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8 00:00:00閱寫協會

記憶藏寶圖/菜頭發粿過好年 ◎林辰


(圖/川貝母 )

除夕前幾天,我們新店十四張林厝的農家都忙著採摘田裡的蔬菜,送到市場賣個好價錢,準備過個好年。若遇到陰雨連綿的日子,必須加緊腳步,全家總動員和時間賽跑,以免蔬菜泡在水裡爛掉。

●愛吃所以不怕累

大人在田裡採蘿蔔,我們小朋友負責蹲在圳溝邊,左手一把抓著帶軟刺的葉梗,右手淘起冰冷的水洗去汙泥,讓白白胖胖的蘿蔔現身。我的手指凍成紅色,有些僵硬,清澈的鼻水不聽使喚,不停地流出來,但又沒有手可以擋。幸好,最後總會等到大哥說:「這是最後一把了!」

過年前,我和堂姊們還有一件重要任務要執行──挑著阿嬤洗乾淨的糯米,到現在的「和平社區」(早年大陸撤退的軍民聚集的違章建築群)內唯一的豆腐店,請他們用磨豆漿的機器碾成米漿,以便做年糕。

社區裡的大叔們鄉音很重,又總扯著嗓子說話,我因為聽不懂他們說話而感到不安。但想想可以吃到各式甜的、鹹的年糕,即使米漿好重、路好遠,也就不在乎累了。

回到家,阿嬤將米漿袋內多餘的空氣擠出,袋口捲成螺旋狀纏緊後放在「椅條」上,上面架一根扁擔緊緊地壓住布袋,椅條的兩端用麻繩圈繞扁擔的兩頭,放置一夜,讓米漿水慢慢流出。隔天,袋內的水壓出後,留下白色、半硬的生年糕,就可以拿來做甜粿和鹹甜粿了。

甜粿、鹹甜粿、蘿蔔糕和發糕是過年必備的糕點,前前後後得花四、五天的時間才能完成。小時候總愛在廚房看大人們忙,跟在旁邊問東問西,她們通常會有耐心地為我解答,只有蒸發糕時不喜歡小孩多問。長大後才了解,發粿是吉利的象徵,大概是一年才做一次,發粉的量不好控制,很難肯定個個都會「發」,因此不喜歡孩子多問,擔心觸霉頭。

廚房有兩口大灶,上面各有一個約七、八十公分寬的鐵鍋。年節時,兩口灶會同時啟動,一只上面疊了三層木製的方形蒸籠,蒸氣不停地冒出來;另一邊的大鍋則用來烹煮全家的餐食。

媽媽、伯母、嬸嬸簡直像陀螺般不停地轉,還要抓時間外出幫孩子、先生買新衣。她們忙歸忙,還是說說笑笑地進行著繁忙的家務。

●老家重溫舊時光

除夕那天她們最是辛苦,早早四、五點便起床打點,煮飯、準備拜拜……直到吃年夜飯席開兩大桌,全家人都擠進去,一年的辛勞才暫時畫下句點。

主桌是阿嬤、大伯、爸爸、三叔、四叔及各房的大男孩們,其他人坐另一桌,但我們都得等到四叔回來才正式開動。

四叔是阿嬤最小的兒子,也是家中唯一被栽培讀到高中的孩子,他畢業後正逢台灣的經濟由農業轉型到工業的年代,當了幾年修理電視、收音機等電器用品的學徒,有一技之長後,在景美開了一家電器行,生意做得很順利。

四嬸早上會帶著孩子們先回來幫忙,四叔在年夜飯前騎機車趕到,一定會帶著特別的禮物給阿嬤,像是當時很珍貴的日本蘋果、日本清酒等。

等四叔回來,全家到齊,圍爐正式開始。通常能象徵吉祥、好彩頭、步步高升、年年有餘的菜色一樣也不少,大家享用著媽媽們用心做的美食,互相敬酒,熱鬧得很。孩子們最期待的,當然是年夜飯後長輩們發壓歲錢囉!

守歲時,媽媽們忙著準備午夜子時一過拜天公的祭品,哥哥們有的跑到曬穀場去玩鞭炮,有的聚在一起「撿紅點」,我則是撐不了多久就瞌睡蟲上身了……

鞭炮聲此起彼落地傳來,媽媽在被窩邊跟我說:「起床囉!穿好衣服先去阿嬤房間拜年,記得要說:阿嬤,新年快樂,祝您老康健!」

樹大會分枝,新店十四張林厝的大家庭維繫了八、九十年後各自開枝散葉,如今每一房早已四代同堂,吃年夜飯已經可以輕輕鬆鬆、打扮得光鮮亮麗地去飯店圍爐。

但母親今年八八米壽,堅持我們這一房回老家團聚,依舊要做粿,依舊要拜祖先,讓大家重溫兒時過年的熱鬧氣氛。

2014/01/28 聯合報.繽紛版

汪詠黛 2014-02-09 19:42:16

聯合報繽紛版的「記憶藏寶圖」
最適合大家投稿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