太陽移動而改變光線角度,營造出神聖莊嚴的氛圍。據說春分或秋分的正午,陽光可以穿過天眼照射在地板上。
天眼下方周圍的地面呈斜坡狀,不時可見兩個或四個一組的小洞,這是因為雨雪也會從天眼落入大殿,所以開鑿了一系列的排水設施。因前幾天下過大雨,當天幾處洞口邊緣依稀留有水漬。
走過祭壇、陵墓,沿路欣賞宗教畫與雕像,惜因擁擠人潮,少了些教堂的寧靜氣氛。出了萬神殿,回望巨大穹頂,想到那竟然是用無鋼筋混凝土建成的,不可思議的建築技術,實在令人讚歎。
(本文刊於2025/01/03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