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行為,非罵不可?安老師的糾結 ◎袁葦(職能治療師)
安老師是我的老朋友,也是高年級特教班的導師。她總是把長髮俐落地紮在後腦勺,淡淡的薰衣草髮香,是讓全班八個孩子最安心的味道。
這群高年級的大孩子們經過多年訓練,多半能聽懂師長的指令、認識一些簡單的國字,以及基本照顧自己的能力。雖然,他們各自有自閉症、唐氏症、過動衝動、發展遲緩等問題,但孩子們的身體,還是會按照時間表進入青春期。
安老師的班上有個男孩阿亞,這一年來聲音變得低沉沙啞,也長出喉結了。他會去安老師身後嗅聞髮香,也會突然牽起女孩的手,用三、四歲兒童的口吻說:「抱抱,抱一個!」
「那樣看起來真的很不恰當,會嚇到同學們的。那不就是『色伯伯』的行為嗎?」安老師嘆口氣。
「我嘗試了提醒、勸告、約定、獎懲等種種策略,似乎都不能有效禁止這些不當行為。上星期,阿亞牽起玲玲的手親了下去,把玲玲嚇哭了。我很生氣,以超出過往十倍的強度,狠狠訓斥了阿亞一頓。之後,我發現「責罵」、「立即喝止」,是所有方式中較有效的,阿亞的不當行為從每天兩次,慢慢減到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
我靜靜聽著安老師的敘述,知道一向有耐性的她,是真的被逼急了。
「昨天,阿亞媽媽打電話給我,說孩子最近情緒起伏很大,不但會喃喃自語,也不想來上課了。媽媽不希望我用『責罵』的方式來改正阿亞的行為,她說,原本阿亞好不容易對同儕產生興趣,結果也給我罵縮回去啦。」
呃,副作用出現了。
「可是,我束手無策了呀!」安老師無奈地望著我:「我跟阿亞媽媽說,我可以用教育的方式教導阿亞,只是這真的需要時間。然而在這段時間內,阿亞一天兩次的不當行為,不是就會養成習慣,更難改正過來了嗎?」
聽到這兒,我大概知道雙方的立場與想法,僵持在哪一點上了。
老師若覺得除了「嚴厲禁止」外別無選擇,肯定會啟動媽媽的防衛系統。我告訴安老師,當有些事情解決不了時,只要將視野拉遠,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如果親師都有共識,孩子不是不懂道理,只是因為無法自我控制而導致的行為問題,在事後認知提醒效果不彰的情況下,我們就得先處理「自控」的問題,而不是直接處理行為問題。
自控,是從根本上訓練孩子克制、忍耐衝動,再類推到生活種種事件上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說,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
正常情況下,當被處罰、挨罵的嫌惡感,強過於衝動與欲望時,處罰、責罵就能達到效果,但對自控不佳的孩子,往往效果不彰;而訂契約來矯正行為,則是在衝動發生前先和孩子約定合理的鼓勵或處罰,但在衝動當下,也常被丟在腦後,先做了再說。
所以,處理的時間點,最好是在衝動正要「點火」時……說白話一點,就是菸癮發作,但還沒有去抽的那個當下。
所以,第一步應該是「覺察」:當師長覺察到那個時間點時,也要引導孩子「自我覺察」,並「說出」當下的感受、想做什麼事,再幫孩子找一個合適的活動,轉移當下的注意力。而這種行為矯正策略,和學習任何新事物一樣,需要反覆練習才能穩定。
討論到最後,我和安老師的結論如下:覺察行為→「說出心中的衝動」來克制「行為上的衝動」→轉移注意力→反覆練習→類化於生活中。
「好的,我想這樣阿亞媽媽應該可以接受。」安老師終於鬆了口氣。
(本文刊於2019/01/22人間福報「生活練習題」專欄)
下一篇:媽媽的省思 ◎淑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