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22:42:02閱寫協會

為何全數從缺? ◎須文蔚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為何全數從缺?

2024第15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總評
須文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本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組在徵件數量上,僅得4件。作品觸及主題包括災後部落營造、部落土地流失、身心症的藝術治療以及青年返鄉等重要議題,但各篇的作者在「報導文學」文體的掌握上,頗多失誤,在選題上未凸顯新聞價值,缺乏多個消息來源的深度訪談,也未能深入田野踏查與觀察,行文上也未具備文學筆法,顯示這批參賽作品還有待修改與加強。
〈南迴女力〉一文,講述笆札筏布工坊與王曉彤的故事,先前已經有多個媒體報導過,如天下的《獨立評論》、《民視新聞台》以及《人間福報》等,可見此一故事有一定程度受到重視。本文以大篇幅採訪與寫作,因為作者實際踏查與訪問,得到相當多一手資料,且在寫作的體例上,是本次參賽的四篇作品中,最接近一般報導文學者。本文優點雖集中在王曉彤的故事,但也旁及其他幾位參與者,能展現多元聲音。故事敘說井然有序,從 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重建、社區營造、產業化、家庭關係與社區工作者的共同成長,相當溫暖。文從筆順,文章相當流暢,為原住民手工藝能開展成社會企業,做了很好的見證。然而本文有待改善之處不少,導言太長,前三段講述自身採訪的經驗,可以完全刪掉或改寫。在人物的描寫上,對王曉彤用了正面與最高級的形容詞太多,反而削弱了人物的形象與動人面向,如果能深入部落內的矛盾與衝突,彰顯出人物成功背後的辛勞,才能打造出動人的篇章。
〈莫名流失的土地〉一文討論原住民部落土地流失問題,相同的題目,《報導者》曾以〈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為題進行調查報導,2021年出刊後,得過數個大獎。此外,原民會也出版過《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真相與和解》一書,也有許多學位論文探討此一重大議題。如果有意探究此一課題,報導文學將可探究議題的現實以及成因,特別是受冤屈者的故事與境遇,會相當感人。可惜本文探討達觀部落土地流失的問題,大量引用前人資料,並未加以改寫,固然能訪談到幾位在地人士,將達觀部落土地流失的類型、歷史加以分類,可見作者的用功。就報導文學言,本文現場的踏查與訪談的內容比例偏低,因此較無從展示現場的實況。從文體上來看,本文比較像是研究計畫的初稿。
〈二行詩的體驗〉由衛福部臺東醫院精神科舉辦心靈書寫二行詩徵文比賽,媒體有過一些報導,但還不為大眾所知,因此由諮商心理師提倡,教導精神科的病友寫詩,又商請甫作家與學者擔任評審,討論原住民部落的身心症藝術治療,是一個有新意的報導文學題目,相當有時代意義。本文最大的缺陷是並未採訪其他人,而是以見證的「報告」體書寫,接近散文,因為由主辦者來說故事,可以貼近現場,說明緣由,特別是內在的思考,很動人。大量引證詩與人物故事互文,資料過於堆砌,病友心路歷程的轉折沒有著力,相當可惜。在文章的結構上,比較不見作者精心安排,最後以致謝的方式收尾,更像一般的結案報告,少了韻味。
〈回家〉一文有多個軸線:阿美族頭飾調查、原住民青年返鄉的不易以及部落女性參與祭典的限制,作者拿不定主意,寫作上顯得結構不清楚,也沒能突出重點。本文以阿美族頭飾調查為背景,這在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研究上,也已經受到重視。作者從研究者的角度,進入部落,從事調查與訪談,本文就側記下訪談的過程,部分在花蓮的部落,部分則在都會區進行,時序上的混亂,是寫作上的一大疏失。作者以散文的形式書寫,筆法也貼近研究報告,文學性格不強,加上敘述的能力不佳,文字不夠流暢,都造成閱讀上的困擾。
經過評審團反覆討論,最終決定本屆全數從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寫手進入部落,再現族人集體的記憶,反映族群面臨的困境,最重要的是應當貼合報導文學的文體特徵,選題能有新意,內容能具批判力。期待主辦單位未來能舉辦報導文學的工作坊,讓有意參賽者能先認識採訪、田調與寫作的技巧,為原住民報導文學開創出嶄新的篇章。
▎報導文學類評審委員名單
高振蕙(利格拉樂.阿𡠄)
詩人、作家(報導文學類評審團主席)。
須文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全球華文寫作中心主任。
陳芷凡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所副教授、作家。
黃奕瀠(阿潑)
記者、藝術家、作家。
徐趙啟明(啟明.拉瓦)
松林書屋執行長、作家。
(本文取材自須文蔚老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