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7 14:00:00閱寫協會

【悅讀人生】粽情綿綿 ◎張知禮

母親習慣參考農曆的節氣過日子。小時候,「穀雨」剛過,春天乍暖還寒的天氣雖漸趨穩定暖和,但她叮囑必須過了端午方能盡收冬衣,我就開始盯著日曆上的節氣,不僅為了急於擺脫厚重的衣物,也盼望「粽子節」快點到來。因為每年只有此時才能享用母親親手做的兩款粽子,一種當然是香糯可口的竹葉裹粽,另外一樣則是小巧可愛的香包吊飾。

母親大學甫畢業,即隨父親一家從北京來台灣,她婚前很少下廚,更別說包粽子了。母親先跟奶奶學包北方人的紅豆粽、小棗粽,後來又從鄰居及同事處學會包鹼水粽、豆沙粽和台灣粽子。家裡的端午粽隨著母親手藝的精進與家中收入的遞增,逐漸變得花樣繁多、內容豐富;蹲在炭火旁苦守粽子出鍋的小蘿蔔頭,也從兩三個衍增到輪流跑到瓦斯爐邊的六姐弟,唯一沒變的是我們巴望的熱切眼神,以及七嘴八舌地問聲:媽,粽子好了沒?

 

等看見滿臉汗水的母親在白煙蒸騰中,用竹筷把一串串香味撲鼻的粽子從鍋中撈起時,我們著急又嘴饞地歡呼著簇擁到餐桌旁,母親把粽子一一放入各人碗裡,我們嘴裡咀嚼著熱騰騰的粽子,不時誇張地驚呼:「這塊肉好大啊!」

 

身兼職業婦女的母親只能利用節前的星期假日包粽子,她一早先把糯米浸泡在臉盆裡,然後上市場採買材料,回家後就忙著刷洗竹葉、拌炒餡料……包好後又蒸又煮的,一直忙到黃昏方算大功告成。疼愛孩子的母親從不讓我們插手幫忙,我身為長女自覺應當分勞,幾次嘗試學著包粽,但母親一見我包出來的粽子既不成形,又鬆散不緊實,總說:「等煮出來都成了一鍋竹葉稀飯,還是算了吧!妳陪我聊聊天就好。」

 

包粽子的重頭戲才落幕,我們就期待著絲線香包粽的登場,不單是喜歡那美麗香氛小粽子,也愛聽母親重述她故鄉的風土人情以及與父親的戀愛經過。雙親平凡的兒女情長,可是比白蛇與許仙的故事更好聽、動人呢!

 

母親說香包粽是跟姥姥學會的,姥姥手巧心細,擅於女紅刺繡,當初媒婆就是用這一點打動姥爺說成親事的,因為姥爺家是小地主,對兒媳婦很挑剔的……母親微笑著細說,最後總會輕嘆一口氣:「不知道爹娘怎麼樣了,何時才能回去與他們團聚?」

 

母親喚我取出學校美術課的圖畫紙,與已經準備好的繡花線、檀香粉等材料一併擺在餐桌上,我安靜地傍坐桌邊,她把一張圖畫紙裁成一道道長紙條,仔細將長紙條以三角形反覆折疊固定後,展開,把沾有檀香粉末的小棉花球放入,復又折成一個立體小三角錐。等桌面鋪了一堆三角紙粽,母親開始挑選繡花線的顏色,一顆紙粽以三種顏色的繡線交錯纏繞,有用相同色系者如淺粉、桃紅及玫瑰紅,有用對比色者如鮮黃搭藍紫再夾上一道翠綠……一顆顆鮮豔的絲線香包粽子終於完成。

 

接著再以縫棉被的粗針將棉線穿起對折,從粽子頂端穿出到尾端,或單顆,或上大下小成一雙,最後於尾端繫上穿有彩珠的繡線流蘇,就是一串玲瓏的小香粽吊飾。我總要母親加長棉線當項鍊,讓我掛著對玩伴們炫耀。

 

竹葉裹粽繁瑣費工,每年端午,母親不嫌麻煩地預備各樣甜鹹餡料為家人包粽,滋養了我們的童年;絲線香粽是細活,色澤鮮麗的繡線密密纏繞的似乎是母親永無止盡的鄉愁。如今年高八十五歲的母親雖然早就不做這兩樣粽子,然每當「立夏」過後,我帶著她喜歡吃的鳳梨、芒果回娘家探望時,母親仍會慈祥地叮嚀:

 

「天氣慢慢熱了,可不要貪涼,『芒種』過了就是端午,等吃了粽子才能收冬衣噢!」

(本文由「台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提供http://mypaper.pchome.com.tw/melodywang101

2013/06/12人間福報.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