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7 17:16:00陳高志
方言講古(五)額顙頭--額頭/陳高志
筆者過去在馬高任教時曾教過<荊軻列傳>,其中有一個情節是:燕太子丹向田光請教抗秦之計,太子丹告退時對田光告誡說:「這是軍國大事,請勿洩漏。」田光自覺不被信任因而悲憤自殺。太子丹見自己說話不得體而釀出悲劇,就悔恨無比。《史記》記載太子丹當時的情緒反應是:「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今天我就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中國傳統的跪拜之禮。
中國古代有九拜之禮,其中最隆重的是稽首,次為頓首,再次為空首。稽首也有人寫做稽顙。一般交際應酬最常用的是「打躬作揖」。作揖時是身體稍作彎曲,抱手做上下擺動。抱手的動作是男女有別的。正常狀態是:男生左手抱右手,女生相反,她是右手抱左手。如果家有喪事,則男生暫時改為右手抱左手,喪家的女人也要做相反的改變。古人在喪禮上答禮時,非常重視這個動作。但是,今天喪禮上的喪家都是用鞠躬答禮,久而久之也就左右不分了。《禮記‧檀弓》篇曾載孔子的故事:某日孔子右手抱左手和學生們站在一起,結果學生也一味仿效,孔子解釋說,因為自己的姊姊去世才如此這般。學生聽了以後就紛紛改正。
大家都知道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正確的坐姿是跪在地板,然後臀部壓在後腳跟上,如果要回長者的話時,必須直立身軀示敬,此時臀部離開後腳跟,大腿和小腿成直角,這動作叫做「長跪」。
跪在地板上做出拱手的動作,頭俯至手,曲身,頭手與胸部齊平,這個動作叫做「拜」,也叫做「拜手」。行稽首或稽顙禮時要先做拜手的動作,也就是拱手觸地,然後彎曲身體下至於地,此時左右手仍然合在一起,頭部就點在手上,這動作就是合乎規矩的稽首和稽顙了。
稽首和稽顙的概念是相同的,稽的字義是「留止也」,也就是停留的意思。前述顙的字義是「額頭」,故無論是稽首或是稽顙都是跪拜時把頭觸地而且稍做停留,這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大禮,一般是用在臣子對君上或對人有所請求時。因稽顙也用於喪禮之中,在傳統的訃聞中多用來表示與死者的關係身分(在世人所要守孝的層次),所以稽顙也算是居喪的凶禮之一。至於「頓首」,顧名思義,就是將頭觸點地上,不做停留立刻抬起。後來它被用在書信上當做寫信者向對方表示恭敬的詞語。
繁文冗節很是枯燥,但是它畢竟是傳統文化之一,閱讀古籍時會經常遇到它,故本人不揣淺陋,提出讀書心得供大家做參考。
﹝相關的知識可參閱《儀禮》、《禮記》、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等文獻。﹞