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今日の新聞
孩子吃多睡多易暴怒 躁鬱上身
青少年突然間歇性出現暴怒、吃多睡多、「想像」父母對他不好、講電話時間拉長,甚至懷疑有人要下毒害他,過一陣子又好轉,可能不只是叛逆,而是躁鬱症發作。
包括台北榮總精神部主任蘇正平等25位精神科醫師,今天一起發表新書「走進躁鬱世界」。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也表示,躁鬱症患者大約有70%以上都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大多數病人回憶起第一次發病的時間,多半都在十多歲就讀國高中或大學階段。
但家長常會誤以為孩子只是課業壓力大、或是青春期必有的叛逆現象,以致於在精神科臨床經驗上,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在首次發病之後的十年,才正式接受正確的治療。
她提醒,若青少年突然話變多、愛跟父母爭辯、愛吃愛睡,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一陣子又感覺「怪怪」的,可能不是叛逆,而是生病了,應該到精神科門診就診。
不過,陳映雪也說,早發病代表基因或體質大有問題,因此越早發病,病情也會越嚴重,不過不少年輕患者不把醫師的診斷當一回事,或是擔心吃藥被同學發現,一覺得自己狀況好轉就自行停藥、或在門診失聯,反而會頻繁進出醫院,復發會一次比一次嚴重,情況越來越糟。
蘇東平也指出,躁鬱症患者在未接受治療時,病人的神經細胞會逐漸的萎縮,一旦接受治療,細胞則會像春天的樹木一樣發出新芽。因此他強調,應該將躁鬱症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一般,都需要被持續的追蹤觀察。
孤雛淚不可憐?研究:主角奧立佛其實吃得飽
(法新社巴黎18日電)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研究報告的醫師表示,他們已經揭開知名小說「孤雛淚」(Oliver Twist)中有關稀粥的真相。
進行研究的醫師聲稱,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巨著孤雛淚中,誇大形容故事主角─濟貧院孤兒奧立佛與其他孤兒,每天吃的麥片粥稀得跟水一樣,生活在飢餓邊緣。
他們的研究指出,事實上,根據1834年的濟貧法(Poor Law Act)提供的食物實在不好,但是食物份量及營養足供奧立佛這個年紀的兒童發育成長。
狄更斯在孤雛淚中寫到,這些孤兒「三餐只有薄粥,一周吃兩顆洋蔥,周日可吃到半個捲餅。」
根據小說內容,節日的時候,這些孤兒可以額外獲得兩個64公克的麵包。
4位專長從營養到小兒科以及醫藥史的醫學專家表示,這樣的飲食內容可能造成兒童死亡、貧血、壞血病及其他維他命不足造成的疾病。
他們仔細研究歷史紀錄、爬梳同時代的文件,甚至實際煮出救濟院孤兒最可能吃的那種稀粥。
他們的研究中有一項重要資料來源,就是內科醫師白瑞拉(Jonathan Pereira)的專論。
他在1843年、也就是狄更斯完成孤雛淚並引起輿論激辯救濟院悲慘情況的5年後,寫下專論。
他發現地方濟貧監護人理事會有6種「濟貧院餐」可以選擇,他們可以根據每家濟貧院的情況選擇使用哪種餐點。
根據白瑞拉的數據,研究人員使用17世紀的英文食譜記載的稀粥做法,計算出奧立佛每天可吃到1.76公升稀粥,包括106公克來自蘇格蘭柏威克(Berwick)的高品質燕麥。
這份研究的作者表示,奧立佛吃的粥根本不稀,且可能是「紮實」的。
這可能不是他們唯一的食物。白瑞拉詳細說明,送到各家濟貧院的「牛肉與羊肉數量可觀」。
研究指出,狄更斯描述的食物可能無法滿足九歲兒童健康與成長需求,但是公開的濟貧院菜單大體上能滿足。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指出,他們的估計是植基於,濟貧院孤兒確實能獲得份量足夠且品質達到水準的食物。
他們暗示說,狄更斯攻擊濟貧院可能是他的父親因債務被囚之後,經歷貧窮童年及與家人分離所導致。
研究報告說,孤雛淚是歷久彌新的歷史巨著,但是虛構的「事實」不一定與事實相符。
剛剛看到的新聞,搞不好可以發現哪個躁鬱症的傢伙混在我們之中~!!
狄更斯是因為今天圓臉有提到就順便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