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失智親人出遊,用單選更貼心 ◎劉秀枝
「陳教授(化名)您好,我是秀枝。」
「我當然知道妳啦~」
那天在台北火車站集合,看到陳教授夫婦,我愉悅地上前打招呼,顯然他不記得我。
他的太太張教授和我同屬一個社團,76歲的陳教授以前經常參加我們的活動,但3年前被診斷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後,就較少見面。
我們社團舉辦「阿里山日月潭3日遊」,團員和親友共22位。因為主辦人精心規劃、領隊負責、團員友善,張教授自己也需要喘息,於是偕同陳教授參團出遊。
失智症患者是否能旅遊?視其病情輕重、旅遊地點、行程節奏、交通工具與照顧人力等而定。輕度失智者認知功能雖減退,但一般生活起居只需少許協助,仍能感受風景之美、享受當下之樂,且還可與人對話聊天(事後可能不記得),甚至會像小孩出遊般地興奮,所以只要有人隨時跟在旁邊,以免走失,是可以出遊的。若是有親友多人同遊更好,比如到國道休息站或風景區的洗手間,張教授都會在男廁所外面等陳教授,其他男士也會幫忙看著。
重度失智或合併有譫妄、幻覺或妄想等精神行為問題的失智者則可能不宜出遊,不僅無法享受旅遊,造成同行者困擾,甚至會加重病情。
先嘗試短程,再逐漸加長
失智者也不宜長途飛行,以發表於2017年⟪英國精神病學期刊通報(BJPsy Bulletin)⟫的一篇報告為例。一位輕度認知障礙(阿茲海默症的前身)的73歲男士,從蘇格蘭搭機前往澳洲,在下機時,突然變得躁動不安,妄想有納粹劫機。在澳洲住院後,所有檢查包括腦部核磁共振與腦波都沒有新的發現,但他的妄想、遊走與激動需以抗精神藥物控制。住院4個月才回到英國,但家人已無法照顧,轉住長期照顧機構。這是個特別嚴重的例子,醫師找不到其譫妄與精神行為問題的誘發因素,但認為很可能與長途飛行的勞累、陌生環境與機艙壓力的變化有關,因此建議失智者的飛航時間最好小於4小時,而且在飛機上要多喝水、不喝酒、穿著舒適,並最好隨身攜帶熟悉的小物件,較有安全感。
若是不確定是否適合出遊,建議先嘗試短程如車程只需1-2小時或半天,若可以,再逐漸加長至需過夜的行程。
行前注意4重點,「單一選項」不困惑
旅遊的注意事項還包括:1. 隨身攜帶診斷書或殘障證明,以備不時之需。2. 所服用的藥物要加倍攜帶,萬一旅程延誤才不會缺藥。3. 失智者要配戴預防走失的手鍊或有衛星定位的裝置,或在衣袋裡放置有姓名與電話的字條,甚至在內衣繡上姓名與電話,有些人把敬老卡或健保卡掛在脖子上,也是個好主意。萬一照顧者轉個身或拍個照,失智者不見人影時才有機會找回來,尤其許多輕度失智者身手還很矯健,更要預防走失。4. 行程不要太緊湊,並預留足夠時間,才不會匆忙緊張,誘發失智者的焦慮和躁動。
我們此次旅遊用餐大都是合菜,張教授幾乎都是幫陳教授布菜。張教授解釋,陳教授雖然可以自己夾菜,但常常難以選擇,不知何處下箸,有時不記得是否吃過,這都會讓他很困惑,所以才幫忙把菜餚夾到他的小盤子裡。
張教授還分享其他讓失智者「單一選項」不困惑的實用撇步。例如家中浴室裡只放失智者個人的盥洗用品,他就很自然的取用。此行的旅館浴室裡擺了洗髮、潤髮、沐浴和乳液4個小瓶子,聽他嘴裡喃喃自語「搞不清楚」,張教授就拿掉其中3瓶,只留下洗髮精,才解決問題。買衣服、鞋子時,只要試過合身合腳就直接替他選好,對他說:「剛才你說很喜歡這一雙,這條褲子最合身...」諸多細節,處處有張教授的用心與愛心。
與失智親人同遊不僅是讓失智者享受當下的快樂,也是同行者親情凝聚、留下美好回憶的機會,就像15年前,兩位姊姊與我帶92歲的失智母親到日本福岡自助旅行3天,雖然母親常把福岡當成臺北,但溫馨的感覺多年後仍時時湧上心頭。
(本文刊登於2020年10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82843)
上一篇: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