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10:52:55閱寫協會

長輩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

三十歲時曾聽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輩說,買房子要買在大醫院旁邊,看病才方便。當時聽了覺得好奇怪,只聽過住家要選在好學區以便孩子上學,但醫院附近難免有救護車的鳴笛聲,怎適合住家?日前,去探望兩位失智長輩,我有了不同的體悟。

一位是朋友的母親,九十一歲,她因跌倒導致左手骨折,才剛出院;貼心的子女重新布置她的套房,把浴室的澡缸改裝成沖澡設備,以利輪椅進出,買了洗澡輪椅、電動病床和氣墊床墊,床上鋪著輕軟溫暖的粉紅蠶絲被,讓長輩不覺得是病床,旁邊擺了一張長沙發,作為照顧者的床鋪。

另一位是遠房親戚,九十三歲,他因左腦中風造成右側肢體無力和失語症,有移工看護與子女隨侍在側。

這兩位長輩的經濟狀況都不錯,可以請人在家照顧,兒女孝順且已退休,能輪流幫忙,但多少家庭有如此條件?即便如此,將來門診回診也是個問題,比如偏癱的長輩很難進出計程車或自家車,而能夠上下輪椅的車子不容易訂到,但也沒有嚴重到叫救護車的程度。如果住在醫院旁,不僅急病時搶救快,年老不良於行時,就診也方便。

每個年齡層的需求和領悟都不同,例如年輕時搭飛機喜愛靠窗的位置,興奮地欣賞窗外風景,忙著拍照;年紀漸大,方便走動與上洗手間比較重要,於是走道位子優先。我現在到捷運車站,也漸漸能體會當洗手間空出來時,為什麼老人家會請別人先上,她要等坐式馬桶,因為膝蓋蹲不下或蹲了起不來,所以我請老人家吃飯時,都先確定餐廳的洗手間一定要有坐式設備。

不僅每個世代有不同文化,個人之間的差異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大,我們不是常聽到老妻稱老夫「愈來愈固執」,老夫說老妻「愈來愈囉嗦」?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常和朋友分享,我們不但要接受逐漸變老的自己,也要珍愛親情、友情,不要想去改變老伴、老友的習慣;不是深交的朋友,如果看不慣、談不來,不來往就是了,把時間留給自己。

除了珍惜愈來愈少的時光和有限的體力,我量力而為,健行從爬高山,改為走小山丘或在公園散步,一樣有運動效果。對於比自己年紀大的人,更要有同理心,因為自己將來也可能跟他們一樣;遇到莽撞氣盛的年輕人,也懂得包容,因為他們的路我走過,他們只是時候未到;對於因我掏錢慢而有點不耐煩的店員,我體諒他是因為工作量大、趕業績的關係。

年過六十,打拚過、困擾過,也生病過,想到還能自立自主,悠遊自在地健行、旅遊、寫作和閱讀等,心中滿懷感恩。未來也許很長,會有失智症等慢性病上身;身邊的人也許與你天長地久,但也有可能等不及說再見,這都不是我們能預料或決定的。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吧!

(本文刊於2018/05/07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