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9 13:51:45卡丹札蕾雪

【聞書香】莫札特在路上

  去年適逢莫札特250週年紀念誕辰,市面上的相關書籍也不斷地推陳出新,然其內容大多從音樂理論出發,或是與事實有些出入,對於想要快速了解莫札特生平與音樂創作的人而言,一時之間難以窺其堂奧.

  在此我推薦一個易讀的版本給大家:由商周出版的《咬一口→莫札特》,作者是萊赫德.哈特曼(Reinhold Hartmann).本書具備了讓讀者認識一個天才作曲家的音樂之美所需的元素:精選歌劇劇情賞析ˋ分析詠嘆調ˋ解說藝術歌曲與器樂作品ˋ名曲排行榜ˋ提供生平與事蹟之最新研究ˋKV作品編號的源起發展等,書後貼心佐以音樂名詞介紹與推薦書籍,讓人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音樂內涵及延伸閱讀.

  莫札特生於1756年,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從小被奉為「音樂神童」的他,半生不得志,原因是他的前衛曲風在當時不受保守的皇室青睞與重視,一直無法一展長才,終至貧困潦倒而離開人世.然其音樂作品卻通過了時代的考驗,流傳了2個世紀之久.他的音樂成就全得歸功於他那頗有見地的父親李奧波德.
  (圖為莫札特一家,圖左是姊姊南妮兒與莫札特,左邊拿著小提琴的是李奧波德,畫此畫時因母親安娜已經過世,因此將她畫在畫框裡.)

  李奧波德是著名的音樂學者,在發現了小莫札特的音樂天賦後,不惜放棄自己在音樂事業的榮景悉心栽培,甚至甘冒職位不保的風險向大主教撒謊,以取得假期進行歐洲巡演.幼年遊歷歐洲的旅程,為莫札特奠定良好的音樂基礎,讓他日後作曲時靈感總是源源不絕,而且風格多變,光亮ˋ輕巧ˋ樂觀ˋ舒適又引人共鳴,正是世人對莫札特作品的觀感,也是他的音樂廣受喜愛的原因.且不論是在何種環境與個人因素下,都能把曲子寫得又快又好,這就是他過人之處.

  不過世人對李奧波德的評論也不是一面倒的說好,也有不少人指責李奧波德對一雙兒女(莫札特姊姊南妮兒)的要求過於嚴苛,並且讓莫札特在幼年時因旅行太過勞累,導致後來的體弱多病與英年早逝,事實上這樣指控似乎過於嚴厲.此外,李奧波德對小莫札特灌輸太多虛榮的貴族生活,也常遭人詬病,認為這讓莫札特養成日後奢侈的消費習慣,但其實這一切都跟18世紀的社會狀態與家庭關係有關.

  成年後的莫札特雖因種種因素與父親的關係時好時壞,但李奧波德陪伴了他兒子的一生直到老死,莫札特終其一生都非常敬愛他的父親,他曾說:「上帝之下就是爸爸.」

  (妻子康絲丹彩.韋伯)

  音樂大師的戀情與婚姻生活當然也是眾人注目的焦點,莫札特最為人所知的戀情有3段:堂妹特克拉ˋ女歌手愛蘿西亞.韋伯及其妹,也是女歌手的康絲丹彩.但前2段戀情都因父親李奧波德的阻撓無疾而終,父子關係因此陷入僵局.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奧波德的洞悉是對的:特克拉放蕩不羈,不適合為人妻;愛蘿西亞不顧昔日情義,移情別戀.

  至於與莫札特成婚的康絲丹彩,李奧波德在兒子婚前即對媳婦抱有成見,原因是他認為康絲丹彩的母親設計莫札特娶她女兒.巧的是,康絲丹彩的姓氏--「Ange Gottes」,原意是「神的眼目」,所以莫札特後來常戲稱他與康絲丹彩的婚姻是從「神的眼目誘拐來的」.夫婦2人成婚9年,育有6子,存活2個,都是男孩,成年後一當書記官一繼承父親的音樂事業,2人一生都沒有娶妻.

  坊間書籍對於康絲丹彩的評論大多是負面的,普遍認為是她拖垮了莫札特的經濟,但這種說法並不公平.也許康絲丹彩真的不諳持家,但這並不表示莫札特可以不用為自己的消費習慣負起責任.此外夫婦2人常常生病,這當然也要花錢,雖說生病無可避免,但他們的運氣也實在不好.在電影《阿瑪迪斯》中,李奧波德曾去維也納拜訪莫札特夫婦,並與康絲丹彩吵了一架.事實上,拜訪為真,但與康絲丹彩相處到吵架則沒那麼嚴重.相反地,李奧波德還因為與康絲丹彩短暫相處數天後,漸漸改變了對她的觀感,並寫信給一向對康絲丹彩冷漠以對的莫札特姊姊南妮兒,說她的弟弟擁有一個幸福家庭該有的一切.

  而莫札特與康絲丹彩的婚姻生活真的幸福嗎?答案是肯定的.康絲丹彩不愧是一個稱職的妻子,雖然她的容貌與音樂才華都比不上2姊愛蘿西亞,但她仍盡其所能給予莫札特音樂創作上所需的一切,並且在他死後為了整理與蒐集他的作品而四處奔走,更與第2任丈夫合力完成《莫札特傳》,為後人留下許多珍貴資料.可以說,康絲丹彩在身為一個平凡女性與作為一個偉大音樂家的妻子之間,她忍受著生前的經濟拮据與身體病痛,以及死後人們對她種種有失公允的評論,也真是難為她了.
  (宮廷樂長安東尼奧.薩列里)

  以上是本書〈莫札特生平與事蹟〉的一部分,其他還討論了莫札特的死因與身後事,以及他是否曾加入共濟會等.莫札特的死因與他未完成的遺作「安魂曲」是音樂史上一個難解的謎,電影《阿瑪迪斯》描述宮廷樂長薩列里是害死他的兇手,書中也列舉了幾位可疑對象,但現今醫學界普遍認為莫札特是因為腎臟衰竭引發尿毒症而死.電影《阿瑪迪斯》裡令樂迷大呼不人道的下葬方式,其實是源自於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當年考量公共衛生所頒布的葬禮規範,但後來因遭到民眾的強烈抗議而放寬規定.至於是否曾加入共濟會?在莫札特最後的歌劇遺作《魔笛》裡就有答案.由於劇本作者席卡奈德也是共濟會成員,劇中登場人物被視為象徵著共濟會的重要人物,而莫札特也有意藉此劇來表達共濟會的理念與中心思想,也就是「自由ˋ平等與博愛」.就某種程度而言,共濟會是莫札特晚年(也不應當稱晚年,因莫札特35歲過世,30歲已經算是晚年.)除了家人與音樂創作外,重要的精神支柱.
  (《咬一口→莫札特》的封面.)

  本書作者萊赫德.哈特曼為德國人,是資深的音樂工作者,同時也是重量級的莫札特樂迷.雖然他明白要以文字來形容莫札特的音樂,就像要用默劇來表現梵谷的色彩,是極為困難的事.但他仍排除萬難,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佐以巧妙的書寫策略,為我們剖析了莫札特這位天才作曲家宏大音樂的可能性,與他豐富的音樂生命與音樂魔力.
  (電影《阿瑪迪斯》的海報.)  

  綜觀莫札特的一生,你可以說他是咎由自取,也可以認為他是當時大環境下的受害者與犧牲者.不過無論如何,孰是孰非,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音樂將會留存於世間ˋ長存於世上.也許再200年後,沒有人會記得現今的流行音樂,但是一定會記得莫札特,因為誠如電影《阿瑪迪斯》中薩列里所言:「上帝需要透過莫札特來進入這個世界.」

  (愛蘿西亞.韋伯的丈夫約瑟夫.朗格所畫的莫札特肖像,未完成.)

  最後,如果一定要用文字來為莫札特背書,這段出自於時報出版的《莫札特--樂神的愛子》一書後的文字,便是最好的註腳:「莫札特的音樂歡愉而暢快,彷彿反映一個無憂的世界.其實,巨大的歡樂伴隨黑暗的日子.莫札特心靈單純,但生離死別與現實壓力帶給他傷痛.活潑燦爛的音樂中,總有一抹哀傷的陰影.樂神所寵愛的阿瑪迪斯,為了他所蒙受的恩賜,付出全部生命.」實在所言非虛.

  于2007.03.17


光弦 2009-01-11 05:43:58

對對=ˇ=!!
康小彩是個好妻子~~~

Lee 2007-03-20 15:03:43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