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22:18:54閱寫協會

終於輪到我掌廚 ◎譚立人

結婚以來,廚房就歸妻子管轄。我們常因做菜的方式與習慣不同而拌嘴,再加上兩個女兒比較愛吃她做的菜,因此廚房裡妻子是老大,我只能洗洗菜、打打雜,雖然她們都承認我的廚藝其實不差。

我的菜,源於爸爸的湖南菜和媽媽的北平菜,自己號稱「南北合」,小時候幫著老爺、姥姥,也學了不少麵食作法。老爺說:「要吃好吃的,就要自己做。」這句話,讓我把烹飪當成了嗜好,習慣上網、看電視、翻食譜,準備大顯身手,偏偏在家裡卻只能弄點「什麼亂七八糟的」自得其樂。偶爾,我做的北方麵食得到女兒們「欽點」,讓我受寵若驚。

妻子的廚藝傳承自她的母親,是典型的台式料理。女兒們最喜歡吃她做的魯肉、麻油雞、蘿蔔糕等等,她們從不嚷嚷著要吃外面的美食,因為妻子煮的菜,已寵壞了她們的胃口。假日,女兒們更是毫不客氣地列出菜單,就看太太在廚房裡從早忙到晚,端出一盤盤美味的佳餚,祭她們的五臟廟,而我,則被吩咐不得隨便走進廚房。

一年多前,妻子遽然往生。我向亡妻承諾,會如她生前一樣,依照她的用心與愛心照顧好我們的家,也會依照她的饌食方式,讓女兒依然吃得到「媽媽的味道」。

終於,輪到我掌廚了。但站在廚房裡,卻深深懊悔這麼多年來,完全沒去在意妻子的手藝。看來,要為女兒做出「媽媽的味道」,只能從回憶中努力摸索了。

我首先從認識、辨別食材新鮮與好壞的買菜開始,接著洗菜、切菜、備菜,下鍋蒸、煮、炒、炸,到出菜上桌。對於孩子們入口品嘗後,一句句「媽媽不是這樣做的」、「味道不對」,全然不會感到生氣或不快,而是想要進一步找出差別在哪裡。

逐漸地,我炒的菜、煮的魚,做的魯肉、肉燥、蘿蔔糕,慢慢接近妻子的標準了;廚房裡也不再堆擺得滿坑滿谷、散落無章;切好的菜、配好的料,一道道按順序等著下鍋,井然有序;做飯時間也從最初要花上三、四個小時,縮短為一個多小時。但還是比不上妻子做菜的嫻熟功力,她總能用最快的方式,把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

菜裡若有提香去腥的蔥、薑,女兒們一律不碰;一個不吃白蘿蔔,一個不吃紅蘿蔔;一個青菜要炒脆口的,一個要炒得沒有嗑生的味道。女兒的偏好差異不一而足,我揣摩著她們的媽媽是怎麼被「糟蹋」的,同時「窮則變、變則通」,蔥、薑爆香提味後,燒煮前先取出丟掉;白、紅蘿蔔切大塊或不同形狀一起煮,挾食時容易區別;青菜大火先炒,盛出部分,再關小火燜煮一下,就可做出兩種口感了。

看著女兒安心、大口地吃著,心中忽然明白,妻子從沒感覺是被糟蹋,而是種被家人需要、無怨無悔付出、充滿幸福感的「歡喜做」,我直到此刻才終於體會到。

我也不時會做一兩樣祖傳拿手菜,豐富一下菜色,如今,餐桌上除了有媽媽味的台菜,又加上了湘菜、京菜。而我這個掌廚的也有了兩個副手,她們願意在休假日進廚房幫忙打打雜,看著、學著、說著、笑著,一起「要吃好吃的,就要自己做」。

(本文刊於2019/11/15人間福報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