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04:48:13咪弟

好書介紹(佛學十四講講記)兼感想

好書介紹(佛學十四講講記)兼感想
 
「佛學十四講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所開示。從宇宙講到人身(人生),是一個佛法(宇宙人生真相)大略介紹,看一遍,就知佛法大概及該如何修學(多看幾遍體會更深)。此書最後是以念佛為依歸,念佛是最快成就的法門,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從古至今有太多一生成就的例子,比之其餘法門簡易得多,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此書中的道理若看不懂(末學也懂不多),不須掛心不須自卑,老實慈悲謙虛、老實念佛、老實待人與動物就對,自然有個好結局。
 
全書(共十四講)網址:http://book.bfnn.org/article/0401.htm ,以下節錄「第一講」片段(網址:http://book.bfnn.org/books/0401.htm )供養大善讀者。(文中若有「註:……」,是末學的說明)
---------------
 
……也許我們聽了會懷疑,凡是知識一定要學習才會知道,那不學就會知道嗎?真正的智慧不要學。佛經裡常說「無師智」,師就是學習,不要學習;「自然智」,也不需要修學,自然就知道。這個話說起來你不相信,不是你常識能想像得到,你在一生當中也沒見過這樣的人,你當然不相信!可是這事情是真實的。《六祖壇經》記載,六祖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也沒有到外面參學過。他善根深厚,賣柴的時候,聽人家念《金剛經》,聽了幾句就開悟。我們讀了幾百遍、幾千遍都不開悟,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我不能?他聽經的時候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所以一聽就開悟。我們今天聽經、讀誦,有我執、有法執,統統是障礙,障礙很嚴重,當然開悟不了。所以要曉得,佛法是破執著的。如果一切不執著,一聽就開悟,一看就開悟,悟了以後的境界就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多少人向六祖請教,問經典裡面道理,六祖說:「我不認識字,你念來我聽聽。」他就念一遍,念了之後,六祖就為他講解;他沒學過,意思完全明瞭。因為沒有障礙,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變成智慧,這是無師智、自然智。
 
註:現代人心不清淨,千萬不要以為看幾本禪書,用心去思考琢磨就可以、說不定就開悟了。開悟沒那麼簡單,如果您能一天十六個小時參話頭(不是用意識去想、去思考字面意思,而是要長時間令心專注,且頗耗心神,比念佛累得多),參上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或有大徹大悟的可能,但時至今日,倓虛老和尚的經驗,他一生中看參禪的人,得定的有聽過(可以入定,幾天幾夜不吃不喝不動,但這種功夫臨終最多只到天道的無色界天而已,仍然不出六道輪迴),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一個也沒聽過);而,他親眼見過念佛瑞相往生西方的,就有二十多人,殊勝無比(預知時至、滿室異香、……),聽過的就更多。諸位可自問心清不清靜,若凡事容易計較,絕不是參禪的料。而念佛則是最好的方法(靠佛力加持,一生解脫六道輪迴苦)。佛在「大集經」也講了,末法時期(現在就是)億億人中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故念佛求生西方去吧!
 
心要清淨,心裡不能有一點點東西,有一點點就是障礙,不是煩惱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能障菩提(覺性),使你對於一切法不覺,迷惑了。煩惱障起來的時候,一定帶著所知障;所知障起來的時候,不一定帶著煩惱障。這兩種障礙,雖然說一個障涅槃,一個障菩提,其實嚴格的講,煩惱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我們只能夠說,哪一種障對某一方面障得多一點,其實都是障礙。
 
註:煩惱障大抵是指情感較重、較放不下一些情執(包括人、事、物);所知障大抵指對所知的事物(大抵指文字(包括佛法義理))起的執著。譬如佛學常識很豐富的人,若沒有清淨心(常念佛可幫助心定(清淨),心定則智慧易透出,易融會貫通一切事物之理),則佛學畢竟是佛學,無法貫通而成了死板的學術了(把佛法學死掉了;佛法其實是活的);被人罵幾句還會生氣,更證明沒有境界。
 
「覺察」:覺察是「對煩惱障」。對是對治,煩惱障是病,覺察就是藥,拿這個藥來治這個病。覺就是覺悟,察就是觀察,我們現在所講的反省,做反省、省察的功夫。如果不能夠深深的去反省,我們在境界裡常常迷惑,起無量的煩惱。下面兩句是比喻,比喻煩惱障的害處,「侵害如賊,覺賊無能」。賊是小偷,混到這裡來,我們的財物要受損失;就好比煩惱障起來之後,我們真性裡面的功德不能夠現前,清淨心不能現前。心本來是清淨的,蒙上這一層煩惱,心就顯得不清淨,覺了就能夠恢復。覺賊無能:你若覺察,賊就發揮不了作用,能力使不出來。所以煩惱不怕,就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
 
怎麼覺法?這就是我們修學關鍵所在。首先要曉得煩惱的形相,要認識它。煩惱的形相,大經大論裡有很長的文字討論,簡而言之,中國人所講七情五欲就是煩惱的相,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如果我們讀《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對於煩惱的形相就有一個概略的了解。然後這些形相一現前,我們自己立刻就覺悟到,我煩惱起來了;只要你一覺悟,煩惱就不起作用,就轉變了。還有一個最簡單區別的方法,我們的心是清淨光明的,如果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我們這個心不清淨、不光明,這就有煩惱,就有障礙,這個時候一定要提起觀照;這一觀照,煩惱就沒有了。
 
什麼是觀照?怎麼觀照法?我告訴諸位,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觀照,就是觀照的方法。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翻作量,「佛」是覺,這一句名號翻成中文意思是「皈依無量覺」。我樣樣都要覺悟,豈不是這一句佛號幫助你回頭;從不覺喊回來,你要依覺,不能依煩惱譬如我們遇到一個順心的境界起了貪心,你立刻就覺察到貪心是煩惱,清淨心裡沒有貪愛;貪心才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從貪欲裡回頭。貪是不覺、是煩惱、是迷,從這裡回頭,依覺;覺心清淨,不生煩惱。這個佛號就管用,念念將我們從煩惱裡喚回來。只要一把佛號忘掉,煩惱就起作用,一個接一個來,煩惱就增長、相續。
 
所以念佛是斷煩惱的功夫,念佛要這樣的念法,才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這種念法,念到有相當功夫,煩惱不起現行。雖有煩惱,你念佛功夫念得很好,佛號完全把煩惱降伏住,這就是「功夫成片」,淨宗講帶業往生就是這種程度,決定往生。沒有往生之前,我們身心很自在,因為一天到晚沒煩惱,沒有煩惱就快快樂樂,很自在。功夫再深一點,把煩惱念斷,煩惱障整個破掉,沒有我執,就得念佛三昧,就叫做「事一心不亂」。如果功夫再深,連所知障也破掉,那就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成佛(分證佛),因為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得這一句佛號妙不可言。
 
有很多念佛的人迷信,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以為阿彌陀佛會保佑他,沒想到阿彌陀佛沒理他!怎麼曉得沒功夫?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脾氣還挺大的,你得罪他,他生氣好幾天,你讚歎他幾句,他歡喜好幾天,這怎麼行!這就是煩惱一點都沒斷,煩惱還是常常起現行,佛號壓不住煩惱,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說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我就來接引你,查遍淨土經論沒這個說法。人家的條件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哪怕一生就念了一聲佛號,這一聲佛號就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去不了。《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往生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破煩惱障就一心不亂,破所知障就心不顛倒。淨土法門與教義完全相應,不能夠通達教義,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不好。所以無量法門都是要破二障,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不例外,也是要破二障。……
 
註:上面老法師講的常常念佛卻不能讓心清淨(心清淨自然愉快),出於二種情形。
 
第一種:雖然嘴巴(或心裏)常常念佛,但是有口無心,念佛時以為只要嘴巴有念出佛號即可,眼睛卻東飄西飄、耳朵東聽西聽,根本沒有專心在「佛號」上,這樣念佛,功夫很難得力。(這種人很多)
 
第二種:基本功做不好!也就是十善業修不好,特別是「意業」(心念:貪、瞋、痴),有些人念佛稍微有一點感受,便自覺了不起,這是忘了要「謙虛」(自大即是「貪」,貪別人的恭敬),結果必定將來阻礙重重!(這種人也不少)
 
另註:末學「如何念經念咒易得效驗」一書中(網址:http://medi.pixnet.net/blog/category/118036),有很多修學要注意的地方,如十善業,特別是作「口業表」反省口業,效果很大,另如果好好保持「謙虛的心」及「念念常為他人想」的心(即大心),如此念佛,必定少阻礙而能念佛真歡喜!念佛漸開智慧!(一般人是體會不到的)(以末學自己的經驗,除了慎修十善,常常念佛絕對是必須的,常念佛真是會越念越歡喜,也就對很多事不太計較了,念佛真的很好!現在全球災難很多(現代人心太貪、自私、仇恨……故引災難密集),也希望大家多慈心念佛,為世界苦難眾生盡一點力。(念佛的念波會平衡這世界貪婪、仇恨的念波,於是大自然災難、人禍災難、瘟疫等就會減輕,這叫「境隨心轉」;末學在「如何念經念咒易得效驗」這書中提到很多這些道理,不嫌棄者可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