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2 20:58:40閱寫協會

麵粉,我變變變 ◎夏明明

父親常說,「窮則變,變則通。」所以麵粉在他手中像變魔法一樣,玩出好多花樣:包子、饅頭、韭菜盒,交替出現在餐桌上;四姊弟嘴饞時,立刻有香噴噴的麵茶可沖泡;咬下去喀滋喀滋、聽覺跟味蕾多重享受的芝麻巧果和麻花捲,是我們最愛的零嘴;連學校勞作需要的漿糊,也是父親用麵粉熬煮出來的。

父親曾為了生計用眷糧的麵粉做蚵嗲、炸番薯,賣給趁下課空檔湧進我家後窗購買的學生們。「我要一份蚵嗲。」「我要兩塊炸番薯。」一張張訂單,讓擠在狹窄廚房裡的爸媽,一會兒撈麵糊盆裡的番薯入鍋,一會兒翻轉油鍋裡的蚵嗲,忙得團團轉。有一次聽見爸爸咚咚咚切番薯時發出「啊」的慘叫聲,是他在忙亂中剁到手指,鮮血直冒!

自從父親驟逝,媽媽接續他的麵粉魔法,想盡辦法滿足四個孩子的五臟廟。媽媽是南方人,在大陸老家是百貨店的千金,不太會做家事,連條手絹都丟給家裡的老媽子洗,但此時為了家人開始洗手作羹湯,跟著村裡的媽媽們學做南北家鄉味。

媽媽也有把麵粉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本領:麵粉加水調成麵糊,加上鹽、蔥花、蛋,攤成香蔥蛋餅;放點蘿蔔絲煎一煎,成了蘿蔔絲煎餅;把上一餐剩菜加水煮滾後,將調好的麵糊用筷子撥入,添點木耳、金針等再打個蛋,就成什錦麵疙瘩。至於蒸好的熱饅頭,可以夾辣炒酸豇豆、榨菜炒豆乾肉絲配稀飯,而沒吃完的冷饅頭,第二天切片炸一下,起鍋後抹點鹽,就是大家一塊接一塊搶著吃的零食,真過癮!

最有趣且最講究的魔法麵粉大餐,是包水餃。我們幾個蘿蔔頭一起加入行列,剁肉、剁菜、和麵、揉麵、搓成條再揪成小圓坨,大手、小手將它們壓扁擀成皮,不會擀的就用手使勁壓扁,拉一拉、扯一扯,大的大、小的小,包出來的水餃立著、躺著,有捏成扁形、三角形、圓形的,還有餡露出皮外的。餃子煮好,不等白煙熱氣散去,蘿蔔頭們便迫不及待一擁而上。韭菜餡、高麗菜餡,加上散發出的麵香、肉香、蔥薑香氣,是舌尖上最美味的歡樂記憶。

婚後,我也喜歡帶著兩個女兒一起玩麵粉,不管是冷水麵、發麵、燙麵,或是西式點心,只要麵粉及水比例拿捏得當,就可以輕鬆變化出美味的麵食。

孩子再大一點,我鼓勵姊妹倆邀同學來家裡,由簡單的手工餅乾開始,進而烘烤可口的披薩,中秋節做應景的蛋黃酥鳳梨酥、耶誕節蓋夢想中的薑餅屋,大人小孩玩成一「糰」。

如今,兩個女兒獨當一面,擀皮做蛋餅、包水餃、蒸肉包,都難不倒她們;朋友生日時親手烤個蛋糕慶生、參加聚會做些西點當伴手禮,實惠又有誠意,這一套麵粉魔法就這麼傳承下去!

 (本文刊於2016/09/22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