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1 16:05:16閱寫協會

交換學習好姐妹 ◎王蓓蓉

定居台灣多年,楊老師早已融入本地的生活圈。我們約定做相互傾聽的好姐妹,一同享受暮年的瑰麗人生。

小時候,從上海來台灣的奶奶,一字一句耐心教我說上海話,小娃兒牙牙學語容易上口,但在求學階段和職場都用不上,久久不用就不會說了;直到退休之後興起學上海話的念頭,興匆匆報名上課,讓我結交了一群新朋友。

班上同學將近十位,除了像我這種對滬語有興趣的社會人士,還有將赴上海工作的年輕人,大家都很欣賞楊老師以有趣的兒歌、分享上海電視節目等生活化的教法,課後也成立了聯絡網。可惜大家各忙各的,學員日漸減少,少到開不成課了,只有我仍堅持初衷,以一對一的方式學習。

有一天,楊老師說:「別再繳束脩了,妳有繪畫專長就教我畫畫,我們來交換學習吧!」

一對一互相學習,深入交談後我才發現,原以為楊老師是移居台灣的上海人,其實她是成長在上海的台灣人,身世曲折呢!

她原生於台北艋舺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共有四人,但在兩歲多時,由祖母作主過繼給在上海經商膝下無子的二伯父、二伯母當女兒。她說:「我那麼小,根本啥事都不記得,大人也刻意瞞著。」直到以優異成績自上海師範畢業想繼續升大學,卻不被校方准許。

「我再三追問了解實情的戶籍人員,才得知原來我是台灣人。謝謝二伯父、二伯母一直把我當唯一的掌上明珠呵護長大,我完全不知道他們是我的養父母呢!」

在中國大陸那一段黑暗時期,楊老師教書、結婚,生育兩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襲捲,全家人都受到波及,身為台灣人的養父身上一直背負著「成分不良」的原罪,更被羅織「歷史反革命」的重罪。坐了冤獄二十七年後,養父雖獲平反,卻無法像部分家族獲得實質賠償,最後安息於上海家中,養母也於十七年後於安養院過世。

楊老師挺過了那段艱苦歲月,終於在大陸改革開放後聯繫上台北的親生父親,等父親幫她辦好依親的繁瑣手續隻身來台時,已近知命之年。先生暫留上海,兩女兒先後出嫁。

楊老師說,父女相見恍如隔世,但遺憾來不及見到只有三年情緣的生母,「幸好我還有機會來台和生父再續父女緣,他在我倆重逢的第二年便身故了。」

楊老師獨身定居台灣後,夜以繼日努力維持兩份工作,二十年有成,賺到一間小套房棲身,接著就把二女兒接來定居。個性保守的丈夫也曾來台居住兩年,返滬之後不幸病逝。

定居台灣多年,她早已融入本地的生活圈,以運動、旅行、畫畫、做義工來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優游自在,我常打趣她:「您比我們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還台灣人喔!」

在楊老師身上,我學習到絕不放棄的堅韌與膽識,我們約定做相互傾聽的好姐妹,彼此勉勵,一同享受暮年的瑰麗人生。

(本文刊於2020/08/07人間福報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