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16:00:00閱寫協會

【書訊】遠景新書:為何堅持 What for insist on?──七等生精選集,畫展暨新書座談會,歡迎文學同好參加



作者:七等生

出版日期:20120821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ISBN9789573908265

定價:390

優惠價:332


畫展暨新書座談會
時間:82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OD咖啡(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821∕02-23689899

主持人:張恆豪(主編)
與談人:七等生(作者)、舞鶴(作家)、劉懷拙(藝術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蕭義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為何堅持:七等生的文字信念】


在臺灣文學史的系譜上,七等生向來被歸為戰後的第二代,但毫無疑問的,他是本土派現代主義的先驅者、獨行者,也是代表性、指標性的傑出作家。與他同代的大多傾向社會批評或鄉土情懷的寫實主義同儕比較起來,七等生可說最具有鮮明的、與眾不同的特質。


他的小說特質,一在主題思想,一在形式風格,一在小說語言。他創作的終極目標,認為是不斷通過文學的再現對生命的冥想,以塑造完整自我的工作歷程,因此其小說的著眼點,自不在於現實表象的反映而是揭露內心的感應。在形式風格上,七等生經常運用寫實與幻想的交融,創造寫實、寓言或象徵的美學形式,操作他那獨自性的語言節奏脈動,來探索繁複尖銳的現實問題,並且將它轉化為內心的冥想,內化為生命哲理性的省思。


這冊精選集中收錄了七等生各個時期共十八篇創作,計有〈灰色鳥〉(1966)、〈我愛黑眼珠〉(1967)、〈慚愧〉(1967)、〈精神病患〉(1967)、〈結婚〉(1967)、〈分道〉(1969)、〈流徙〉(1971)、〈禁足的海岸〉(1971)、〈期待白馬而顯現唐倩〉(1972)、〈在霧社〉(1973)、〈睡衣〉(1974)、〈德次郎〉(1976)、〈散步去黑橋〉(1978)、〈銀波翅膀〉(1979)、〈夏日故事〉(1979)、〈環虛〉(1984)、〈目孔赤〉(1987)、〈我愛黑眼珠續記〉(1988)等。

 

並收錄七等生獲得國家文藝獎的得獎感言,從中可看出他的文字與思緒依舊敏銳細膩,也是作者對半世紀以來創作歷程的回顧與省思。文前由編者,也是長期研究七等生創作的張恆豪撰文作序,說明編輯過程與各篇章的蘊意解析;卷後則由七等生公子,同時也是從事藝術工作的劉懷拙寫下他眼中的七等生與其創作。


新書座談會將由主編張恆豪主持,邀請舞鶴、劉懷拙、駱以軍、蕭義玲等來賓,談述他們從文字中所看見的七等生,並邀請文學家黃春明、尉天驄、季季……等昔日好友蒞臨出席。另外,現場邀請金曲獎流行音樂演奏類入圍、旅法音樂家紀宜廷現場演奏;同時展出同名畫作〈為何堅持What for insist on?〉,由七等生所繪,展期為期兩周(8/249/7),也將由作者本人以畫明志,述說他的創作歷程。現場並備有茶點招待,歡迎文學同好踴躍參加

 

 

 

讓理想與熱情再度燃燒

  七等生從一九六二年首次在聯合報副刊,經由主編林海音之手,發表小說處女作〈失業、撲克、炸魷魚〉,便開啟了他的創作生命。至二年之秋,七等生獲得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發表得獎感言的散文近作。再到今年的二一二年,他的文學創作歷程,正走過了漫長的半世紀五十年。


  在臺灣文學史的系譜上,七等生向來被歸為戰後的第二代,但毫無疑問的,他是本土派現代主義的先驅者、獨行者,也是代表性、指標性的傑出作家。與他同代的大多傾向社會批評或鄉土情懷的寫實主義同儕比較起來,七等生可說最具有鮮明的、與眾不同的特質。


  他的小說特質,一在主題思想,一在形式風格,一在小說語言。他創作的終極目標,認為是不斷通過文學的再現對生命的冥思,以塑造完整自我的工作歷程,因此其小說的著眼點,自不在於現實表象的反映而是揭露內心的感應。在形式風格上,七等生經常運用寫實與幻想的交融,創造寫實、寓言或象徵的美學形式,操作他那獨自性的語言節奏脈動,來探索繁複尖銳的現實問題,並且將它轉化為內心的冥想,內化為生命哲理性的省思。

  依長期對七等生文學研究頗深的張恆豪先生對七等生創作的分期,在早期的「居城時期」(一九六二年之後、七年之前),依次選了〈灰色鳥〉(1966)、〈我愛黑眼珠〉(1967)、〈慚愧〉(1967)、〈精神病患〉(1967)、〈結婚〉(1967)、〈分道〉(1969)等六部,這其中,〈精神病患〉是中篇,原先即有兩種不同版本,最早發表於《文學季刊》第二期(1967),後來七等生本人做了某些刪減,大林出版社的《放生鼠》(1970)、遠行出版社的《放生鼠》(1977)及《我愛黑眼珠》(《七等生全集》,2003)都是蒐入此一刪減本,本選集亦復如此。〈分道〉,原先發表和後來蒐在《巨蟹集》(新風出版社,1972)都命名〈十七章〉,〈分道〉是作者後來的改名。


  中期的「離城時期」(一九七之後,至七三年),選了〈流徙〉(1971)、〈禁足的海岸〉(1971)、〈期待白馬而顯現唐倩〉(1972)、〈在霧社〉(1973)。後期的「沙河時期」(一九七四至八九年),選了〈睡衣〉(1974)、〈德次郎〉(1976)、〈散步去黑橋〉(1978)、〈銀波翅膀〉(1979)、〈夏日故事〉(1979)、〈環虛〉(1984)、〈目孔赤〉(1987)、〈我愛黑眼珠續記〉(1988)等七篇。

 

        晚期的一九九年自教職退休後的「放浪時期」,七等生雖然仍有〈灰夏〉、〈草地放屎郎〉兩個短篇,但顯然的,其創作重心,其思維焦點,都放在獨白體的兩個中篇,一是〈思慕微微〉,一是〈一紙相思〉。由於篇幅較長,九年代之後的作品,未再選入,有興趣的讀者逕可直接參考《七等生全集》。

作者簡介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1939年生於苗栗通霄,台北師範藝術科畢業。
  從一九六二年首次在聯合報副刊,經由主編林海音之手,發表其小說處女作〈失業、撲克、炸魷魚〉,便開啟了他的創作生命。至2010年之秋,七等生獲得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發表得獎感言的散文近作。再到今年的2012年,他的文學創作歷程,正走過了漫長的半世紀五十年。


  19661967年獲第一和第二屆台灣文學獎;1985年連得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和吳三連先生文學獎。1983年接受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訪美。作品獲國際學者研究發表論文,德國郭名鳳教授更在烏爾姆大學開七等生文學講座。國內學者和研究生論文超過百餘篇。其中《沙河悲歌》、《結婚》亦曾改拍同名電影。


  2010年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表彰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豐碩成果,更是對他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偉大貢獻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