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家常話>籠子◎蔡怡
那是一段起飛的歲月。我們的房子變大,兒子成長入學,丈夫在太平洋兩岸如候鳥般來回穿梭,我自己有了工作,歡喜走出家庭,如陀螺般在職場、婚姻、兒子身邊急速高轉,似要騰空而起;但此時,養了一年不會啼唱的翠鳥,卻在籠裡墜地不起,沈默地死了。
因為我忙於人事,疏於照顧鳥事。
我和六歲的兒子捧著僵硬的小身體,在後院公領域的蘋果樹下挖坑,葬下鳥魂,更葬下說不出的懊悔與自責。我一再掩土於墳丘,想遮蔽自己的視線,遮蔽自己的罪孽。
多年後我回到故鄉,當年在身邊圍繞的獨子已經離家念大學,如翅膀硬了的小鳥,飛走了;丈夫改了路線,在海峽兩岸來回穿梭,有半年的時間不在家,剩下我一人住在透天厝裡,過起空巢的日子。雖有工作寄託,但望著牆邊整排樟樹,我又燃起養鳥的念頭,這回,我下定主意要養隻會高聲鳴唱、表達喜怒哀樂的黃鶯。
那是周六還要上班的年代,我刻意打造星期天如度假的休閒。在遲遲晏起的暖日,我把豐富的早午餐,豆漿、水果、蛋餅、與核桃麵包用大托盤,攤晒在泳池邊的玻璃桌面,坐然後在桌邊陽傘下,耳聽隨身攜曳出的古典音符,鼻嗅拂面輕風傳來的月橘芬芳。這良辰美景,我要和心愛的黃鶯分享,於是將它高掛在樟樹枝上,讓一樹的濃綠遮住鳥籠,讓昂揚的啼聲自葉片自然流露。
我猜,隱在蓊鬱中的鳥兒會忘記自己是隻籠中鳥。
這樣的庭院我一個月最多只能享受一兩次,平日我總是如過客走過樟樹下,匆匆一瞥春日的杜鵑或夏日的百合,就睡眼惺忪地坐進轎車,加入上班族冗長的車陣。車流壅塞的不僅是汽車,更是一個個為生活自我挑戰打拚的缺血靈魂。
直到天黑,我拖著沈重的雙腳再打樟樹下走過,帶著滿心煩亂。家中的黃鶯已沈寂,我替牠蓋上罩子時,總覺自己何嘗不是隻困在看不見框架中的鳥兒。
金黃爆竹花,在屋頂成串熱鬧喧騰,那季節的容顏提醒我又是一年歲暮,又是任滿園花期獨自來去,獨自芳菲的一年。
或許那個星期公司發生太多事情,或許董事長在毫無預警下通知我將部門支出削減五分之一,讓我特別勞累,這等於是工作量完全不減的情況下裁員。我可以容忍辛苦,但怎麼和情如姐妹的同仁開口?我該裁掉誰?那個星期天,我吃過早午餐後,呆望滿園的寧靜,不知不覺在鳥語花香中睡著了。夢中一片祥和,沒有虛榮期許,沒有名利爭奪。
乍醒來,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好久才想起我的黃鶯,抬頭找尋樟樹葉叢的鳥籠,見小門開著,籠內、地上散落幾根黃色羽毛,鳥籠內有幾經掙扎的血跡,不見鳥蹤。
遊目四顧,牆頭不知何時多了一隻黑色野貓,正舔手舔足,發出聲聲飽足的低吼。原來在我沈睡的平靜星期天下午,牆頭邊、樟樹下,上演完一齣物競天擇的殘酷生命戰。
太過震驚的我狂亂地在屋裡屋外到處逃竄了一番,最後衝進寵物店,挑了一隻一模一樣的黃鶯,填入一個一模一樣的鳥籠裡。
已經空巢的我不能容忍另一個空巢,我要立即的填補,雖然我明知填補的不過是一個生命的替代,但我甘心被欺騙。
從此,黃鶯成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真正籠中鳥了,牠只活在上下左右不過一英呎的小天地裡,不缺吃,不缺喝,每天鳴唱如昔。十年後,牠老死在我為牠營造的樊牢裡。
我決心不再養鳥陪伴自己,只在園中樟樹下放置餵食器,放置鳥浴盆,讓林間鳥兒自由來去覓食、戲水,享受牠們在空中留下的短暫色彩、弧度、音符與流動。
終於,我也決心把位於權力中心、廝殺搏鬥的工作辭了,釋放了籠中的自己。
【2015/6/13 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