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季準傳播」的日子 ◎朱玲
資深廣播人李季準於4月22日離世,享年74歲。一則則媒體的報導,彷彿掀開了我的記憶庫,當年曾與李先生共事的點滴,也一一蹦跳出來。
在廣播節目尚未流行現場call in與直播之前,那是一個強調精緻聲音藝術的年代。廣播人字正腔圓、或低沈渾厚或溫柔婉約的嗓音,往往讓聽眾產生無限遐想,李季準更是橫跨電視與廣播界的翹楚。
當年負笈北上求學的我,住在狹小如鴿籠的宿舍,收聽廣播是唯一的娛樂。收音機曾伴我度過無數孤寂落寞的日子,而李季準主持的「知性時間」與「感性時間」更是每晚必定聆聽的節目。
緣於對廣播的癡迷,民國72年從學校畢業時,我一心只想踏入嚮往已久的廣播圈。然因非相關科系畢業,加上沒有任何人事背景,只能默默等待電台招考機會。
一次翻閱報紙的工作版,季準傳播徵求節目企劃的廣告蹦入眼簾。學商的我對何謂「企劃」毫無概念,憑藉的只是對廣播的一份熱情,於是傻呼呼地投履歷應徵。
接到面試通知後,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前往。在偶像李季準先生面前,我一逕地抒發對廣播的嚮往與理想。或許李先生看到了我對廣播的熱情,因此讓我參與「知性時間」與「感性時間」的撰稿工作。
從一個忠實聽眾成為幕後工作者後,其中的辛苦直可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形容。至今,絞盡腦汁伏案搖筆桿的記憶猶新。
當時「感性時間」有一頗受歡迎的單元「孤雁殘鳴」,撰稿小組需帶著錄音機收錄生活中各種聲音,並產生聯想,再寫下或感性或具啟發性的文字。這對初出茅廬、人生歷練不足的我而言,不啻是極大挑戰,有時腸枯思竭寫不出東西的痛苦情境可想而知。
相較之下,「知性時間」的文稿是較容易發揮的。由於節目內容廣及天文地理、生活常識,因此百科全書與各類報章雜誌成了我們辦公桌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撰稿的同時,我也如海綿般快速吸收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庫。
由於錄音室與辦公室相鄰,因此李季準先生錄音時,我們可隨時聽到他的播音。當自己撰寫的文字透過李先生的聲情詮釋,似乎顯得份外有感情與深度,廣播明星的功力果然不同凡響,這對嚮往成為廣播人的我來說,無疑是學習播音技巧的最佳機會。
當年的李先生意氣風發、熱愛騎馬,並擁有自己的馬場。向來不苟言笑的他,有時會像個天真的孩子,手舞足蹈地與同事們聊馬經,無形中,我們也瞭解了那份人與馬的相處哲學,而這也是我們與李先生最親近、最輕鬆的時刻。
雖在季準傳播服務時間並不長,但因是第一份與「廣播」如此靠近的工作,故許多記憶彷如昨日地深刻。
兩年後,我如願進入廣播圈。在一次金鐘獎頒獎典禮中,李先生特別請女兒前來跟我道賀。我訝異多年後,他依然記得這個當年不斷做著廣播夢的毛頭孩子,那份感動是無法言喻的。
在人生舞台上,李季準先生雖已謝幕,但這位曾有第一代「電台情人」之稱,且對後輩影響深遠的廣播人,將永遠是中華民國廣播史上亮麗的一筆。
(本文刊於2017/05/20中華日報副刊)
上一篇:免煮飯 ◎黃金華
下一篇:小小豆兒圓又圓 ◎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