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3 12:32:53夏.
旅行之歌。
導演: 潔絲米拉‧茲巴尼奇
編劇: 潔絲米拉‧茲巴尼奇
演員:
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
露娜‧米喬維克
李昂‧魯塞夫
本片獲得2006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人道主義精神獎、和平電影獎。
單親媽媽想完成小女兒的願望,讓她和同學一起參加學校旅行。女兒希望媽媽拿出一張「烈士遺族證明書」,就可以得到旅費的減免優待。媽媽卻不願回應女兒的要求,寧可想盡辦法籌錢支付全額旅費,母女相依為命的情感甚至一度瀕臨破裂,因為媽媽相信,死守生父之謎是保護女兒和自己的最佳選擇。
本片獲得2006德國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金熊獎、人道主義精神獎以及和平電影獎,是影展上一匹出人意料的黑馬。獲獎後,本片成為波士尼亞人民注目的焦點,也讓全世界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一個飽受戰火凌虐的國家。展現對波士尼亞人文關懷的潔絲米拉,回國後亦獲頒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的「城市金鑰」,和受邀擔任2006年塞拉耶佛電影節(Sarajevo Film Festival)評審團主席。
1974年出生的潔絲米拉‧茲巴尼奇(Jasmila Zbanic),從藝術學院畢業之後,一直專心從事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探討的內容大都和家鄉「波士尼亞」的內戰有關。《旅行之歌》是潔絲米拉第一部劇情長片,雖然依舊講述內戰的故事,卻不再只是紀錄戰爭帶給人類殘酷的傷害。她有感於生活在內戰不斷的國家中,人民每天面對的生活其實是非常戲劇化的:戰爭讓人失去時間感,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變得支離破碎;戰火之中不再存在單純的愛,人們心中多了失望、厭惡、憎恨、矛盾。因此電影中主人翁的愛情和親情,透過心中創傷和複雜情感的詮釋,比在和平中生活的人來得更為真實而有力。
音樂和歌曲在片中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在劇情重要的關鍵時刻伴隨出現,舉凡電影開場的「Ilahijas」崇神歌曲,至電影尾聲的七○年代流行歌曲,甚至穿插其中多首膾炙人口的塞爾維亞「turbo folk」註一的流行音樂,意涵皆有不同。對單親媽媽伊絲瑪而言,她的內心世界很難訴諸文字或語言,卻能在最純淨的音樂流洩中獲得釋放,順道帶出影片獨特的戲劇張力。Ilahijas意指「獻給神的音樂」,在本片中成為傳達伊絲瑪情感的媒介,整個故事也由此娓娓道來。與它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節奏強烈、富侵略性的turbo folk,兩者的高反差也間接指涉伊絲瑪和莎拉這對母女的差異。電影最後以「塞拉耶佛,我的愛」一曲作結,這首波士尼亞人耳熟能詳並經常在旅行途中哼唱的歌曲,在影片裡有其特殊的戲劇功能,因為它愉快的旋律對應莎拉沉重的心情,卻能緩緩引領她打開心門,跟著歌詞唱出她當下的心聲,增添結局情感兩歧的矛盾與衝突。
註一:「turbo folk」是流行於塞爾維亞境內的音樂,內容充滿國族主義精神,以斯拉夫民間歌謠搭配英美流行的重拍節奏形成獨樹一格的音樂風格,在南斯拉夫分裂之後米洛塞維奇(Milosevic)統治期間受到宣揚大塞爾維亞主義的影響,特別受到塞爾維亞人民的歡迎。
戰爭過後‧格拉巴察 Grbavica 許多人開始認識「歐洲火藥庫」斯拉夫半島上的波士尼亞,除了震驚全世界的「波赫戰爭」外,另一個曾被媒體炒熱的話題,是已過世的英國黛安娜王妃曾多次到當地探視因戰亂區地雷而受傷的民眾。戰爭過後的今天,波士尼亞境內依舊有許多地區依舊籠罩在戰爭的陰影當中,街道上依稀可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歷史痕跡。
電影原文片名「Grbavica」是塞拉耶佛附近的村莊,離導演潔絲米拉的住處不到100公尺,1992年塞爾維亞人為達成「種族淨化」而挑起內戰,年僅18歲的她親眼見證了當地人被屠殺,婦女遭強暴的慘狀。根據粗略的統計,波赫戰爭當中,有兩萬名婦女被軍人多次強暴,許多人的精神完全崩潰,至今不能工作,只能依賴每個月15歐元(約600元台幣)的生活補助過日子。
(以上簡介複製開眼電影網)
小女孩堅持要媽媽拿出“烈士遺族証明書”
媽媽一直的找理由推說過幾天就有了
直到小女孩拿著槍指著媽媽時一切的真現就出現了
讓人心痛的,小女孩和媽媽在那一刻心都受著很大的傷
最後一幕,媽媽目送小女孩的車離開時
小女孩終於把手舉起跟媽媽揮手再見
媽媽的臉馬上露出辛慰的笑容,讓我也放下了心
此片有很多單親家庭似乎都會出現的問題及孩子的判逆期
我只能說片中媽媽的愛真的很無私很偉大
戰爭所帶來的痛,對女性的侵入,是難平息的…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