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9 10:10:24mazon

【轉載】:吃力不討好的台灣父母



以下文章轉摘自天下雜誌
-----------------------------------

今年七月,《讀者文摘》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評比刊出後,引起諸多討論。

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天下雜誌》此次的「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天下雜誌》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老師,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

放學後的生活:補習

家庭教育,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

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在那裡的時間,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這群「教改世代」的國小學生,補習的「行程」看起來並不輕鬆。三成七只補一科,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

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近五成的孩子,週末假日也要補習,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近五成的家長,每月花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支出,平均在六千元以上。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將近一半的家庭,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

教改這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沒辦法,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

你問孩子,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超過五成的孩子說:不喜歡。

家庭相處,時間充裕,內涵貧乏

單就時間來看,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近六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超過五成的父母,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超過七成的家庭,會一起共進晚餐。

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

進 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超過七成的父母說,每天,或常常和孩子聊天。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只有不到七%的孩子,每天和父親 聊天談心。超過七六%的孩子,「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也只有近二○%的孩子,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半小時以 內居多。

而聊天的話題,都是以「學校課業」和「學校生活」為主。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卻是「心情和情緒」。

親子共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

三成五的小孩說:看電視。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做功課。

受訪的家庭中,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

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前三名是:戶外旅遊、逛街買東西,以及打電動或上網。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調查顯示,親子相處時間充裕,但是只是「在一起」,卻沒有深度的互動。

長 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使得孩子 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校老師發現,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一起做家事,或參與社區聚會,使得腦功能發 展受影響,有很大關係。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比例遠高於母親;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父 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高叔貞強調,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 的重點。


家長調查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前三名是: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不知道怎麼教、不懂管教方法,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

台灣的父母,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

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台灣的企業或公司,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超過八成的家長,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

「企業的目的是獲利,目前企業的做法,就是殺雞取卵,榨你十年,然後讓你提前報廢,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黃迺毓直言。

而政府呢?「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致力於落實「家庭教育法」的黃迺毓說。

如 果可以重新選擇,再來一次,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會發現,父親願意的比例,遠高於母親。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 孩子,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分工的傾斜,支援的缺乏,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

「從這份問 卷,我看到家長、老師都在求救,」黃迺毓強調,不論品格或價值觀,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 值觀有關。遑論父母。美國學者提出「生態理論」,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學校、教會和社區,提供「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共 同分擔責任。

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