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2 19:26:25mce02ky46u
兩岸史話-學者將軍蔣緯國
蔣緯國有北伐成功的直接感受,也認為從軍是愛國報國最直接的途徑,所以高高興興地前往德國。
博客來書店
自一九八六年起,何應欽的身體日漸不佳。一位朋友到醫院探視,見他態度安詳,對他說:「漢唐以來尚未見有百歲高齡之將軍。」何笑著說:「我夠了!」的確,當年黃埔教官僅存者,只何應欽一人。就是在二戰中同盟國美英蘇中四強的高級將領中,也是何應欽活得最久。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何應欽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終年九十八歲。
知識窗: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由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任教育長兼教導第一團團長。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東南二十公里珠江中的黃埔長洲島上。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的將帥搖籃,在短短數年內走出眾多對中國影響巨大的人物。這裡培養出一百八十七名國軍將領,以及三十七名共軍將帥。
黃埔軍校親愛精誠
黃埔校址坐北朝南。「陸軍軍官學校」校牌至今橫掛在兩柱牌坊式校門上方。軍校內門的牆上,掛著多幅木制對聯,左邊一幅是「炎黃大帝開天地,國父中華創共和」;另一幅是「軍政行伍文韜莫測,官兵運籌武略堪誇」;右邊兩幅是「軍政諏誠為祖國,校園訓詁報精忠」,「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創校者與師生們一心為公、為國為民的慷慨豪情展露無遺。「親愛精誠」則是的校訓。
黃埔軍校校舍二樓,是校領導辦公的地方。孫中山的總理室、蔣介石的辦公室以及周恩來的政治部辦公室,都按照片資料一一恢復舊觀。校長接見賓客的地方懸掛著「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對聯,是于右任贈送給蔣介石的。學生集體寢室裡,床鋪排成佇列,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彷彿還帶著主人的體溫。據介紹,當時更多的學生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子,睡的是竹子擔起的床。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中國軍隊的棟梁。
北伐勝利後,蔣介石把軍校遷往南京繼續開辦,定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戰爆發後,軍校遷往成都等地,在西安王曲,漢中乃至新疆等地設立九處分校。為抗戰培養了大批軍官。
抗戰勝利後,正是在南京中央軍校的大禮堂裡,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黃埔軍校教育長)於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主持了侵華日軍投降的簽字儀式。一九四九年中央軍校隨國民政府撤往台灣,將陸軍官校設在鳳山,空軍官校設在岡山,海軍官校設在左營,均在高雄附近。這些軍校都可以看作是黃埔軍校的後繼。
蔣介石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繼承大位的蔣經國,二兒子就是蔣緯國,他雖然不如哥哥那樣顯赫,晚年卻也在台灣政壇上掀起過波瀾。
蔣緯國一九一六年十月六日生於上海。他的生父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的結拜兄弟戴季陶(一八九一-一九四九);生母為日本女子,在生下他以後便回日本了。蔣介石把這個孩子領來交給夫人姚冶誠養育。蔣緯國從小活潑健康,討人喜歡,後來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也很喜歡這位二少爺,因為他很有禮貌,而且個性開朗。
蔣緯國學習不錯,兩年內就修完了東吳大學物理系的全部學分。一九三六年,蔣介石派他到德國進入慕尼黑軍校接受正規軍事教育。前往德國,改變了他的人生。原來那時全國上下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青年都充滿了愛國情操。蔣緯國有北伐成功的直接感受,也認為從軍是愛國報國最直接的途徑,所以高高興興地前往德國。
他回憶:「小學上史地課,授課的張老師每次一說到戰爭、割地、賠款就捶胸頓足,同學就跟著哭,憤憤不平,所以我的愛國思想,來自家庭、來自萬竹小學(在上海)。」在德國,軍校生正式學習前,必須先下部隊一年,蔣緯國自願選擇接受最辛苦的山地兵作戰訓練。在這一年當兵的日子裡,課程、實操都十分密集,因此較之其他常備兵兩年所學還要豐富。白天和他們一樣出操打野外,下午別人休息了,這些軍官候補生卻還得集中起來由專門的教官上課,要把團以下所有武器裝備都弄熟悉,包括通訊、工兵、輕炮、重炮各兵種,並要能在大風裡點著野戰炊具爐子的這般功夫。然後才回到軍官學校,踏踏實實地研究營連戰術、沙盤推演及種種野外戰技等,時間也是一年。
蔣緯國赴德國受訓
在德國,蔣緯國有幸隨侍前來考察的蔣百里將軍(名方震,字百里,一八八二-一九三八)好幾個月,受益匪淺。蔣百里是民國時期的中國軍事泰斗,保定軍校校長。一九三三年赴日考察,鑒於中日大戰不可避免,他擬就多種國防計畫,呼籲當局備戰。一九三五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次年春赴歐美考察,回國後倡議發展空軍,建設現代國防。一九三七年夏,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國防論》,認為唯有長期抗戰,才能把日本拖垮。九月他以蔣介石特使的身分訪問義大利和德國,回國後發表了《日本人》和《抗戰的基本觀念》,進一步闡明日本必敗,中國必勝。蔣緯國與這樣一位軍事理論家朝夕相處,學習到很多東西,引發了他對軍事理論的興趣。後來在台灣,蔣緯國寫過許多軍事理論著作,還當選為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
(待續)
(旺報)博客來書局
088F617874C057FD
博客來書店
自一九八六年起,何應欽的身體日漸不佳。一位朋友到醫院探視,見他態度安詳,對他說:「漢唐以來尚未見有百歲高齡之將軍。」何笑著說:「我夠了!」的確,當年黃埔教官僅存者,只何應欽一人。就是在二戰中同盟國美英蘇中四強的高級將領中,也是何應欽活得最久。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何應欽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終年九十八歲。
知識窗: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由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任教育長兼教導第一團團長。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東南二十公里珠江中的黃埔長洲島上。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的將帥搖籃,在短短數年內走出眾多對中國影響巨大的人物。這裡培養出一百八十七名國軍將領,以及三十七名共軍將帥。
黃埔軍校親愛精誠
黃埔校址坐北朝南。「陸軍軍官學校」校牌至今橫掛在兩柱牌坊式校門上方。軍校內門的牆上,掛著多幅木制對聯,左邊一幅是「炎黃大帝開天地,國父中華創共和」;另一幅是「軍政行伍文韜莫測,官兵運籌武略堪誇」;右邊兩幅是「軍政諏誠為祖國,校園訓詁報精忠」,「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創校者與師生們一心為公、為國為民的慷慨豪情展露無遺。「親愛精誠」則是的校訓。
黃埔軍校校舍二樓,是校領導辦公的地方。孫中山的總理室、蔣介石的辦公室以及周恩來的政治部辦公室,都按照片資料一一恢復舊觀。校長接見賓客的地方懸掛著「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對聯,是于右任贈送給蔣介石的。學生集體寢室裡,床鋪排成佇列,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彷彿還帶著主人的體溫。據介紹,當時更多的學生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子,睡的是竹子擔起的床。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中國軍隊的棟梁。
北伐勝利後,蔣介石把軍校遷往南京繼續開辦,定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戰爆發後,軍校遷往成都等地,在西安王曲,漢中乃至新疆等地設立九處分校。為抗戰培養了大批軍官。
抗戰勝利後,正是在南京中央軍校的大禮堂裡,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黃埔軍校教育長)於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主持了侵華日軍投降的簽字儀式。一九四九年中央軍校隨國民政府撤往台灣,將陸軍官校設在鳳山,空軍官校設在岡山,海軍官校設在左營,均在高雄附近。這些軍校都可以看作是黃埔軍校的後繼。
蔣介石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繼承大位的蔣經國,二兒子就是蔣緯國,他雖然不如哥哥那樣顯赫,晚年卻也在台灣政壇上掀起過波瀾。
蔣緯國一九一六年十月六日生於上海。他的生父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的結拜兄弟戴季陶(一八九一-一九四九);生母為日本女子,在生下他以後便回日本了。蔣介石把這個孩子領來交給夫人姚冶誠養育。蔣緯國從小活潑健康,討人喜歡,後來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也很喜歡這位二少爺,因為他很有禮貌,而且個性開朗。
蔣緯國學習不錯,兩年內就修完了東吳大學物理系的全部學分。一九三六年,蔣介石派他到德國進入慕尼黑軍校接受正規軍事教育。前往德國,改變了他的人生。原來那時全國上下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青年都充滿了愛國情操。蔣緯國有北伐成功的直接感受,也認為從軍是愛國報國最直接的途徑,所以高高興興地前往德國。
他回憶:「小學上史地課,授課的張老師每次一說到戰爭、割地、賠款就捶胸頓足,同學就跟著哭,憤憤不平,所以我的愛國思想,來自家庭、來自萬竹小學(在上海)。」在德國,軍校生正式學習前,必須先下部隊一年,蔣緯國自願選擇接受最辛苦的山地兵作戰訓練。在這一年當兵的日子裡,課程、實操都十分密集,因此較之其他常備兵兩年所學還要豐富。白天和他們一樣出操打野外,下午別人休息了,這些軍官候補生卻還得集中起來由專門的教官上課,要把團以下所有武器裝備都弄熟悉,包括通訊、工兵、輕炮、重炮各兵種,並要能在大風裡點著野戰炊具爐子的這般功夫。然後才回到軍官學校,踏踏實實地研究營連戰術、沙盤推演及種種野外戰技等,時間也是一年。
蔣緯國赴德國受訓
在德國,蔣緯國有幸隨侍前來考察的蔣百里將軍(名方震,字百里,一八八二-一九三八)好幾個月,受益匪淺。蔣百里是民國時期的中國軍事泰斗,保定軍校校長。一九三三年赴日考察,鑒於中日大戰不可避免,他擬就多種國防計畫,呼籲當局備戰。一九三五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次年春赴歐美考察,回國後倡議發展空軍,建設現代國防。一九三七年夏,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國防論》,認為唯有長期抗戰,才能把日本拖垮。九月他以蔣介石特使的身分訪問義大利和德國,回國後發表了《日本人》和《抗戰的基本觀念》,進一步闡明日本必敗,中國必勝。蔣緯國與這樣一位軍事理論家朝夕相處,學習到很多東西,引發了他對軍事理論的興趣。後來在台灣,蔣緯國寫過許多軍事理論著作,還當選為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
(待續)
(旺報)博客來書局
088F617874C057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