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5 12:45:43matthew0616
如何調整心態面對疫情
近年香港的醫護人手嚴重流失,周不時都會看到醫護招聘廣告,隨著多間公立醫院逐漸重建落成,到時候是否有足夠的醫療人手來應付龐大的需求?香港人普遍工作壓力頗大,尤其新冠肺炎持續的數年期間,更加導致了眾多精神問題的衍生。若果都市人持續無法好好排解壓力,有機會誘發出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甚至情緒病。因此對於針對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士更是有增無減。
在香港流行、較常見的精神科疾病為抑鬱症、躁鬱症和焦慮症,他們相似的地方是均由情緒障礙引起的。同時患者們亦可能面對的症狀如難以集中精神、對事物持負面看法、思考及辦事能力下降、失眠等。若果出現以上的症狀,導致影響患者正常生活,使其生理及心理失衡,就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士如焦慮症醫生的專業治療,絕大部份病人都可以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兩者合併的幫助下,維持正常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適合任何人士,不單只是有情緒問題、精神疾病的人。尤其在西方社會定期見心理醫生十分普遍,更可有助維持心理健康。同時,大眾亦可以從改善心理健康入手,與預防疾病一樣,我們需要保持心理在健康狀態。嚴峻疫情下,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來自工作、學習和家庭。生活上的劇變難免會令人無所適從,不懂得如何「調節心態」,採取正確溝通方式的話,只會令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只要感到困擾或心情低落,不妨尋求別人幫助如心理支援,及早介入可有效調節心態,從而預防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