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6 23:13:27天人菊

莊子【養生主】與【人間世】讀後感

因為養生主想必在高中的時候大家都讀過了,不過那時為了應付考試
,所以也沒很記得細節,而且養生主在高中我們也只看庖丁為文惠君
解牛的那個部分。解牛的部分應該是最精采的,因為庖丁解牛的沾沾
自喜以及解牛大師的輕鬆自在,你一定想知道:「 哇! 你是怎麼辦到
的阿 ? 」莊子寫這個寓言,像是寫武功秘笈般,像是要把「真正」解
牛的精華給你知道。

先回歸到莊子的前言好了,莊子說:「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但莊
子卻認為「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可是照我們一般人說的「學海無
涯」,應該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 怎麼告訴我們說這樣追隨知識的
方式是怠惰呢?

或許有人說莊子說這話有點「反知」,但之前提到的篇章中莊子也有
論證大知跟小知的差別,所以我倒不覺得莊子講這番話有反知的味道
。反而是一種除了知識之外,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養生之道」。


那麼何謂「養生之道」呢?


莊子在解釋這個養生之道的同時,我都在想,是不是把身體養好之類
的,所以每天都吃補藥,或者是食補,時下更流行的就是生機飲食。
但是養生之道僅止與此嗎?只要把身體養好了就好了嗎 ? 身體健康這
當然是人生奮鬥的前提,也是人生存的本錢,而你破壞了人體本身的
自然(例如飲酒過度、縱慾過度之類),心靈與身體都會對你發出警訊,
甚至提早停止你使用這個身體的權利(死亡),吳怡先生在這邊的見解
我就很贊同,他說很多時候都是我們破壞了人的自然,提早結束了
自己的「天年」。

但是擴大與整個環境來看,我就會想到整個環境的永續發展。因為整
個生態有一個系統在,也就是「道」,所以,當人為去開墾自然的時,
就已經開始破壞「道」。如果不懂得保護的話,那麼大自然就會產生
「反撲」來回復原本他的「道」。如果人與人之間的定則是平等對待,
那麼大自然當然也希望你能平等待之。只是大自然很少會先預告你的。

這個部分我像是講遠了,不過我喜歡莊子的自然哲學。認為這世界其
實一切都是人為的,觀點、物質、以及職業,還有衝突等等。

所以,彷彿現在我們掉入了人間,就要開始思考如何超脫的一切人為
的是是非非、真真偽偽的功夫。

功夫範例-----庖丁


而接下來就引到庖丁出場,我再想為什麼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出來講
道理給文惠君聽,而是一個庖丁。而且還是解牛唷!這就是接下來精采
的地方。

你看庖丁滔滔不絕地說著他的解牛訣竅,他覺得解牛的一切都很自然,
怎麼個自然法。自然到已經不用技巧(神乎其技),不看牛體(這是我覺
得最神奇的地方),我想大概庖丁的頭腦像是有了斷層掃描般把整個
架構了(結構)分析出來,然後開始按著經絡下來(依乎天理,批大郤,
導大窾,因其固然。) 解構。如此自然美妙的境界,就好比一首音樂
的行進樂章般的流暢。雖然中途還是有遇到很難搞的地方,也只能沉
住氣、穩穩地畫過,最美好的感受就在於那一瞬間,一個聲響「砰」
,牛竟然就這麼解好了。這就像點通了牛的某個機關,牛就突然解
體了一樣。原來解牛關鍵還是在庖丁解牛的全神專注。因為庖丁說
還不能以目視,只能以神遇呢!


就以往的升學主義裡面往往只看到分數的表面,認為學科成績好的就
是好學生,那麼其餘的那些學生(所謂的後段班學生)是不是就一定是壞
學生?
而好壞是非標準卻又不在於此,所以孔老夫子諄諄教誨著說「有教無
類」,還有「因材施教」。而現今的教育或父母們總不懂得教育的本
質是什麼,而一味的功利取向取代了教育的本質。順其材性的發展不
是最好的方式嗎?而學生就像牛體一樣,老師跟父母跟社會就像庖丁一
樣想盡一切方法要解這隻牛阿!


在【人間世】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人世間的紛紛雜雜了,尤其是遇
到難搞的人,就像難搞的牛一樣。
不過吳怡說莊子這邊假託到了論語裡的話,證明這個篇章裡面有些觀
念和儒家相通,一開始我不是這麼的以為有相通之處,而後吳怡又說
莊子不舉子路子貢之例而舉顏回的原因是因為莊子想要強調的是心的
修養功夫。也就是<齊物論>所提到的概念,這裡再舉例說明一次。

顏回為了衛君的治事輕率,而想要去衛國希望能幫助可憐的老百姓於
是請教孔子是否妥當。而孔子是覺得顏回的決定太輕率,可能招惹衛
君的不悅,或大難臨頭。

而究竟為何孔子覺得顏回輕率呢?

孔子說:「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
也。兩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先提出本德與知的本質,所以如果「
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如果「強以仁義繩墨之
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所以孔子其實
也知道,要一個接受你的觀點,或看法,也都是要看他的內心是否能
夠接受這樣的觀點或看法。改造內心才是最重要的方法。那麼首要知
道就是要取得他的信任。如果他不信任你那你講的道理對他來說像是
外星人來的語言,那麼也無濟於事,反而招致殺身之惑。

而孔子就舉到了比干、關龍逢因為功高震主,因為德性太好而招到君
主的排擠,這些人被稱作「好名者」又跟另外一群稱作「求名實者」
的聖人,因為出兵征戰而導致國家差點遭到危害,士兵戰死殺場,這
些人還是不是因為要有實際的成就才會犧牲掉那些人。但是這都只是
孔子要告訴顏回不要因為求名或者求實而不求全自己本身的安危。所
以孔子認為要從心裡面的修養開始做起,因為一般人有太多的策略、
謀略,都太「師心自用」了,往往有所偏頗,而不能站在對方的心理
,用同理心去與對方對話。所以孔子說從心的齋戒,就要做到「無聽
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
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唯道集虛。」而最高的境界是能夠「若能
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不得
已,則幾矣。」能夠不懼怕君主的君威,站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角
度上去看,或許比較容易取得信任。因為人都是在同一陣線比較能夠
溝通及感到和諧快樂的。

所以「忠言逆耳」。可是一般人喜歡聽好聽話,這是連五千年前的孔
子都知道的事情,可是好話說多了就叫「美言不信」,孔子最討厭的
就是這種人了。可見人與人之間還是要建立在誠信之上。信任與同理
的誠懇心態還是突破心防的關鍵之一。

而後葉公子高使齊的例子,讓我聯想到了媒體工作者對於整個普羅大
眾的觀念影響之深。因為莊子裡的孔子說:「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
怒必多溢惡之言」,而《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
乎全。」只要把一般的真實事件報導出來就好了,不需要太多的加油
添醋,因為那樣只會讓焦點更模糊,而把最主要所要傳達的旨意都抹
煞掉了。


最後,莊子說了,大家都知道有用的用處,比如說什麼要推己及人之
類的話,大家都忘了自己如果能夠安身立命也才是退居戰亂的全身之
道不是嗎?所以那些長的奇奇怪怪的樹木逃過被砍伐的厄運,而有用的
樹木被人們的有用之心所套牢所以才不能全身以退。而「支離其德」,
才是上德之德,其中的奧妙在於本身有德卻又不求其美名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