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1 19:13:00毛毛
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
最近翻了一本書, "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 by Kay Milton , 還沒看完,
內容挺有趣的, 聯想到我前陣子觀察一些台灣和英國經驗的差異
我想, 若只是就政治經濟學談環境問題, 幾乎都已經被人談爛了,
大概只能在既有的框架下解釋台灣問題, 寫論文不會有什麼大錯, 頂多就是不夠嚴謹
所以, 也想附庸風雅一下, 從文化研究談環境問題, 這樣似乎也蠻有趣的
台灣人的環保意識與整齊清潔似乎有某種關聯, "環境衛生"這個辭不知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不可否認, 環境與健康問題是有絕對關係, 衛生和健康也有關係, 但環境問題不等於衛生問題
台灣的衛生教育是從日本殖民開始根植, 環保署/環保局的業務是從衛生署/衛生局劃分出來
乾淨清潔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似乎也跟二十年前"日本能我們也能" "新加坡能我們也能"有關
大膽假設台灣的環保意識是從衛生這個詞衍生出來的
所以就連資源回收好像變成一種公民道德似的處理垃圾的行為規訓, 鮮少在消費和生產端進行資源利用的反省
相對於英國首次對環境問題關注是從倫敦大霧開始對工業文明進行反省
但台灣似乎跳脫了這一段, 對於工業文明的反省不夠深刻,
也因為英國有較為深厚的資本主義土壤, 資源利用與市場觀念有比較好的結合, 但他們不會將環保與衛生連結在一起
例如:
英國物品維修和再利用的經濟活動還存在(幾乎啥東西都可以修)和大量的二手商品市場 VS 台灣壞了就丟的大量廉價劣等商品
水電瓦斯汽油貴 VS 台灣便宜
倫敦資源回收只有13% VS 台北超過40%
英國人亂丟垃圾,煙蒂 VS 台灣人某種程度已經被馴化
此外, 環保運動和九O年代愛鄉愛土的本土化運動也密不可分
環保也變成一種神主牌, 垃圾費隨袋徵收,資源回收, 禁用塑膠袋政策...冠上環保一詞就似乎風行草偃
沒有左右對詰的傳統, 資源既沒在市場裡好好的被計算, 也沒在公共領域裡被保護好
環保只是一項項好似衛生教育一樣從上而下的馴化過程
政治經濟學只能看到資本主義結構性的問題, 籠統地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對自然資源的剝削
但無法解釋英國和台灣的某些現象的差異
在一個資本主義的大框架下, 環境危機卻似乎以不同的形式和面貌發生在不同的社會
在運動的操作上要該要針對不同社會的文化根基進行進行分析
如此才能事半功倍的掌握社會的動能, 進行意識形態的鬥爭
內容挺有趣的, 聯想到我前陣子觀察一些台灣和英國經驗的差異
我想, 若只是就政治經濟學談環境問題, 幾乎都已經被人談爛了,
大概只能在既有的框架下解釋台灣問題, 寫論文不會有什麼大錯, 頂多就是不夠嚴謹
所以, 也想附庸風雅一下, 從文化研究談環境問題, 這樣似乎也蠻有趣的
台灣人的環保意識與整齊清潔似乎有某種關聯, "環境衛生"這個辭不知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不可否認, 環境與健康問題是有絕對關係, 衛生和健康也有關係, 但環境問題不等於衛生問題
台灣的衛生教育是從日本殖民開始根植, 環保署/環保局的業務是從衛生署/衛生局劃分出來
乾淨清潔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似乎也跟二十年前"日本能我們也能" "新加坡能我們也能"有關
大膽假設台灣的環保意識是從衛生這個詞衍生出來的
所以就連資源回收好像變成一種公民道德似的處理垃圾的行為規訓, 鮮少在消費和生產端進行資源利用的反省
相對於英國首次對環境問題關注是從倫敦大霧開始對工業文明進行反省
但台灣似乎跳脫了這一段, 對於工業文明的反省不夠深刻,
也因為英國有較為深厚的資本主義土壤, 資源利用與市場觀念有比較好的結合, 但他們不會將環保與衛生連結在一起
例如:
英國物品維修和再利用的經濟活動還存在(幾乎啥東西都可以修)和大量的二手商品市場 VS 台灣壞了就丟的大量廉價劣等商品
水電瓦斯汽油貴 VS 台灣便宜
倫敦資源回收只有13% VS 台北超過40%
英國人亂丟垃圾,煙蒂 VS 台灣人某種程度已經被馴化
此外, 環保運動和九O年代愛鄉愛土的本土化運動也密不可分
環保也變成一種神主牌, 垃圾費隨袋徵收,資源回收, 禁用塑膠袋政策...冠上環保一詞就似乎風行草偃
沒有左右對詰的傳統, 資源既沒在市場裡好好的被計算, 也沒在公共領域裡被保護好
環保只是一項項好似衛生教育一樣從上而下的馴化過程
政治經濟學只能看到資本主義結構性的問題, 籠統地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對自然資源的剝削
但無法解釋英國和台灣的某些現象的差異
在一個資本主義的大框架下, 環境危機卻似乎以不同的形式和面貌發生在不同的社會
在運動的操作上要該要針對不同社會的文化根基進行進行分析
如此才能事半功倍的掌握社會的動能, 進行意識形態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