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游藝林】去達比埃斯美術館 認識非形式主義 ◎陳雲和
達比埃斯善用廢棄物表達對孤獨或死亡的感受。圖/陳雲和
充滿現代主義風格的達比埃斯美術館。圖/取自網路
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達比埃斯美術館」,是一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它屬於「達比埃斯基金會」,西元一九九○年正式對外開放。
基金會致力傳播達比埃斯的創作理念,展出他捐贈呈現多元風格的畫作,如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非形式主義等作品;並依展出主題辦講座,引導觀眾了解當代藝術的產生、發展和理念。館內附設有圖書館,典藏畫家完整的創作圖錄與資料,以及收藏的印度藝術、東方書畫等亞洲藝術圖書。
安東尼‧達比埃斯(1923~2012)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小康家庭,自幼受加泰隆尼亞文化薰陶。原本學法律,因罹患肺疾進醫院療養,因緣際會接觸到易卜生、尼采的文學與華格納的音樂,除描摹梵谷、畢卡索的畫作外,也著迷於東方藝術及佛教禪宗。種種陶冶,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化素養。
出院後,達比埃斯 一邊學法律,一邊在藝術學院進修。一九四五年決定全心投入藝術創作,經過象徵、超現實等畫風洗禮,創立了「非形式主義」。
「非形式主義」出現於二戰後,受存在主義影響,社會籠罩著戰爭衝突的悲觀情緒。達比埃斯運用廢棄材料,結合傳統藝術,探尋全新的表達語言,成為國際級的「非形式主義」代表。
其作品加入十字架、月亮、字母、手等符號,反映出藝術家對生命、死亡、孤獨的感悟,並慣用棕、灰、黑等單一的冷色調,畫家說:灰色、棕色更能表達內心的聲音,可聯結到深奧的哲學世界。
二○一八年,我前去達比埃斯美術館參觀,走進一樓展場時,因展示的舊衣櫃、布條、床墊等「作品」,受到不小衝擊。走往二樓,從早期較具象的畫作中慢慢看出畫家的創作歷程,才稍稍緩解了挫折感。
達比埃斯的作品充滿了人文關懷,誠如他說:「一件作品應該讓觀眾感到困惑迷茫,使他們反思生命的意義。」
(本文刊於2024/04/22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