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 ◎趙華
從毛絨絨又肥厚的深綠葉片下,伸出一個個淺綠萼片所保護的白色小氣球,隨著時間過去,鼓鼓的多角小氣球就要爆炸,裡面似乎藏著什麼秘密,前方的小孔洞已現端倪,最終綻成外白內紫的雙色鈴鐺,天鵝絨般的質感透露它發不出清脆聲響,但即使只是靜靜佇立在陽台一隅,仍難掩它的美麗,叫人忍不住對它多看兩眼。
這碩大美艷的花叫做大岩桐,學名是Sinningia speciosa,屬名Sinningia是紀念德國波昂大學園丁Wilhelm Sinning,種名speciosa的意思則是華麗,指它的花又大又美。沒錯,相較於它那開著小紫花的親戚非洲堇,大岩桐顯得巨大許多,花大葉片也大,配上深紫、淺紫、紅、粉紅、白等等花色變化,以及絲絨質感的花瓣,大岩桐多了幾分雍容華貴的氣質,而廣受大眾歡迎,改良後還出現重瓣、鑲邊、條紋等品種,讓它的人氣居高不下。
這樣的美人曾經身價不菲,在當時月薪才一萬多元的民國50~60年代,花市裡,一盆大岩桐就要價150~250元,但還是有愛花人,甘願為了它們掏出大把鈔票,這款憨人——我阿母就是其中一個。然而,也許是不諳花性,抑或是操持家務過度繁忙、疏於照顧,在阿母的少女時代,她那貴森森的大岩桐,後來並沒有像她的人生一般精采綻放,反而沒過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有了阿母的慘痛經驗,每次我在花市看見大岩桐,即便是起了貪念,想把它納入後宮,也幾度打消念頭,我可不想賠了夫人又折兵啊!去年夏天,又在花市和大岩桐相遇,終於鼓起勇氣,向老闆提親——不,我是說問價錢。發現價格平實許多,以阿母那個年代買一盆的錢,現在至少可以買三盆!我當然歡天喜地的把它們帶回家,按照花市老闆跟google大神的指示,伺候著幾位「高貴不貴」的貴妃。
根據資料顯示,大岩桐原本生長於南美洲的雨林底部,大多來自巴西南部,喜歡涼爽到溫暖、並且通風的環境,不喜歡受到太陽直曬,也不喜歡潮溼積水,太陽太大,葉子會曬傷,潮溼積水,底下的塊莖會腐爛,台灣高溫多雨,如果把大岩桐放在室外,接受日曬雨淋,那麼它十之八九會死給你看!一般來說,放在明亮的窗台或陽台,就能讓它獲得足夠的光線,只要再注意澆水量,讓大岩桐多活幾年應該不成問題。
遵循花市老闆的教誨——等盆土變乾、變輕再澆水,我每天小心翼翼地觀察,用手掂掂盆子的重量,才敢澆水,並且常常轉動盆子,盡量讓它們的每一面,都能夠均勻的受到光線照射。面對嬌貴的貴妃,小的真是不敢怠慢啊!
就這樣,大岩桐在我家活過夏天,來到秋天,總是在一批花朵謝去之後,又長出許多花苞,在陽台上開得熱熱鬧鬧,直到寒冷的冬天,出現了奇怪的現象,這幾盆大岩桐花謝後,連長出花朵的莖都乾枯了,只剩下幾片底部的葉子一息尚存。其中一盆,甚至所有葉片都枯萎了。我以為我重蹈覆轍,跟阿母一樣,摧殘了一顆無辜的小生命。正想把枯死的那盆倒出來清理的時候,土裡滾出一顆像馬鈴薯的東西,清除上面的土壤和鬚根之後,發現——原來那是大岩桐的地下塊莖。看樣子,它沒死,只是進入了休眠狀態。我小心地用報紙把它包好,放進屋裡陰涼的角落收藏。並且,依然戰戰兢兢,天天觀察著,其他幾盆氣息奄奄的大岩桐。
不久之後,春風吹來,大岩桐們似乎也感受到了暖意,紛紛從土裡冒出了新芽,葉子也愈長愈多,愈長愈健康,又恢復了以往充滿生機的樣子。我開心地幫它們施了點肥,期待它們再度綻放。
這時候,我才猛然想起,是否該找出幾星期前休眠的那個塊莖,重新種回土裡,將它喚醒。當我翻開那團紙球,打開報紙,不由得露出微笑——萬物有時,就像原本暫時停止的心臟,又恢復了跳動,塊莖上已經冒出了透著紫紅、布滿絨毛的小苗,驕傲地挺立著,彷彿在說:「我早就知道春天來了!」
種下這棵大岩桐,原本紫紅的葉片只有0.5公分長,4天後,變成3公分,10天後,已經長到8公分了,兩兩對生的毛絨絨葉片,也轉為深綠色,一瞑大一吋,迅速長高長大,簡直可以媲美傑克的魔豆。不久後,又伸出了花苞,1個月又3星期後,外白內紫的雙色鈴鐺就在陽台上出現了!和之前幾盆沒有休眠的白色、紅色大岩桐在春末爭相比美,陽台成了它們的伸展台。
見證大岩桐的生命循環,除了常常驚訝於它的美,也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奧妙,有這樣有趣美麗的植物相伴,生活又增添了許多樂趣呢!
(本文刊於2018/04/22人間福報「植物聯合國」專欄)
上一篇:我得了帶狀疱疹 ◎劉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