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00:00:00閱寫協會

【教育心.教養情】同理的溝通 ◎郭玉霞

我聽一些小學老師提到,每到新學期接新班時,最怕的是班上有行為異常的學生,如過動症、自閉症等等,如果有這些學生在,日子就不好過了。我能想像在班上有這類學生時,老師上課會困難很多。

朋友美惠的孩子小武正在讀小學。小武活潑好動,常常被老師嘮叨說上課不專心,美惠心想:這孩子就是這樣,大一點就會好了。

在小武從二年級升到三年級時,學校重新編班,由一位陳老師擔任他的級任老師。在開學一周後,陳老師在小武的聯絡簿上寫著:

「貴子弟在上課時,常常無法專心,造成我上課的困擾,請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做檢查。我的班只是一個普通班,無法對貴子弟做個別的指導。」

美惠看了這段話,心裡很不是滋味。她難過地告訴我:「我自己的孩子難道我不知道嗎?他只是活潑好動而已,我會帶他到醫院做檢查。但是,如果檢查有問題,難道級任老師就可以不管嗎?」

無獨有偶的,有一次在班親會上,美惠遇到一位熟識的家長,閒聊之中,向她提到這件事,那位家長聽到之後,很驚訝的說:「怎麼這麼巧,我的大孩子兩年前在陳老師的班上,陳老師在聯絡簿上也是寫著相同的話,我當時的心情是既難過又生氣。後來,還是聽老師的建議,把孩子帶到醫院做檢查,醫生說他很正常。唉!老師難道不知道她這樣寫,對我們會造成多大傷害?而且如果孩子真的有病,在她的班上,難道她真的可以不聞不問嗎?這讓家長怎麼放心?」

這位陳老師的做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老師如果要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自己必須先了解一般所稱的「注意力缺乏症」、「過動症」、或「注意力缺乏過動症」都會有一些核心的症狀,老師要觀察學生是否有這些症狀,而且觀察的時間要長達數個月。只觀察一個星期、或學生只出現上課不專心這一項,就懷疑是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是有些草率。

其次,目前的教育政策是將異常的孩子回歸主流,即放在普通班,這樣勢必會帶給上課的教師困擾,所以老師們要調整的是自己的心態,在自己的班,就是自己的責任。目前,對於特殊孩子的研究日益增多,有些可用藥物控制或物理方面的治療,在教育方法方面,也有很多書籍可以參考,老師藉這個機會來充實相關知能,也是有必要的。

再者,老師在溝通時,要同理家長的立場。同理,指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他們的需求與感受。先試著想想看,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類似的過動情形,會希望老師在學校時,能給孩子額外的關心和協助,讓他們盡量適應與學習,而不是將他們視為麻煩製造者,撇清自己的責任,或讓他們在班級中受到師生的排斥。

如果在班級中有類似的學生,老師們可以做的是先充實這方面的知能;其次,要長期的觀察,看學生是否符合核心的症狀。如果可能性很大,那麼老師必須站在「將心比心」的立場上,向家長提出建議,例如:「小武是個可愛的孩子,我觀察了他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他可能有『注意力缺乏症』的傾向,建議你們抽空帶小武到醫院檢查,如果確定是過動方面的問題,醫療的介入愈早愈好。如果不是,那麼我們也比較放心,未來大家一起想辦法來幫助他,我們同樣都是愛小武的人。」

面對特殊孩子,老師們該如何轉念呢?你可以這樣想:這正是個好機會,讓學生們培養關照他人的情懷,順便磨練自己的愛心與耐心,我們還要感激有他們的存在呢!

作者:郭玉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

2012/10/05人間福報.家庭版】

 

林老師 2013-05-31 17:43:00

現在特殊生的比例真的比想像中還高~~
孩子常有機會接觸到,剛好也是學習同理心和愛心的好機會
關於遲緩兒和自閉兒的部份
想推薦《十人十色的小青蛙》這本書
將遲緩兒的特質、學習與生活點滴都詳盡呈現
另外在再推過動兒的繪本《薛利,停不下來的小烏龜》
作者本身也是過動兒的母親
她將小烏龜擬人化成過動的小朋友
用最淺顯的方式讓讀者了解過動症
在教學或教養上都很實用
和各位有需要的老師和家長分享!
http://blog.roodo.com/feibao/archives/2520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