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4 22:05:59閱寫協會

姥爺的音樂 ◎譚立人

姥爺、姥姥從花蓮搬來高雄與我們同住,帶著一台手提唱片收音機和一些黑膠唱片,寶貝萬分地收在櫃子裡。爸爸怕我們四個小孩碰壞了唱機、刮壞了唱片,特別叮嚀不能靠近,更不能動它。我一直到讀大學時,參加班上的舞會,當DJ幫忙放唱片,才從同寢室的同學那兒學會唱機的操作與準確播放唱片的技巧。

 
姥爺帶來的幾張唱片,只有平劇和黃梅調兩類。其中「四郎探母」、「借東風」、「失空斬」、「二進宮」、「鎖麟囊」、「貴妃醉酒」、「蕭何月下追韓信」、「臥龍吊孝」、「劉備托孤」等等平劇唱腔名段,是姥爺的最愛;另有一套全本《法門寺》則是姥姥獨鍾的,劇中的丑角小桂子,說的一口流利北京家鄉的京片子與逗趣的歇後語,讓她百聽不厭,總是三不五時嘟嚷著姥爺,放點她的《法門寺》聽。

  
父親說,姥爺票過戲,拉得一把好胡琴。父親偶爾跟著唱片唱兩句,會被姥爺背地裡揶揄他唱的是「南方人的平劇」,而姥爺卻總是一邊在腿上打著拍子,一邊跟著哼哼,從不開口唱。

姥爺示範打拍子的方式,是三下輕,一下重,重的那一下要落在鼓點上,拍子要穩定,不能忽快忽慢。有時,我們爺倆會就著唱片,在大腿上三輕一重,搖頭晃腦拍打起來。學會了拍子,就不再覺得平劇字句尾音的拖拉,反而領會到它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美妙旋律。耳濡目染下,「借東風」、「臥龍吊孝」、「劉備托孤」甚至「鎖麟囊」,我也能來上一段。

除了聽唱片以外,更有趣的是聽姥爺講解每一段戲文的劇情內容與歷史背景。他特別說到《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七俠五義》是最常被入戲的歷史小說,要讀書才能懂得每一齣戲的典故大義。這些書就成為我年少時熱衷的課外讀物,書中的人物、情境透過戲劇,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眼前,書中有戲,戲中有書。

〈梁山伯與祝英台〉、〈戱鳳〉、〈郊道〉等黃梅調,在當年紅遍全台,大街小巷隨處可聞。姥爺也有這些唱片,舅舅送姥爺的整套《梁祝》是用硬殼盒子裝著,姥爺時而放來聽,但次數沒有平劇那麼頻繁。

黃梅調終究是容易上口些,妹妹很快就會唱了。我沒認真聽,但旋律早已烙印在腦海裡,成年後,在有卡拉ok的場合也能湊合著跟大家唱起那曾經轟動一時的流行歌曲黃梅調。

家中有了電視,平劇播出時段就是姥爺、姥姥專屬的時段,他們每齣戲都準時收看,一邊訴說著梨園軼事,一邊回憶著過去逛戲園子、吃館子的時光。

從螢幕上,姥爺教我認識生、旦、淨、末、丑各角色裝扮、表情、說唱、動作的特色;還有舞台意象道具如馬鞭象徵馬、槳象徵船、兩片布簾象徵轎子等,加上配合意象道具所設計的上馬、下馬,上船、下船,上轎、下轎,開門、關門等一絲不苟的動作,讓我對平劇的身段表演藝術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而有著特技般的翻滾和眼花撩亂對打動作的武打戲,完全超出聽唱片所能想像,更是我的最愛,曾想學他們的功夫做一個濟弱扶傾的大俠呢!

 
姥爺只有這麼十幾二十多張的黑膠唱片,反覆流淌著經典音樂,它們是姥爺、姥姥最珍貴、最寶貝的娛樂。每當熟悉的鑼鼓琴音響起,我對兩老深切的懷念汩汩湧現,久久不退
……

(本文刊於2021/04/04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