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3 17:44:21mayle

未曾遠行的詩人──「葉笛文學學術研討會」側記

五月中旬,是詩人葉笛辭世一週年的日子,選擇以召開文學研討會來紀念遠行的詩人,是為了突顯在台灣文學史的發展中,他那默默寫作、默默翻譯的身影。搭配國家臺灣文學館《葉笛全集》出版問世,以及「葉笛文學捐贈展」等一系列的活動安排,讓我們看見更為全面、更為完整的葉笛文學面貌。

研討會在陽光飽滿的星期六上午開始,會場很快就坐滿了前來聆聽參與的文學愛好者,除了許多學者與文友之外,也看得到非常多的年輕朋友。開幕式上,吳密察代理館長致詞時肯定了葉笛的貢獻,特別是將早年以日文書寫的作品翻譯為中文,奠定日後研究台灣文學的重要基礎,特別值得我們後人予以肯定。

首先登場的座談會由林瑞明主持,尉天驄、陳萬益、呂興昌、鄭清文等四位教授與作家與談,從各自的觀點,暢談「葉笛其人與文學」。雖然是座談會形式,但因為參與的五人皆為葉笛多年的文友或晚輩,每個人發言時,都帶著或感傷或濃郁的情感,而能更為真摯地談論、回憶詩人一生的風采與文學生命。

與葉笛一生至交的尉天驄以「真」作為出發點,分享了許多兩人交往的許多有趣或感人的小故事。尉教授本人戲稱「肚子太大」而全程聲如洪鐘地站著發言,談話內容幽默輕鬆,現場笑聲不停。作家鄭清文緊接著談論葉笛和他在文學創作與活動的交往經驗,也試著分析葉笛的文學觀及創作思考。他開玩笑說,因為葉笛愛喝酒,而他一滴酒都不喝,「因此兩人從未真正變成好朋友。」但藉由鄭清文的敘說,我們得以更了解葉笛為台灣文學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陳萬益和呂興昌則以文學晚輩的身份,向與會者分享他們所認識的葉笛。陳萬益帶著感傷的口吻,回憶兩人交往的點滴,那個愛喝酒愛唱歌也愛文學的詩人身影,逐漸清楚在我們的腦海中。呂興昌則帶著笑容與輕鬆的語調,笑談葉笛雖是文學的前輩,但「我可是葉笛的台語老師呢!」言談間流露著詩人與晚輩間忘年又深刻的情誼。林瑞明最後總結時,提到手機裡那封一年前告知詩人辭世的簡訊,一直不忍刪去,卻又不願真的相信他已離開,讓人感覺到別離的傷感。

接下來的一天半裡,共計發表6場18篇的論文,分別探討葉笛的詩與散文創作、文學翻譯,及葉笛的文學批評等多方面,進而探究及分析葉笛文學的成就與意義。

郭楓的〈冷漠年代的熱烈靈魂----從《紫色的歌》論葉笛人和詩的美〉、蔡秀菊〈面對真相?論葉笛的戰爭詩〉、岩上〈論葉笛詩中的主題與詩藝技巧〉……等討論葉笛詩作的論文就有8篇,佔全數之半,可見得「詩人」作為葉笛的第一個文學角色,是研究者最先注意到的焦點,也是葉笛在文學道路上最為堅持而有所成就的選擇。雖然集結出版的詩作僅有《紫色的歌》與《火與海》兩部,但其豐富的詩內涵與精神世界,仍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包括其創作特質、質性探討與「戰爭詩」、「贈題詩」等主題分析,在這次會議中都受到了熱烈的討論。

尉天驄的〈葉笛與芥川〉、邱若山〈試論葉笛的日文文學譯作〉等論文,討論葉笛在日本文學的引介及翻譯間的關係,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葉笛在六、七○年的重要作為,即翻譯日本當代經典文學如芥川龍之介等作家作品,也成為他日後翻譯台灣日文作品為中文的基礎。

孟樊的〈葉笛的傳記詩評〉、王韻如〈從《台灣早期詩人論》看葉笛的詩觀及其詩作〉、莊金國〈台灣早期新詩的通靈人----試論葉笛致賴和等12位詩人的詩感應〉等篇,觸及了葉笛的文學評論與早期台灣詩人的重新整理評價,帶有文學史與文學批評的觀點,亦為葉笛文學版圖中重要的一部分。另外李勤岸以台語文書寫,進行葉笛文學的語言觀探究;周慶華從葉笛的文學論述談及台灣文學建構的方向等等諸篇,都在在擴充了研究葉笛文學的可能性,也呈顯台灣文學研究與批評仍存在著許多等待開發的議題。當然,更為本次會議增加了精彩度與思辯討論的空間。

會議進行雖稱平順,但仍有些許火花。劉滌凡的論文發表與回應現場,由於各方堅持立場,與台下與會者產生精彩而激昂的對話,也促使我們得以省思,在堅持「己見」與包容「異聲」間微妙的平衡關係。與會學者與民眾間多次熱烈的發言討論,混雜著多種語言、意識形態、文學觀等等的差異與多元,既見證了民主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呈現著詩人葉笛在文學道路與文友交往上的寬廣、開放。

葉笛早年參與《創世紀》等詩社活動,日後也在《笠》詩刊發表詩作,又因赴日多年,及其個性之故,而文友相交滿文壇,跨越省籍族群與國籍文化的界線,維繫其間的,唯有對文學的執著與對人對生命的熱情方能達成。而在兩天會議裡,我們也看到不同族群文化的文學愛好者共聚一堂,以文學討論的形式,共同懷念這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與文學愛好者葉笛的一生。詩人雖已在年前離開我們,但掛在會場舞台上方,畫家陳輝東所繪的葉笛身影,仍以其永恆的微笑,看著好友以文學紀念著自己,應當也是會感到開心的吧。

詩人葉笛,其實從未真正遠行而去。

2007.6.24

本文刊載於《台灣文學館通訊》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