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0 02:40:42顏尼歐

無法理解的罪惡 - 模仿犯

原名:模倣犯(2001)
著作:宮部美幸
翻譯:張秋明
導讀:唐諾
推薦:賴明珠、章蓓蕾
第五屆司馬遼太郎獎
第52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文學部門)
第55屆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
《達文西》『BOOK OF THE YEAR 2001』TOP1
2001『週刊文春傑作推理小說BEST10』TOP1
2002『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TOP1
1989~2008『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Best of Best』專業人士票選TOP19 / 讀者票選TOP5
(封面照片版權屬於臉譜出版社與日本小學館)
(本文涉及重要劇情,建議看完作品後再行閱讀)

堪稱香港電影經典的《無間道》,在第一集成功賣座後連拍兩部續集。雖然稱為續集,實際上應該叫前傳跟後傳,有一位朋友說的貼切:第一集是主程式,二三集是資料片。《模仿犯》就帶給我相同的感覺,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之完整的推理小說。本書推薦人之一的賴明珠小姐說的好:「作者花了五年漫長的時間書寫,你不能急著三天兩夜讀完,太不公平!」於是乎我總共用了超過兩個禮拜的時間才閱讀完畢,除了給了作者尊敬、也再次證明了我看書之慢。

先簡單說明《模仿犯》的架構:第一部是將整個事件表象的部分完整交代,直到栗橋浩美與高井和明死亡為止。這章是用大眾與受害者家屬的角度看待整個事件;第二部用的是栗橋浩美的角度,講述整個犯罪過程與背景說明。我們可以說是犯罪者及犯罪關係人之章;第三部則是偵察與旁觀者的綜合敘事,並延續第一部與第二部之後的劇情。
有了這樣的前提之後,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我說這是一部非常之完整的推理小說,不單單只是把案情、手法、動機交代完畢而已,宮部更將包含兇手在內的43個出場關係人做了背景書寫,我已經可以想見在宮部老師在撰寫本書時,家中可能會有個類似日劇人物關係圖的圖表,以及每個人物背景設定的一覽表之類的東西。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當人們做出種種行為影響到其他人,勢必也同樣影響到該人物的周遭環境、家庭、朋友、同事、同學...等,因為人無法脫離群體而生存。在拋開架空、回歸現實的社會當中,必然會出現如同《模仿犯》中的種種場景、種種情緒。

我覺得《模仿犯》想要證明一件矛盾的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其家庭、事業、朋友等等各種背景關係,我將之稱為生存連結。不管是什麼人,都不能輕易斬斷這些連結,更脫離不了這些連結的牽絆。但卻有人可以逃脫這些連結,並且硬生生的剝奪人的生命,震撼這些連結之上的人們。而這樣的人,非我們的社會可以判斷、可以理解。

基於以上的論述,我認為《模仿犯》最大的書寫難度在於:在設定43個人背景後,怎麼樣合理的推斷出之後的行為;或者倒過來說,如何根據他們的行為、談話、態度,回推他們的成長背景。這點讓我在最主要的三個人物:網川浩一(和平)、栗橋浩美、高井和明上難以理解。實在無法想像網川做出這些行為只是為了滿足於自己能掌控全局、君臨天下的快感。我覺得這用什麼「絕對的惡」或是變態都不足以形容。而且以他聰明絕頂之姿,遇到超出他估計範圍之事,居然感覺也很容易慌張?最後,我歸納出這樣的一個角色,他的定位很簡單:就是無法理解!在他按理出牌的行事脈絡背後,卻有著慌張、沈不住氣的隱匿個性。瞭解這個人只是讓我們感到可怕、但是無法瞭解的人才會令人坐立難安。
而栗橋浩美與高井和明雖然沒有如同網川浩一般的脫稿演出,但在許多行徑上也有諸多不符合我們的既有認知。高井和明的超大號爛好人天性、栗橋浩美成長過程中的個性變異,或是高井和明從小的孤僻,是否真會造就他主觀無限放大栗橋對他的重要性等,這些我們都無深究,真要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老話:「什麼人都有!」

在眾多人物中,有馬義男這個角色我想應該是男性讀者相當敬佩與認同的,他某種程度反射出我們心中的英雄主義。冷靜、勇敢、堅強、悲傷不輕易釋放,到了事件尾聲的崩潰,並不是一種懦弱的表現;而是要將此事了斷、放下的一種宣洩。以他為首的受害者家屬圈,也反映出真實社會中,我們可能想像的到的各種人性面貌。

另外,我必須講出一個真實的感受,就是收尾的部分感覺有些亂了方寸,之前鋪的一些梗並沒有在後面用上。像是高井和明打去諮詢中心的電話,雖然在後面有被提及,但卻少了一些鑑定過程。還有在赤井山下那戶撿到木村手機的人家。略過不寫雖不至於影響到讀者對於整個事件的瞭解,但會覺得有些可惜。
最後,關於這部可能的傳世經典,我想最能吸引我投入閱讀的理由,應該是一種不真實中的「真實」。在我們所身處的現代社會,有沒有可能出現像網川浩一的人物我們不曉得,但是當他在我們眼前現身,我相信所投射出來的種種樣貌,必有如《模仿犯》裡頭的眾生相。


個人主觀推薦:Classic
(本篇也許日後還會再修改與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