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劉秀枝
逢年過節,在電子郵件與社群網站上問候親友,每次結尾時很想用個別出心裁的祝賀語,不要總是老掉牙的「健康快樂」這4個字,但常常還是沿用了,因為除了不會出錯,它還有醫學的背後意涵。
健康與快樂這兩件事有關聯嗎?是互補還是因果關係?想當然耳,有健康的身體,自然心情愉悅,至少不會不快樂;而且不少慢性疾病如癌症、中風或巴金森氏症常合併憂鬱症狀,就是個反證。
幸福感愈高愈長壽
但心情快樂就會身體健康?甚至降低死亡風險嗎?
快樂是主觀的感受,它的廣義「幸福感」則比較具體。學者認為幸福感有3個層面:1. 快樂(hedonic well-being):即高興、欣喜,是一種當下或短時間內情緒上的欣悅,而且會隨著時間波動。2. 滿足感(life evaluation):對自我與生活品質的滿足感。3. 幸福感(eudemonic well-being):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滿意。
十多年來,許多有關快樂與健康的論文陸續發表,大都是大型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多數認為兩者有密切相關,尤其對老年族群更為顯著,而且快樂的人較為健康,甚至死亡率較低;但也有可能是健康的人較快樂,加上研究方法與對快樂的定義不一,因此很難完全確立其因果關係。不過,以「英國長期老年追蹤研究」這篇論文而言,很可能幸福感愈高,則愈健康。
9050位平均年齡65歲的英國居民,接受15道題的問卷以評估其幸福感,例如自主權、自我成長、接受自己和覺得人生有意義等,分數從0至45分,分數愈高代表幸福指數愈高。追蹤8.5年後,1542人去世。發現分數處於最低四分之一者,其死亡率為29.3%; 而分數處於最高四分之一者,只有9.3%。因為幸福感還受到年齡、性別、教育、財富、抽菸、喝酒以及慢性病等因素的影響,經由統計分析,發現分數處於最高四分之一者的死亡率,在把這些因素加以控制後,還是比最低四分之一者降低了30%。這個研究顯示,幸福感這種心理狀態對健康與存活具有保護作用。
由此可見快樂與健康不僅互補,而且有幸福感的人可能較長壽。那麼,促進健康除了從良好的生活型態如運動、飲食和睡眠,還可以從快樂和幸福感著手。
有些人天生快樂、非常樂觀,不管多麼不如意或壓力多大,都能輕易化解;但有些人卻多愁煩憂,常持負面看法。幸好,快樂是可以學習的:
1. 常和快樂或正面思考的人相處:快樂是會感染的,跟快樂的人在一起會放鬆愉快,與愛抱怨的人相處久了也會跟著抱怨、不快樂。
2. 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對人往好的方面看,遇困難則轉念,自然會覺得幸福。
3. 心存感恩:珍惜目前所擁有的親情、友情、工作、興趣等等,不要與人比較。
4. 多接觸愉快的事物:如看喜劇片,讀幽默小品,並時常在心中回味。
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快樂的撇步,養成習慣,會更快樂健康,健康快樂。
(本文刊登於2019年6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下一篇: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