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經典故事中的左右為難 ──許靜宜讓學生在推拉間學會溝通與判斷 ◎須文蔚
從高師大附中的辦公室,走到教室的路上,許靜宜盤算著等一下講解〈燭之武退秦師〉的核心提問──「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感受與權益是可以被忽略的嗎」要如何開展,這是她這些年來從經典文本教學中,累積出來的一種教學策略。
〈燭之武退秦師〉的課文不長,出自《左傳》,講述的是魯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三○年)間,晉文公、秦穆公欲聯手出兵圍攻鄭國,面對兩大強權,情勢危殆,鄭國大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當說客,勸服秦君退兵。燭之武是談判高手,一席話挑出秦、晉兩國間的衝突,在利害分析後,不但讓秦國撤兵,還派軍為鄭協防,化險為夷。
許靜宜講解時,會從晉文公重耳的流離的身世講起。繼母驪姬排擠與陷害他,因此一路輾轉在翟、狄、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國,長達十九年,也因為期間鄭文公沒有以禮相待,加上親近楚國,埋下了這一場戰事導火線;而有的國文老師會在分析這篇文章時,導入世界新聞實例,讓學生省思國際關係詭譎多變的局勢下,弱國該如何應對與生存;也有的國文老師會從人際溝通的角度,讓學生體會外交談判上,策略與語言的精妙之處。
許靜宜則希望讓學生置身在歷史人物的處境中,這時候每個讀者都要經歷角色的左右為難,共同反覆思索與辯證:究竟「國家」與「個人」的價值孰高?在課堂上,她面對一群高二的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雖然還有待加強,但她以教學策略與辯論的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同時開放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就可以不必花太多時間講述歷史、注腳和生難字,並能讓同學以「四角辯論」的活動,腦力激盪,交換對作品不同的理解。
「四角辯論」是一種活潑的討論方法,讓學生自行選擇立場,可以自由走動,在確認想法後站在教室四個角落,分別主張:強烈同意、同意、不同意與強烈反對。如此一來,全班都參與了辯論,也都必須聆聽與推派出代表演說,在老師引導下發言;當聆聽過其他同學的想法後,改變立場的同學可以走動到新的角落去。
許靜宜說:「運用四角辯論時最重要的是擬定題目,題目必須要具有一點挑釁意味。」所以當她解說完驪姬的故事後,就提問:「當驪姬刻意挑撥,申生決定留在國內並自殺,重耳和夷吾決定出逃,你認為他們的行為重視的是國家利益?還是個人感受與權益?為什麼?」接著說重耳流亡的故事,然後也追問:「重耳流亡到楚,請求楚王護送他回到晉國,並約定日後兵戎相爭時,會『退避三舍』。為了自身利益而拿國家人民的利益當交換條件,你認同重耳這樣的行為嗎?為什麼?」
為了能夠理解並回答老師的提問,學生就必須仔細閱讀《左傳》,上網追溯重耳的身世和故事細節。
在「四角辯論」中,絕大多數的同學認為申生是愚孝,他犧牲並沒有讓國家與君王走上正途。有趣的是,在「退避三舍」的論辯中,就有六成以上的同學覺得為了自己的前途,犧牲國家的利益,並不可取,但也有三成左右的同學認為,先保全自己,回國後壯大自身與國家,才是對的選擇。
許靜宜就在學生不斷論辯間,又帶進了「弗瑞爾模式」(Frayer Model),這是一套協助學生展開理解「概念」的方法。老師請學生思考列出概念的定義、特性、例子與非例子,讓學生更豐富掌握與分析觀念。例如在討論燭之武的故事時,靜宜老師提醒學生注意這位老先生「婉曲」的修辭──他說話時不直接講本義,只用委婉閃爍的言詞曲折、烘托或暗示,卻也能讓人理解他背後的真意。就如燭之武面對鄭文公請求協助時,竟然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加以婉拒。究竟燭之武是發洩懷才不遇的忿懣?還是根本不想幫忙?或是其實想出手救國,但要得到君王的信任,先要讓君王出聲懇求?因為先就婉曲的概念有所認識,讓學生在分析上有了更多層次的理解。
許靜宜以活潑的討論手法,帶動學生出入歷史和現實,燭之武條理清晰,在說服上動用了分析局勢、誘之以利、挑撥離間不同的說服技巧,讓秦王重新審視了這場戰爭對秦國未必有利,保有對抗的局面,讓鄭國作為緩衝,未必是件壞事。顯然在說服和決策中,涉及了各種利害關係的判斷,許靜宜就請同學提出一些例證,說明「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感受與權益是可以被忽略的」,學生熱烈討論後,舉出了古今的事例,諸如:王昭君的犧牲換取和平、徵收苗栗大埔張藥房來建設科學園區、進口美國豬肉求取國際奧援等,無一不是充滿矛盾與衝突的課題,也沒有標準答案,究竟該如何評估與下判斷?許靜宜從學生熱烈的爭辯中,初步看到了教學的成效。
許靜宜發現在社群網路時代長成的中學生,溝通與人際關係都有待加強,家庭和個人孰輕孰重?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反覆咀嚼的問題?因此她出了一個應用題:
請選擇一位家人,邀請他和你一起做一件事:可以是一起喝杯咖啡、一起看場電影、接送你上下學,或是陪你聊聊天。這件事必須讓你們「兩人獨處十分鐘以上」,並且能有深層的對話(有心靈交流更好),請你寫下要進行說服的言詞,在中秋節以前完成這個任務,拍照留下紀錄,並邀請對方說說在這段獨處時間有什麼想法。
這個看似「家常」的任務並不容易,酷酷的男孩心中很糾結,害怕媽媽訓話,又期待與家人親近,透過了兩次的調整,才能溫柔的向媽媽提出聊天請求,而兩人放鬆與溫馨談心,傾吐了心中的情緒與煩惱,短短十分鐘的相處,讓家人彼此撐起了無形的傘。
一個溫馨的作業陪著學生度過中秋節,許靜宜一面改著作業,一面體會《左傳》其命維新的意義。《左傳》來自於一個紛擾的時代,而今天在台灣的教師和學生何嘗不是也活在一個左右為難的時代?眼前的學業與家庭,身處的社會與公共政策,無時無刻不拋出各種利益衝突的議題。相信從經典故事人物推拉間的啟發,理解「婉曲」語言後的意涵,學會溝通與判斷的技巧,許靜宜告訴學生:「因為我們是人,所以可以不完美,也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慢慢走向我們認為的完美。」
(本文刊於2021/07/01人間福報副刊)
上一篇:以文字護持人間福報 ◎汪詠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