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4 09:10:44懋哥

登山之美

登山之美
一、登山生活之美
累積數十多年來的生活,個人的志趣千變萬化,倒不是喜新厭舊,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遭遇的不同,自然顯現出不一樣的喜歡,進入中壯年以後深感健康的重要,打球慢跑接連而來,交友也不一樣,那是遇到了登山經驗豐富的好友吳豐凱,當然開始參加登山活動了,而且超乎吳豐凱的勤。其實今年從國曆七月初起,過幾天就有一個颱風來襲,今年第五、第六個颱風都即將來臨度過,已帶來驚人的災害,有時想想今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那一些人還是一樣的挺他,天災如何?竟推託是大自然的反應,與人無關?真的嗎?我擔任笨港登山社社長六年,最近一兩年的行程都完成不到二分之一,當然可以歸罪老天,氣候多變,但內心深知上天有意在懲罰我,有活動的當週就開始下起雨來,已報名的山友一個一個撤退,未報名的就一再猶疑,最後宣布取消時天就放晴啦。既然社長兩任了,也該退位,換人做看看,雖然這些日子當中,行程一調再調,但是到時不是坍方,就是封山,不准進入,行政院蘇院長已下令重罰這些颱風來襲時仍然敢上山的山友,前些日子跟嘉義酒廠去玉山東峰,被雨淋濕,清晨冷凍,美夢不成。六月底有時一星期去了三座郊山,終究非心中所要的,這次走在孤獨的玉山西峰路上,最難忘的是箭竹林中的沈思,以及露水的滲透感觸。前年帶北高登山社的學生去玉山前鋒,清晨三點鐘頭燈忽然故障,有位學生帶著八百燭光探照燈,大聲的說著:「我最亮!」我說:「來!你殿後,這樣大家都有光。」「我才不要殿後,跟老師走太無聊了!」「你在慢慢成長中要開始學會享受孤寂。」嘴巴這樣說,實在是為了黑暗中的山路實在需要有光,想不到在六十一歲的今年時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孤寂?什麼是生活?一、二十年的登山生命,首度加了一分孤寂的沈思、雖然那根本就不是自己所欲,顯然我對人文的厚度多少有些長進了。

慈濟月刊468期封頁裡有一首「歡喜的生命之歌」:

輕輕地律動、隱隱地發聲,
這是細胞在歌唱--
微笑的細胞,
歌聲悠揚而開闊,傳達著和平與愛;
悲戚的細胞,
澎湃如海嘯,怒火出使人鬱悶的悲歌。

培養歡喜的細胞,
綻放成人見人愛的祥和笑容;
修養歡喜的細胞,
譜奏出開闊優美的生命之歌。

「因為慈悲,所以真誠牽摯蒼生之苦;因為有愛,願撫慰蒼生傷痕累累的心。」過去我常在艱苦攻頂時,想起某些叫我記罣的人,但願他也能如我吃苦不堪後的達到攻頂的目標,當然那些人通常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也不理解這是為什麼?我也從不敢說因為慈悲,更不能說這就是有愛,只深藏內心中,但是怎樣讓他們知道頹廢造成他們不上進之苦?只能呼求老天了。這天是七月二十五日凱米中颱已從成功登陸、東石瀟灑出海,大地仍然沈浸在其腳尾風雨下,災情在電視台的新聞中慢慢繪畫出來,喜歡登山的我依然不能不想到那一片大自然的歌聲,腦海中又響起樂聲,歌頌那無窮的孤寂,盼望我能去理解山風的擺動跳躍飛舞,期待你我都能以輕輕的腳步走在山岳小徑中。登山生活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飄逸出一股滋潤清爽的感覺,雖然不必經由思維去深入直接感覺,那是一種心理上較屬於精神層面的無意,說來那是個人「慈悲、有愛」的素養,所以有人說美是一種心的感覺,但在登山生活上常是有心、無心的呈現出來,登山生活就是沈浸在大自然美之中,不論你感覺到或不感覺?甚至是對著眼前的情景一無所知,那都不重要的,因為所到之處一定有山友會搶先提出美的看法,你也不小心的由衷的於心有戚戚焉起來,同樣有相同的認知眼前的景色之美實在無可言喻,其實不只其外在形相美,而其內容的訴說更引人陷入深思訝異感嘆,這種感覺使人養成登山「人文厚度」,雖然這種人文厚度常因實際空間距離與抽象的心理距離的牽扯,而使美感產生一時的變化,使登山生活之美千變萬化,而有了「人間沒有美醜,只是一時感受而已。」的感覺變化,請勿太在意,這就是登山生活的可愛之處。
登山生活全在個人的體會,其境界也看個人如何尋求?雖然說當第一眼接觸群山萬壑時會生出各種雜念,心隨意轉,對於景色的轉變,心自然為形役的不斷變化,不見得真正享受舒坦的美,會迷糊在此一時彼一時的愜意感性,不論如何,對山徑的崎嶇,山容的雄偉、俏麗、岩石的堆積,本身的知見或情憎的掙扎?常陷入不知如何分別,去獲取恬淡的生活情趣。登山生活即在追求如何與大自然化合唯一,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那是登山生活中常會失去自我,當然不是物化,也不是人化,人心存於大自然中,毫無罣礙的與大自然融合而一,這只有在山上才有的登山生活。
三、登山沈思之美:
英國前王妃黛安娜時常到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練習室習舞沈思,芭蕾舞團團員皆知她真正的喜歡芭蕾舞蹈,也願意理解古典芭蕾,所以把新靜下來沈思生活上許多超乎意料之外的無奈。過去我陷入音響境界時,吳心柳先生常有句話說:「不是古典也是音樂。」這句話標榜的深意就是古典才是音樂,迄今依然不變,喜歡音樂從現代、鄉村、搖滾、爵士樂等等,也是音樂,但欣賞音樂的人最後最高境界就是古典的室內樂,那時你必須陷入思考,目前的台灣仍然停留在既古典又流行的必要階段,但這也是世界有名的室內樂團之所以能生存的必要條件,當然將古典樂曲重新編曲,夢幻般的以精湛的演奏技巧,響出角度清新,幽默調皮的象徵搖頭銳利聲響的摩擦弦音、節奏拍打充滿變化的多元化的音響,甚至融入佛家思想的靜心和修行、覺知與內化轉化為藝術,那也是眾人皆喜歡的音樂,總之嚴束之外也要休閒,所以說古典音樂必須在思考中享受;登山一樣需要在輕輕行走中感覺大自然之美,然到達美的境界前自然需先呼喊掙扎,以快速緩慢的抒情彈跳的節拍,譜寫出付出深遠寬闊的情感,這需要冷靜理智費心的思考,是以登山時除了視覺外、嗅覺、聽覺、觸覺等等感官通通用上,最重要的是抽象的感覺。第一次孤孤單單一個人行走在去玉山西峰的山中小徑,穿插在茂密的箭竹林中,露水冰涼的水滴將長褲弄濕、將臉龐清洗一下,山景傳來小鳥歌唱聲音,悅耳而有點驚心,一個人與山對話,都存心的深處,寫下鮮美的詩篇,也很竦動心弦。自己一人踏在孤獨的山徑上,享受在風聲、鳥聲、心聲中的寂靜,寧靜中使腦海有點爆料的音響。(張瑞振說:「那是孤獨西峰行,是不是可寫成一本書。」)
從前年輕時代「美」的回憶,一時都浮現出來,在眼前有如歷史一頁一頁的翻開來,登山攻頂時通常會想起的那個人,終於浮現周遭,畫出美麗的結構;從前被人懷疑的都成事實。(對不起,寫到這裡只有語焉不詳,不許說得太清楚,請多自行思考,到底是什麼意思?)或許隱蔽在箭竹林中的我,在最深邃的山徑中,莫名其妙的一個人展開出純粹孤立的靈感,構建出一種原來並不存在的虛相,心中營造出與人不同的的天地景情;一種前無所有的不與人重複的新鮮行為;眼前的箭竹林重新搖動出新格局與罕見的特殊性,你能相信嗎?這就是所謂的孤獨性唯一原則,那就是登山之美。培根說:「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被人相「乘」的自然,已是形式意義上的自然,正如箭竹林被風所「乘」(按此乘為加減乘除的乘),加入了新的內容,只要你靜心去觀察他,自會形成一種現代形態的智慧,創造出顫動人心的新支點。西峰雖然比不上東峰的迷人,然無魚蝦也好,私自實現另一種不同的生命歷程,算是自我安慰吧!因為攻西峰也是通向永恆的一種方式。整座東峰都是石頭構成的,請思考東峰的險峻,有些地方接近九十度的陡峭,雖然平面的照片要經過想像才有一點立體的感受,通過創造嚴格的思考,形成直覺的審美形式,憑著登山的天賦,將東峰想像中的景象格局增大,下次,總有一天(八月二十六、二十七日)我會親臨其境吧!(有些山友問起第十七篇社長的話到底何所指?我從頭再敘述一遍,你能了解了吧!)
「從做中學」的教育學家杜威博士(J.Dewey)在其「藝術即經驗說」(Art as Experience)大著中指出經驗是日常生活中的精華過程,所以每登一座山自會蘊藏著一股心中的完整、突出與自足的「美感經驗」,這是經由實踐付出了太多勞力所的藝術結構經驗,先是偏重情感成就性層面,累積多了以後就必須「理解」去思索,知情意活動自會醞釀出不乏藝術的精鍊濃縮的經驗結構,偶而再加沈思自然生出美感,自然杜威主張美感之當下也必不是比量思維的作用,而是直覺,但感覺不感覺是個人能否嚴格理解,甚至是要不要或有沒有而已,可見「心智作用」是直覺的前題,所以嚴格的理解的美感,是心智醞釀出來的,個人對山景形相的美感是建立在心智作用裡,那就是「沈思」。
四、登山人文之美:
如果說:「登山倫理」,可能比較抽象,迄今好似尚未有人提過,「人文之美」則是近年來連慈濟也一直強調的名詞,人類文化對著大自然的形成,是以「登山人文」是指登山時候怎樣愛護體恤山的大自然運行法則,還有大自然的現象所表徵的意義,仔細思考過來,大自然蘊含的信息,登山知識與技術,常在是否具備預知自然變化的能力中,這是登山者必須時常深入去思考的問題。七月二十九日應未來新社長之邀請去獨立山探路,說來獨立山有如廚房,有空沒空就去走一走,但新社長上任的理想是只要列出的行程一定要成行,所以既是第一遭就要好好設計一下,在思考如此情思下的計畫該如何設計?於是當然兵分三路去探索,我上獨立山,山友走登山步道,吳國隆則帶金孫,車行紅南坑,最後到奉天岩遊客活動廣場,擺好桌椅,泡起高級茶葉,慢慢品茗,正懷疑那些小姐媽媽們那裡去時,已捎來一大鍋麵,倒茶之外開始盛麵,由於湯麵必須用到筷子,麵一拉,哇!三、四十年來首次發現麵條會有這麼長,這時吳國隆夫婦也趕上來喝下一碗湯麵,拿著茶葉去泡茶給金孫喝,理由是因他媳婦不喜登山,雖然只是一百多級階梯而已,大概汗水及被陽光蒸發太多水分,喝下茶水不勝其數,湯麵連被勉強「惜福」之下喝了四大碗半,待抬起頭來時,新社長徐敏榮先生吃麵吃得坐在前方喘氣,裝作吃不下去的樣子,摸著膝蓋說好痛,夫人田麗玉忙著替他擦拭額頭上的汗水,顯現出溫馨的鏡頭,張瑞振拿出肌肉酸痛及運動傷害的藥膏遞過去,徐敏榮按著膝蓋摩擦再摩擦,顯得很舒服的樣子,由於是中午,吃過後已開始有人趴在桌上午休啦!田麗玉一手拿著筷子,一手頂住下巴,坐在那兒也不知在思考什麼?遠遠望過去,只見她的姿態很像米開郎基羅的雕像「沈思」,忽然想起「登山人文」之美,本來想提提比較學術美的說法,好似自己多有學問的架勢都擺出來了,沒想到我才說到美,他就將話題拋到十萬八千里的別處去啦,害我不知該怎麼談「登山人文」的事情,人老了就有這樣的缺點。
這兩天是假日,深思到「美」的道理,大概又回到「書法線條」之美上,從七十八年起我開始研究起「美學」,當然一時要說「美」恐怕也說不出什麼道理,近年來從事書法,曾經一年臨寫一萬多張的毛邊紙,有時思考著該怎麼寫才是美,雖然我知道或我以為「藏筆鋒、不顯露、絲毫沒有痕跡」就是線條美第一要件,那也是國畫家追求的「無筆跡」,其次執筆書寫情緒真的在於沈著痛快,其後有「印印泥、錐畫沙」那是書寫時智慧含蓄沈著,當然寫字也要講究「力透紙背」,去年笨港登山社主辦「高山攝影展」,開幕式後由我演講「登山美學」,說登山美學就是智慧的養成,那也是前所未有的結論說法,似乎到今天我才明白,我的登山美學含蘊著「文人」的氣息,似乎領悟到什麼是「文人畫」,應該是筆墨獨立的表現個人的情感,也從造型中獨立出來,所以當時我的登山美學一文的結論是智慧的養成,最近再深入思考到我的書法線條之美,應該是建立在「以心運手,再運筆傳達心跡」上,書法應有抒情表現性質,是以筆墨必須與造型分離;筆墨想獨立的抒情表現時,必須自我創造時自覺的把握運用,古來有書畫合一的說法,通常說國畫有三個重點「用筆、運墨、用水」需要把握,如你相信書畫合一,那麼你也可說書法線條之粗細、長短全在用筆技巧上;墨汁之濃淡黑白則賴運墨的功夫;至於乾濕濃黑滲透、品物深淺、文采自然,全在造型的用筆宜立其形質、墨水深淺須分其陰陽的審美修養功夫。由於中文是具備有形、音、義三個要素,一個字有其客觀物像的具體描繪與線條,而筆墨卻常隱隱的將感情的表現,抽象意識結構常形成矛盾與立體的運動變化的對立,書法既是以心運手、從運筆當中自有心跡在無形中可尋、是以最近寫字常運用渲染,烏黑一團,顯現力道,也寫出情緒變化,當然這是從送米芾米點山水演化來的,是故登山之美與登山時古典的幽雅的感覺、本身人文的厚度,在登山者對大自然生命價值與尊嚴的理解,以及高度的道德感即可以去認知、去感受到他的「登山人文的厚度」,這就是登山人文之美。從書法線條之美來談「登山人文的厚度」?雖然有些意外和牽強,可是理論令人覺得可以互通,寫字離不開「提按、頓挫、潤燥、斷連、虛實」,乾筆渴墨容易出現飛白;濕筆需注意紙的吸水性及發散性,何以書法改稱寫字?雖然用筆揮畫出字的形體寫出線條轉折頓挫、字的結構輪廓,真是書如其人,如其個性修養。
上個月凱米中颱來襲,令我想起「倫理」這件事,後來經由「自由時報」七月十三日E5版提到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Sir William Osler)演講集<生活之道>一書出版,想重建社會道德理想,書中同時一直鼓吹從醫師人格的養成教育,探討對社會道德理想的追求。威廉奧斯勒說:「對於生命,我們只知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絕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爭」以這兩句話期勉自己與後輩醫生要擁有「對人類的熱愛、對人性的尊重、對人道的實踐於全人的關懷」是以<生活之道>一書中行文敘述時,充滿著古典的幽雅、人文的厚度,其實從威廉奧斯勒本人對生命價值與尊嚴的理解,以及高度的道德感可以感受到他的「人文的厚度」其實我們非考天文數字進入醫學院就讀的人才,但我們深知社會倫理的建立,有待社區民眾的協力合作。是以明白登山首先要愛山,證嚴上人說:「走路要輕,怕地受傷。」登山不只是在觀賞景色,訓練體能,與大自然生態對話外,理應想辦法修養好另一番素養,增進對大自然的體悟,培養出智慧,尊重大自然生物的生命,理解絕不輕易的破壞生態,要有高度的的道德感無形中建立起全生態的倫理,站在高山上,想一想台灣在高經濟開發下的本土,已逐漸破壞生態了,從八月初台灣的氣溫已高度上升至三十八度了,溫帶的台灣已是如此,美國紐約因高熱度人民已無機會欣賞夜色,那是因電力無法應付冷氣開放的關係,在我感覺中那就是登山「人文厚度」的自省與重視。
五、結論:
登山之美並不在於山的雄壯威武,也不在與登山客的感覺而已,有人說美感本身是一種心當下的直覺,我以為那太偏重,登山之美應在大自然與自己的身心經過比較思維作用融合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