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7 16:41:05陳高志

回應〈元宵酬神活動的專有名詞可否論證後統一〉/陳高志

2012.02.08發表於馬祖資訊網

 

()

 考釋文字時,結論必須做到形、音、義的密切結合,若無適當的字可用,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同音字暫代,以待後人繼續研究。

 有關方言用字的研究,這是很繁瑣的工作,研究結果最好有古文獻資料做驗證。拙著《馬祖俗諺析論》兩冊,今天看來,其中有些見解應再做修正,古人說「悔其少作」或「焚其少作」是有原因的。因為人是會進步的,後來學識的增長,難免會推翻自己先前的結論。

 哈彩的「哈」應寫做「喝」,這是古書常見的語彙。站堂不能寫成「陣堂」。「陣」國語唸ㄓㄣˋ,但是方言念ㄉㄝㄣ^ (dɛing242)。國語的「作伴」馬祖方言說ㄗㄜˋ ㄉㄝㄣ^語流音變後讀ㄗㄜˋ ㄌㄝㄣ^(tsoˋ lɛing242),該詞語的漢字就是寫成「做陣」。閩南語說「逗陣」可做旁證。若寫成「正堂」,其讀音雖切合,但於史無證。(過去我也有類似的誤解)。台灣商務印書館的《辭源》對站堂的解釋是:「法庭開審時,法警立於庭上以維秩序,謂之站堂。」由此看來寫「站堂」是正確的。

 「ㄏœ班」的問題比較複雜,因為œ的音不見於國語,現在的國語注音符號無法正確標示此音,但是它確實存在於馬祖人的口語之中。它不是翹舌的ㄦ,大致上來說,它是ㄝ的圓唇音。大家用方言念下面的詞語:梳頭、月初等,其中的「梳」、「初」的韻母就是它。兩字的讀音分別是ㄙœ、ㄘœ。「ㄏœ班」的漢字形體可用喝班、呵班、噓班、兮欠班、昫班、吼班來表示,因為這些詞語的音義或多或少是有關係的。但是與馬祖方言最接近的只有「呵班」,因此,我們就用「呵班」來寫ㄏœ ㄅㄢ的讀音。本詞語不能寫成「皂班」,因為「皂班」只是詞義切合而已,然而卻沒有理論可支持ㄗㄠˋ有讀ㄏœ的可能。古文獻有呵引、呵導、呵殿等詞語,其語意不離引導和前驅。民國68年我在西莒敬恆國中任教,當時島上居民很多,每逢元宵節就有一群國中生去挺「孩囝」。迎神遊行的陣容非常壯觀,隊伍的領頭是「保長公」,鑾轎前面有「馬奴」,鑾轎後面跟隨著由小朋友扮演的皂隸群,皂隸們沿途有節奏地喊著:「威(ㄨㄟˋ)(33)ˋ)!」這情形如同古裝戲中的升堂時喊威武的場景。他們是跑龍套的,而且人數不少,所以稱之為「呵班」。因為是搖旗吶喊的人,所以馬祖方言稱「配角」、「跟屁蟲」、「被唆使做壞事的人」為「做呵班」。這種人也可以稱之為「牽索尾」(ㄎㄝㄣˇ 厶ㄜˋ ㄇㄨㄟ33)。(牽索尾是負面的語彙,不可隨便使用。)

 以上是個人淺見 謹供參考。

 

()

 「孩囝」只是統稱、泛稱。若要細分則有:保長公、馬奴、將軍、七爺、八爺等。其餘身穿花衣衫,笑口常開,頭頂左右各梳一條細長辮子,根本就是孩童模樣。所以稱「孩囝」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有ㄏㄞ囝、ㄏㄟ囝之別,那是福州腔與長樂腔的不同。國語注音符號看不出ㄞ、ㄟ韻母的音節結構,若用國際音標就能說明它的奧妙處。ㄞ =ai ,ㄟ=ei a是低元音,e是高元音。大家試著發ㄏㄞ的音時,感覺口腔中的舌位較低,開口度較大。反之,ㄏㄟ的舌位相對的比較高,開口度較小。用下列幾個字做例子,向大家做簡單的報告。(請用方言唸,前為福州腔,後為長樂腔。)

:ㄏㄞ33 ㄏㄟ33(國語沒有這個聲調。)
:ㄍㄞ ㄍㄟ
:ㄙㄞ ㄙㄟ
:ㄍㄞˋ ㄍㄟˋ(用在「介紹」的語詞時。)
:ㄉㄞˋ ㄉㄟˋ(用在「代表」的語詞時。)

 所以唸ㄏㄞ33 一ㄤ33 ㄏㄟ33 一ㄤ33 皆可。但並不影響它的漢字寫做「孩囝」。祂不能寫做「熻囝」,因為 是入聲字,後面有堵塞音,它可以唸ㄏㄟkˊ,一旦與其他字組合成詞彙時就產生音變現象。所以「蒸飯」方言說「ㄏ一k5 ㄅㄨㄛㄥ^」,漢字寫成 「熻飯」。嘲笑某人夏天穿厚衣服說:「ㄏ一k5 ㄌㄞ^」,漢字寫做「熻癞」。尾音若不加以堵塞,那就變成發「嘻」的音了。我們從來沒聽過鄉親說ㄏㄟkˊ囝,ㄏ一k5囝,所以寫成「熻囝」我個人覺得期期以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